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茶最大的包容心是,「讓其他人的說法存活下去」
「中國茶道倡導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掉驚嘆號」,這句話的後一句是,「讓其他人的說法存活下去」。
喝茶論道,讓其他人的說法存活下去,是件非常需要包容性的事。
在主流茶學思想支配下,喝茶有時候必須循規蹈矩,以至於「叛逆」的年輕人們,把不知所云的高談闊論,全部比作「皇帝的新裝」,這是一棒子打死。
確實有一部分人喜歡做虛無言論故作高深,但還有一部分是年輕人自身的閱歷淺薄,無法達到深度上的共鳴。
拿茶會來說,不同的人群會有不同的情景再現。
人與人之間閱歷與談資不同,見解與學識各異,愉快進行下去的方法,一方面需要包容性,另一方面需要合時宜。
合時宜是一個大前提。
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無知》中有一段:流亡二十年的女人,準備了上好的法國美酒宴請昔日親朋好友,結果人人都要喝啤酒,而且是大杯大杯的灌,沒有人想優雅的去淺嘗細飲女主人準備的紅酒。
宴請紅酒的前提是,捷克女主人一直在巴黎流亡,即使捷克的啤酒堪稱一絕,紅酒與優雅帶給她的影響依舊是根深蒂固的。
這種在她看來粗俗的熱情,成為她的不能承受,不合時宜在此時原形畢露。
合時宜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是個很能體現情商的事。
就像再喜歡喝茶的人也不會在一年一度的家族聚會上,讓所有人放下筷子和可樂,慢慢燒水泡一壺他們喝不來滋味的茶。
包容性和合時宜,放在茶桌上,其實是一種修養。
你來我往,猶如太極,言論不和的攻防轉換,最後都能融在一杯好茶中。
岡倉天心是日本近代著名美術家,對茶頗有研究,但他曾說過一句攻擊西餐的話:
「為什麼要特地展示傳家餐具,讓我們無法不去想像,是哪位早已不在人世的令祖令宗,也曾經在此以此用餐?」
東西方餐飲文化異曲同工,這種帶有攻擊意味的話,讓人覺得,他似乎不太懂茶,或者不太懂禮貌。
茶會分類型,朋友聚會,可以談股票金融,人情世故,正式的茶會,也可以談論古今,評判是非。
外行人看來,正式的茶會能提高人的境界。但如果談論茶到或縹緲虛無或刻薄鋒利的程度,對大多「凡夫俗子」來說,可能真的只是「皇帝的新裝」。
犀利的茶友把茶會比做是「皇帝的新裝」,聽來細思極恐,但其實也沒有這麼誇張。
茶會的形式更像是一種彈性的約束,茶會上的對談自然不會是一派和諧,但所有針鋒相對的攻守都會因為這個特定場合而變得圓潤溫和,茶友之間也能夠更心平氣和的各抒己見。
即使最後沒有達成共識,下了茶桌,也就一笑泯恩仇,如果還耿耿於懷,那就再來一杯。
這也是茶的包容性。
日本有「和敬清寂」,韓國有「清敬和樂」,說起中國茶道似乎沒有這樣總結性的概念,所以在茶上毫不怯場的老茶客在談到茶道時,總顯得底氣不足。
包容相對應的是狹隘。
換一種思考方式,沒有太多條條框框的中國茶文化,兼容並包,沒有門檻也不設高度,茶友們的事茶精神都有可取之處,也就是所說的「讓其他人的說法存活下去」。
而一旦設下圍欄,便容易陷入狹隘的教條里。
茶離人太近,無法分開,所以對待茶的態度有時候也觀照人的內心。
而「讓其他人的說法存活下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
親測好喝~
※春日宜花入席,小巧紫陽花壺承正合意
※一篇讀懂古茶樹,讓你喝的明明白白!
TAG:茶香記生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