來自海德堡的假童話:《明鏡周刊》揭開海德堡大學醫學院醜聞
作者 | 袁一雪 馮敬焜
4月1日,《中國科學報》獨家報道了曾在德國海德堡大學工作的楊蓉西被該校醫學院高層聯手排擠並掠奪其發明貢獻及創業項目的經歷。
相關閱讀:中國學者成果遭德國上司掠奪,沉默兩年首度發聲
讓楊蓉西決定不再沉默的,正是3月29日德國《明鏡周刊》上的報道。
《明鏡周刊》的質疑來自2月21日刊登在德國圖片報(」Bild」-Zeitung)上的一篇報道。
「近日,德國圖片報(」Bild」-Zeitung)如同歡慶一個重大突破般,報道了來自海德堡大學的一個半成品癌症血樣測試。」《明鏡周刊》的記者寫道。
在介紹這項「半成品癌症血樣測試」時,圖片報的文章稱,這項測試屬於大學創業公司HeiScreen GmbH,有著可觀的銷售前景。據稱,該項測試通過15種不同的生物標記就能在患癌早期檢測出乳腺癌。
對此,《明鏡周刊》寫道:作為研究人員,海德堡大學研究員及婦科專家克里斯托夫·澤恩(Christof Sohn)及其學生薩拉·舍特(SarahSchott),「如同搖滾明星般登場」。
圖片報的報道加上海德堡大學自身在科學領域的顯赫名聲,讓這一事件很快便席捲全球。
但讚揚聲中卻夾雜著來自科學界批評和質疑的聲音,因為這項高調亮相且極具研究價值的科研項目在報道刊出時,只進行過大約一千名受試者的測試。
《明鏡周刊》報道稱:「檢測的數據並未公開,對此檢測方法的研究亦並未結束。諸如對高風險患者的定期檢查等,對該項檢測的受試者因特定癥狀而設的長期研究目前完全缺失。」
在報道文章中,《明鏡周刊》記者引入了包括德國癌症協會和德國婦產科學會在內的七個醫學行業協會發布的一份聯合聲明:「在沒有證據基礎的情況下為受影響的人提供希望的報告不符合我們的道德責任原則」。
這份聲明在關於該檢測的臨床作用的結論是「為時過早的」,同時醫學行業協會「明確地」勸阻現階段將該檢測投入使用。
對此,海德堡大學附屬醫院成立了獨立調查委員會,但在調查結束之前,當事方不想對這些指控發表任何評論。
《明鏡周刊》記者還調查了HeiScrenn GmbH的歷史,並從中發現了這項研究不同尋常的端倪——澤恩及其學生舍特根本不是這項血樣檢測的發明者。
「這項檢測技術的絕大部分是中國研究員楊蓉西多年努力研究的成果。她和她的團隊在2016年更是得到了來自德國及歐盟提供的EXIST助研金,因此這位年輕的科學家也得到了中國NKY(註:新開源公司)醫藥控股公司的投資。」 《明鏡周刊》記者寫道。
然而,隸屬於海德堡大學附屬醫院的海德堡大學醫學院專利管理公司卻導致楊蓉西與新開源公司談判破裂,「原本的研究小組中的大多數工作人員離開了附屬醫院。楊蓉西回到了中國,而澤恩和舍特則接手了她的項目」。
主要科研人員的離開讓新開源公司的投資暫時擱置,但是另外一位投資人卻加入進來。《明鏡周刊》記者這樣描述這位投資人:約根?哈德(Jürgen Harder),一位商人兼千萬富翁,前游泳運動員弗蘭西斯卡·范·阿爾姆西克(Franziskavan Almsick)的生活伴侶,曾因涉及數百萬的賄賂而被定罪。
哈德之所以可以加入這個項目,是因為澤恩曾是接生哈德與阿爾姆西克之子的醫生。
2017年7月,楊蓉西回國後的一個月,哈德成立了MSB MammaScreen投資有限公司,並通過此公司在四個月後以約39%的股份入股HeiScreen有限公司。
在哈德的熟人中,不乏德國網球運動員鮑里斯·貝克爾(Boris Becker),曾在世界盃奪冠的德國足球運動員弗朗茨·貝肯鮑爾(FranzBeckenbauer)等人。
《明鏡周刊》記者在文章結尾寫道:「我們很難以理解,為何這據稱是轟動世界的事件最終會在圖片報上被刊登。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大學醫學院事先的首肯這不可能發生。另一位哈德的熟人也必定參與其中——圖片報的前主編凱·迪克曼(Kai Diekmann),而他也不想對此發表評論。」
(感謝《中國科學報》記者王之康提供的協助)
關注我們
微信號:sciencenet-cas(←長按複製)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
※學術好伴侶,怎麼成了「問題知網」?
※髮際線有救了!學術出版大咖指點你如何發表高水平SCI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