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樣邁向獨立?從選擇孩子的第一個夥伴開始
聲明:這篇不含任何商業植入
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最好的教育就是多給孩子製造麻煩》裡面提到了,小D有個小夥伴叫Mia,幾乎和她形影不離。
我當時以為這就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喜歡毛絨玩具或者娃娃,直到最近又在重新進一步學習「情感依附」時,我才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感受。
這是我當年並沒有刻意做的,但恰好誤打誤撞做對了的事情。所以就想寫一下,分享給更多新手父母們,關於安撫物的重要性。
什麼是安撫物?
關於安撫物的叫法有很多,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其中一個英文說法,叫transition object,它意味著這是孩子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過渡物品。
剛剛出生的寶寶,是不會自我安撫的,他們通過哭聲來求助,來表達他們的需求,而我們作為父母每一次的及時回應,讓他慢慢意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是安全的、被愛的。
寶寶的第一次「獨立」發生在6個月到1歲之間,由於運動能力的增強,他們開始享受獨立探索帶來的自由,但與此同時,他們內心還是會時不時有些不安或者不確定。
這時,不少孩子就會出現特別喜歡某一樣東西,拿著它抱著它就會特別安心,或者有的孩子就開始特別喜歡摸父母的某個部位、某件衣服等等。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很多時候這被大人們看作是有點」怪癖「,但這是孩子非常重要的一個發展階段,說明他們離獨立更近一步了。很多兒醫或者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會鼓勵從這時開始,引入一個安撫物給孩子。
很多我們通常認為的使用安撫物是說明孩子安全感不足,是非常錯誤的認知。很多兒醫都指出,孩子走向獨立是需要階段的。
當孩子出現從安撫物那邊尋求安慰的需求時,恰恰說明這是一種進步,也說明了他們的安全感是非常足的,所以他們才能向前邁出一步。
如何引入安撫物?
我當時並沒有刻意引入,那時真的是新手媽媽,啥都不懂,但喜歡買大家推薦的東西,而美國對於新手媽媽推薦列表裡,安撫巾和安撫毛絨都是必備的。
於是我就誤打誤撞買對了,現在回想的確小D後來就是特別喜歡她的小羊和一塊很小的毯子。
大部分兒醫之所以鼓勵引入安撫物,就是因為這樣的「情緒過渡」的需求每個孩子都有的。與其最後發展為孩子喜歡摸媽媽的頭髮、吃手來安撫,不如主動提供一個更加「健康」的方式來緩解。
就像上文提到的,安撫物最好的引入時機是6個月以後1歲之前,這樣孩子比較容易接受。1歲後不是說不能引進,而是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一些偏好了,讓他們接受更需要時間。
引入安撫物是需要講究技巧的,首先第一步還是從觀察孩子出發。
如果你發現孩子已經對於某個東西很依戀了(只要不影響安全),那麼完全可以尊重孩子的意願。如果孩子並沒有出現特別的喜好,那麼不妨從引入一塊小毯子、一個毛絨玩具入手。
1、選擇帶有「愛」的
想像一下,這個安撫物就好比當我們不在孩子身邊時代替我們的作用。尤其是小寶寶階段,他們對於觸感是非常敏銳的,軟軟的、柔柔的,這些都能傳遞這份「愛」。
這個說起來似乎很抽象,但我是很相信選擇時的心境的,包括我們選擇時作為母親的直覺的。我摸過太多毯子和毛絨玩具了,哪些帶著愛,我真的能感受得到。
2、帶有媽媽的味道的
買回安撫物後,先不著急給寶寶用。可以清洗後自己貼身睡一周,尤其是還在母乳的媽媽,讓我們身上「寶寶熟悉的氣味」傳遞給安撫物。
小寶寶對於氣味的記憶也很強大,尤其是媽媽的味道。從出生第一天開始,每一次當他們驚慌失措大哭時,都是那樣一個味道在抱他、在餵奶,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把這個味道等同於「安心、安全」。
3、從睡眠引入開始
小寶寶邁向獨立的第一步就是獨立入睡,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兒醫會建議,引入安撫物時,可以先把它和入睡建立聯繫。換句話說,只在睡眠時間才出現這個安撫物,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區分這不僅僅只是另外一個新玩具。
當我們在給孩子的睡眠程序中,反覆出現這個安撫物後,慢慢地,孩子就會進行自由選擇,創造出自己獨有的一套使用安撫物的方式。這個階段需要一點時間,而且每個孩子最終選定的安撫物也會不太一樣。
一旦和安撫物之間建立了情感聯結後,我們可以慢慢擴大使用場景,比如去看醫生、去新的環境、坐長途飛機等等。
每一個當孩子會有壓力面對的場景,它都能陪伴孩子更好獨立應對。
這也是為什麼,歐美這邊很多託兒所是非常鼓勵新入園的孩子帶一個這樣的安撫物到學校的,能夠幫助孩子更好適應。
安撫物選擇貼士
安撫物的引入,年齡越小孩子越容易接觸,年齡大了以後,孩子的偏好越來越明顯,就會形成自己的決策。
就像上面提到的,最終孩子會喜歡哪個安撫物是很難預測的,也不是非要買被叫做「安撫物」的東西,比如有的孩子很可能就是那一輛小汽車是他的安撫物了。
但如果你的寶寶在6個月到1歲之間,你也沒看到孩子目前形成什麼特別偏好,同時也希望可以刻意引入安撫物,可以從安撫毯或者安撫毛絨入手。
除此之外,我想再分享幾個小貼士。
1、不要選擇過大過厚重的物體
便於孩子抓握是非常重要的屬性,很多寶寶有時會選擇一塊很大的毯子,不但有睡眠窒息的風險,同時很多時候會出現半夜睡醒想要抓住蹭一蹭卻發現自己睡在上面找不到毯子了,出行攜帶也非常不方便的。
有的媽媽會擔心,入睡時引入安撫巾會不會有睡眠窒息的風險。所以一個大原則是,引入安撫巾的時間段是孩子能自主翻身後(至少6個月以後)。
另外有一個很好的檢測方式就是白天和孩子玩一下「躲貓貓」遊戲,如果你把安撫巾或者毛絨玩具遮在孩子臉上,她會主動揭開,那麼一般來說就不存在這樣的風險了。
2、不要帶有鬆散小物件
安撫物上面不要有類似紐扣、可以摳下來的眼睛(現在有些毛絨採用的是內部雙層縫製的方式,就避免了毛絨眼睛會被摳下來風險)。這些鬆散小物件,很容易引起孩子誤食,是需要避免。
3、注意材質安全
這個看似是老生常談了,但還是不得不提醒大家,因為安撫物是會和孩子親密接觸的,皮膚蹭,還會啃,所以安全和質量很關鍵。而且很多安撫物都是毛絨的,掉毛這件事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4、需要有備份
一旦孩子開始和安撫物建立了情感聯結,請一定至少多備一個。這也是提醒我們,一開始引入的安撫物最好不要是特別獨特、獨一無二的。
備份一定是一模一樣的,千萬不要想當然地以為,孩子不會留意這個上面多了一點紅色,或者這個尺寸大了一點點。孩子的觀察力比我們大人更敏銳,而且這個東西對他們來說太珍貴了,很多印象已經牢牢刻在內心深處了。
5、可以考慮動物形象的
這個不是強求的,但從利用率來說還是比較建議的。
當孩子慢慢和某個安撫物建立聯結後,他們會一直讓這個東西陪伴他們。那麼當孩子接近2歲左右後,他們也會開始利用這些安撫物進行角色扮演,排解自己的情緒。
那如果恰好這個安撫物有動物形象,那麼孩子就更容易和這個已經有感情的小夥伴進行玩耍和傾訴。
長期使用安撫物,會不會戒不掉?
很多父母害怕引入安撫物,因為總覺得孩子萬一對某個物體上癮了,很大也戒不掉就很麻煩。我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的。
孩子,包括我們成人內心都是時不時有不安全感出現的,這是我們需要去正視的。
「勇敢、獨立「不是意味著」不害怕「,而是」害怕了,可以自己找到安全的方式排解,然後繼續「。
很多孩子儘管沒有安撫物,但卻養成了摸媽媽的頭髮、脖子上肉或者乳房入睡。從這個角度來看,就說明了,這樣的」自我安撫「的需求永遠在那裡的,不如從一開始就引入一個更加獨立於」媽媽「的物體。
目前有很多心理研究指出,成人其實也完全可以有個安撫物來降低自己心理壓力的。知道自己缺什麼,敢於尋求正確方式疏解,這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的表現。
所謂獨立,是認識到自己是獨立個體的存在,同時學會接納和面對自己內心的那份軟弱。
孩子獨立的第一步,不妨就從選擇人生第一個夥伴開始吧!
大J叨叨叨
今天文章開頭那段小字不知道大家注意了嗎?哈哈,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最近好幾篇文章,總有一部分朋友留言讓我覺得,大家似乎是被「套路」怕了。
出國工作七八年,我的英語是怎麼提高的?這也是你們問的最多的這篇文章中蠻多留言都在說,還以為是推廣英語課程呢,幸好打開了,這麼好的一篇文章。
我的道歉信和謝罪禮物:準備了八個月,這個學習平台永遠免費這篇文章里,送給了大家一個自掏腰包做的免費小程序,結果沒想到很多人在問,「真的是免費的嗎?」,而且我答覆後,還會追問,「你確定是一直免費,還是現在免費,過段時間再收費呢?」
因為連著發生了這些,而且人數比例還挺高的。所以也就想和大家說說,我不接廣告推廣,如果是團購標題都會註明。
我做公號馬上4年了,儘管沒見過很大一部分的你們,但我對你們的信任真的很多很多。所以對我來說,最不會做的就是去套路大家,破壞這麼多年的信任的。
不管大環境如何,我還是希望這裡可以保持簡單和純粹。
推薦閱讀
點擊標題直接閱讀
1、近期文章回顧
- 我的道歉信和謝罪禮物:準備了八個月,這個學習平台永遠免費
- 一個女人怎樣平衡生活和工作?當下拼盡全力,然後回家帶娃
- 女兒這個測試分數低,讓我發現了一個啟蒙盲區
- 我和美國性愛專家聊了些什麼?有了孩子,夫妻親密關係如何重構?
2、安全感迷思
- 陪著和陪伴千差萬別,這三點才是高質量陪伴的關鍵
- 據說過早送孩子入托會影響安全感,那到底幾歲合適呢?
3、入睡問題
- 哄睡難的父母們,你真的知道睡覺對孩子意味著什麼嗎?
- 孩子總愛摸媽媽乳房,是性早熟還是被慣出來的嗎?
- 晚上捨不得睡,是一種病,孩子也有,得治!
※免疫力,寶寶的「黃金盔甲」,你打造好了嗎?
※我的道歉信:讓你們焦慮絕不是我本意,希望這份禮物能幫助到你
TAG:大J小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