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對越反擊戰無奈一幕,為何官兵寧可抱炸藥包往上沖,也不用迫擊炮

對越反擊戰無奈一幕,為何官兵寧可抱炸藥包往上沖,也不用迫擊炮

1979年的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繼抗美援朝戰爭之後進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大部分參戰部隊近30年沒有打仗了,時隔多年重新走上戰場,經受了實戰的鍛煉與考驗,暴露出了平時訓練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在戰後總結時,基層幹部戰士經常提到的一個不足就是,我們的指戰員會使用的武器太少了。

在軍事訓練中,有這麼兩個詞語:一專多能和一兵多用。前者的意思是精通一門本職專業並掌握相關的多種專業技能,後者的意思是一名士兵在多個崗位上都能發揮作用。平時一專多能,戰時才能一兵多用。這樣才能增強指戰員的應變能力,才能有效提高部隊的戰鬥力。

從實戰中暴露出的問題來看,戰前部隊進行的一專多能訓練,僅要求學會使用本連建制內的武器,這一規定滿足不了戰爭需要(而且這一要求的落實情況也並不樂觀,很多戰士不會使用本連火力排的40火箭筒和60迫擊炮)。野戰軍步兵連開展多能訓練,不能僅限於連內武器裝備,而應當學會戰時通常配屬給連隊的重機槍、無坐力炮、高射機槍等。

戰鬥實踐證明,一專多能訓練得好,戰時就能使用多種武器打擊敵人,加快戰鬥進程,減少傷亡。反之,則進展遲緩,增大傷亡。這正反兩方面的事例都是很突出的。

某團6連攻上越軍陣地後,繳獲了2門已經裝好彈但是沒有發射的無坐力炮,可是沒有一個人會使用,向敵人縱深發展進攻時,遇到火力點還是只能送炸藥包,導致連續傷亡數人。戰士們後來痛惜地說:「我要是平時學過,當時拉過來就可以打,多好啊!」

某團4連2排在衝擊途中遭到兩個突然出現的越軍火力點壓制,奉命前出射擊的火箭筒手在運動中中彈負了重傷。而其他的戰友都不會使用火箭筒,只好組成一個3人爆破組用爆破筒和炸藥包對敵火力點實施爆破。爆破組雖然在全排的火力掩護下成功摧毀了目標,但卻付出了傷亡各1人的代價。

某團9連2排本來攻佔陣地之後繳獲了1挺高射機槍,但由於不會使用,又落到了反撲的敵人手裡。敵人隨即用高射機槍向2排猛烈掃射。2排在反擊敵人奪回山頂的過程中,先後犧牲戰士5名,連長1名。

某團7連2班在向敵縱深進攻時受阻,多次衝擊未能奏效。戰士們急得大喊:「快打炮!」可是隨伴火炮沒有跟上來,大口徑火炮又因為坐標不明不敢射擊。正好旁邊有敵人丟棄的迫擊炮。2班長平時留心過迫擊炮訓練,於是把炮口調轉方向,對著敵人陣地一發一發的試射,經過8發試射修正後,連續發射60發,壓制了敵人火力,支援部隊沖了上去。

炮兵、裝甲兵、工程兵、後勤等特種兵、專業兵鑒於在作戰中部隊行軍、駐止時經常遭到敵人襲擊的情況,也要學會步兵的基本技術和戰術,比如放哨、搜索,各種輕武器射擊和單兵、班的攻防戰術等,這樣才能具備自衛能力,有效應對可能出現的敵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屋 的精彩文章:

赤壁之戰中,主降的步騭為何能代替陸遜成為丞相?因為步練師?
對越自衛反擊戰,我軍「小鋼炮」打得越軍丟盔棄甲,炮彈密集

TAG:書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