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虎隊援助中國抗戰,史迪威為何橫加阻撓?
文 | 諶旭彬
1941年4月13日,蘇聯與日本締結《蘇日中立條約》。隨後,日本自「滿洲」調出6個師團至關內及東南亞。
在中國戰場,4月16日,日軍兩個師團以上兵力在浙閩沿海登陸,接連攻陷紹興、寧波、福州;4月下旬,日軍又調集10餘萬兵力,分六路圍攻國軍中條山根據地;同期,日軍還集結10餘萬人圍攻豫南、鄂北的中國守軍陣地;其它地區,日軍也是動作頻頻。
除了刺激日軍在中國戰場全面出擊,《蘇日中立條約》還對中國軍民的抗戰信心,造成了嚴重打擊。駐蘇聯大使邵力子無奈感慨:
「(《蘇日中立條約》)對於中國人民精神上之打擊,將甚於一千架敵機之轟炸。」
此番變故早有跡象——1940年下半年,蘇聯援華航空志願隊的在華軍事行動已經銳減。國民政府也早有預判——1940年10月23日,中宣部部長王世傑致電在美的宋子文,轉達蔣介石之意,希望宋能夠向美國爭取,洽購500架飛機。電報稱:
「目前國內有三大難題:一,空軍已無戰鬥力,近三月來,英美蘇均無此項供給。二,法幣在國內價格猛跌。三,……。介公盼子文兄能於二三月內由美購進飛機五百架,並即成立巨額借款。」
大約同期,10月18日,蔣介石也通過美國駐華大使,希望美國能夠向中國提供空中援助。
經宋子文、陳納德等人在美國朝野努力遊說,《蘇日中立條約》締結後的第三天,也就是1941年4月15日,羅斯福總統簽署了一項不對外公布的特別命令,允許預備役軍官及陸、海軍退役人員參加援華志願航空隊,並同意中國購買原定援助英國的100架P-40B型戰鬥機(裝運時1架掉入海中,剩99架)。
同年6月,約100名飛行員、150名機械師,以及一批後勤人員,與中國政府簽訂了為期一年的僱傭合同。
根據合同,中國政府提供的待遇是:飛行員月薪600美元,中隊長750美元,地勤人員不低於250美元,外加每月30美元津貼、差旅費,以及每年30天帶薪休假與免費住宿。擊毀一架日本飛機,獎勵500美元。同時還為每一位志願人員購買了1萬美元的人壽保險,傷殘或死亡者,本人或其親屬可得到6個月的薪水,並由中國政府支付死者的醫療費和喪葬費。
1941年8月1日,蔣介石發布05897號訓令,「中國空軍志願大隊」(又稱「美國志願航空隊」)正式成立,陳納德被任命為上校銜指揮官。
因志願隊P-40B型戰鬥機的機頭上繪有露出兩排利齒的兇猛虎鯊,這支部隊又有著「飛虎隊」的別稱。
圖:繪有兇猛虎鯊利齒的飛虎隊戰鬥機
1942年7月4日,美國政府下令解散「美國志願航空隊」,將其改編為「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飛虎隊的「半僱傭軍」性質消失,轉而成為美國現役正規空軍部隊,陳納德也晉陞為準將指揮官。
有統計數據認為,此前的11個月里,「美國志願航空隊」作戰50餘次,擊落敵機299架(此外還有「可能擊落」的敵機153架),消滅了日軍大量坦克、車輛、艦船和地面部隊;在空戰中,損失了12架戰鬥機,因空襲等原因,在地面上損失了61架戰鬥機。包括建隊時的三名中隊長在內,犧牲了20多名志願隊員。
1943年3月,陳納德晉陞為美國陸軍少將,「駐華空軍特遣隊」被擴編為美國第十四航空隊,仍以陳納德為指揮官。
有數據認為,自「志願航空隊」至「第14航空隊」,「飛虎隊」在華抗戰期間,共擊落敵機2600架,擊沉或重創敵商船223萬噸、軍艦44艘、100噸以下內河船隻13000艘,擊斃日軍官兵66700名。(值得注意的是,「飛虎隊」與日軍均聲稱己方在戰鬥中以小代價重創了對方,學術界對上述統計數據也並非沒有異議。)
可以說,「飛虎隊」的到來,不但在戰場上助力中國軍隊阻遏日軍發起的全面攻勢,還在精神層面極大抵消了《蘇日中立條約》帶來的負面效應,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
當然,中國民眾也為此承受著很大的經濟壓力。陳納德曾感慨寫道:
「為美國人提供膳食,對中國人來說是一項很艱巨的工作。平均來說,中國的南方人多食米,北方人多食麵。通常食用這些主食配一點蔬菜,只在節日才有少量的肉吃。美國人一餐所吃的肉即比多數中國家庭一年所吃的還多。因此不久,第十四航空隊的肉類供應,便成為嚴重問題。雞蛋是主要的食品,但中國的雞卻供給不上每天早晨要吃兩、三個雞蛋的美國人。」
「飛虎隊」的在華食宿,由特別成立的「戰地服務團」負責。伙食方面的供給,完全依照美國軍醫署提供的標準。每人每日需要:
肉類(牛、豬、雞)18英兩(約0.56千克)、雞蛋4個、蔬菜20英兩、洋芋10英兩、乾菜2英兩、麵粉12英兩、豬油2英兩、糖6英兩、鹽0.5英兩、水果11英兩、花生1英兩、茶葉0.4英兩,以及其他香料。
按該標準,駐昆明兩萬美軍,每天需雞蛋8萬個,黃牛100頭。黃牛被吃光後,戰地服務團不得不改用水牛代替,水牛吃光後,美軍只好另吃氂牛肉。戰地服務團主任黃仁霖為此焦頭爛額,讓他感到僥倖的是,經過適當飼養,氂牛肉的味道還可以,美國人不太容易分辨氂牛肉與普通牛肉的區別。
圖:黃仁霖請求雲南省主席龍雲保證飛虎隊飲食供給,內有需每日宰殺三十頭牛之語
功勛之外,飛虎隊在華助力抗戰,也留下了很多遺憾。
最大的遺憾來自史迪威。
1942年,史迪威以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的身份來到中國,但因為如下原因——(1)對中國政局缺乏透徹了解;(2)過於重視美國在東南亞的戰略利益;(3)無視中國本土戰場的實際需要;(4)在與蔣介石的交往溝通中缺乏必要的尊重(如陳納德晚年所言,「(我)堅決相信史迪威是一個優秀的戰地司令,……(但也)確信他和中國領袖相處的態度和方法,乃是他的失敗……的主要因素」。)——史迪威與蔣介石之間衝突不斷,無法合作。
受到蔣介石夫婦信任的陳納德也受到波及,被捲入了史迪威的政治陰謀之中。
「飛虎隊」擴編為第十四航空隊後,隸屬於史迪威麾下。這種安排讓陳納德痛苦萬分:
「雖然我是他的高級空軍軍官和蔣委員長的空軍參謀長,卻從沒有被召到戰區司令部去就我們的空中局勢陳述意見,直至1944年間魏德邁接替史迪威之後。」
除此之外,史迪威還長期禁止陳納德舉行記者招待會,甚至不顧陳納德的中國空軍參謀長的身份,禁止其與蔣介石直接來往。
如此種種,陳納德的理解是:
「我知道史迪威將軍在他屬員的通知之下,以為是我使中國人反對他。」
陳納德與他的中國妻子陳香梅
陳納德的揣測並非捕風捉影。史迪威確實認定了陳納德是一個「惡毒」之人,且在日記中用「響尾蛇」來形容他。不過,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史迪威來華之前,陳納德與飛虎隊已經成為美國媒體爭相報道的傳奇英雄;而史迪威也同樣熱切希望在緬甸建立自己的傳奇功業。他們二人構成了奇怪的「競爭關係」。
這種「競爭關係」對中國抗戰造成了非常直接的傷害。1943年5月,陳納德返回美國,希望說服政府支持他的擴充計劃,將第十四航空隊的飛機增加到235架,並提供足夠的零件和油料(這些物資控制在史迪威手中)。陳納德保證,他可以憑藉這些資源做到:
(1)干擾和打擊50萬噸的日本航運。
(2)向中國境內及香港、中南半島、緬甸和中國南海地區的日軍不斷發起攻擊,強迫日軍陷於中國戰場,無法拔足。
陳納德返美,引起了史迪威的警覺。史緊跟其後也返回美國,利用自己與馬歇爾的關係——馬歇爾與史迪威存有私交(當然他並不知道史迪威也在日記中痛罵他),且史迪威前往中國也是馬歇爾所推薦——挫敗了陳納德的訴求。馬歇爾未曾聆聽陳納德的報告,直接通知陳納德:他支持史迪威,不同意向第十四航空隊調撥更多的飛機和物資。
1944年,史迪威與蔣介石的矛盾再度激化,第十四航空隊再度成為史迪威政治陰謀的犧牲品。
該年4月中旬,陳納德不斷請求史迪威批准使用庫存油料,以增加飛機的升空作戰時間,來協助中國陸軍抵抗日軍「一號作戰」中的機械化部隊,但史迪威始終無動於衷。蔣介石親自出面急召史迪威返渝協商,史也同樣不予理睬。
該年7月,因史迪威無法在東南亞戰區立足,馬歇爾在未曾與中方有過任何協商的情況下,擅作主張將其「空降」至中國戰區,欲攘奪全部中國軍隊指揮權(儘管在事實上,蔣介石從來未曾擁有過史迪威所幻想的那種權力)。同月14日,因史迪威拒絕提供油料給第十四航空隊去援助衡陽的中國守軍,陳納德無奈致信美國總統羅斯福:
「日本人在衡陽喪失了銳氣,總司令(蔣介石)業已下令反攻。然而,就在我們對中國人的空中支援應該加強之時,我們自己的東方供應線卻崩潰了。」
所謂「我們自己的東方供應線卻崩潰了」,即是隱指史迪威把持美援物資拒不發放。
圖:史迪威
與妨礙第十四航空隊升空作戰同期,史迪威還介入到了一樁推翻重慶國民政府、另造新政權的密謀,史稱「華南分離運動」(宋慶齡語)。
據美國駐桂林領事館領事Ringwalt(林沃德)的報告,此事的牽頭者是李濟深。他曾於1944年8月9日,也就是衡陽陷落的次日,前往美國駐桂林領事館,希望美國政府能夠支持他的計劃。Ringwalt在報告中寫道:
「為應對中國的嚴峻局勢,一個名叫『西南聯防政府』的新政權,將在不久後成立。該政權的參與和支持者,包括廣東、廣西、湖南、福建、安徽、四川、雲南和西康等省的諸多軍、政要人。該政權之目的如下:1、取代目前重慶的一黨一人獨裁政府;2、實現國家統一,全民動員擊敗日本;3、與盟國更緊密的合作。各軍政要人會以公開發出聯名電報的方式,要求蔣介石辭職,預期不會發生武裝衝突。臨時政府將由李濟深領導。李是重慶軍事參議院院長,在1926年蔣介石領導的北伐戰爭中,擔任過總參謀長。」
要推翻重慶國民政府,既要爭取地方實力派,也須得到美國方面的支持,具體而言就是得到史迪威的援助。李濟深也確實找過史迪威,他晚年的回憶並不諱言此事:
「我派李卓賢到重慶去見史迪威,……要史迪威給予裝備,史迪威答應可以。……同一時期,我又派人去與薛岳聯絡,薛岳那時也與美國接上了頭。我又派人與余漢謀聯絡。」
事實上,至晚在1944年7月,史迪威已經知曉了李濟深等人的密謀,他的下屬軍官Lindsey曾向他報告:
「據可靠消息來源,一個由李濟深元帥(Marshal Li Chi-sheng)、張發奎將軍、余漢謀將軍、薛岳將軍、龍雲省長(雲南),以及一群四川的持不同政見者組成的政治集團,一直在密談脫離重慶,於中國東南地區成立自治政府。我認為目前裝備分配問題的困難(筆者註:指重慶方面要求美援裝備須由軍委會統一分配,薛岳等地方勢力則要求美方越過重慶直接援助他們),是因為中央政府在擔憂這個集團。」
對於李濟深等人的密謀,史迪威的態度非常微妙。他曾致電馬歇爾,反對由李濟深來取代「大元帥」(指蔣介石),他建議美國密切關注白崇禧,理由是萬一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白可以解決亂局,並與美國合作。他還對馬歇爾聲稱,蔣介石如果知悉李濟深的密謀,為了自我拯救,很可能會同意交出全部中國軍隊的統帥權(意即交給史迪威)。(11)
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1944年中國抗戰局勢面臨最大危機之刻(日軍發動「一號作戰」),史迪威選擇了限制美國第十四航空隊的升空作戰。中國的抗戰局勢越是危如累卵,推翻重慶國民政府的密謀就會越活躍;密謀越活躍,蔣介石的壓力也就越大,史迪威從蔣手中攘奪全部中國軍隊指揮權的勝算也就越大——1944年9月17日,史迪威得到消息稱日軍已自龍陵撤兵,曾在日記中失望地寫道:「如果日本人真的撤退了的話,花生米就會變得更加不可控制了。」
內外交困的蔣介石,確曾如史迪威所料,一度「決定極端容忍,接受其要求」(蔣日記1944年8月26日)、「只有忍耐接受」(蔣日記1944年8月31日),欲將全部中國軍隊的指揮權交給史迪威。
但在就權力交接問題進行細節磋商時,美國陸軍部拒絕仿照歐洲戰場慣例,就此事與中方簽署任何具體的關於權力和義務的協定。此舉徹底激怒了蔣介石。9月24日,經過在黃山官邸的多日閉門靜思,蔣介石告訴宋子文,他已做出最終決定,那就是必須徹底趕走史迪威,哪怕因此與美國斷交也在所不惜。同日,蔣召見羅斯福的特使赫爾利,要他向羅斯福轉達:美國必須召回史迪威,可另派其他軍官來華代替其職務。
10月5日,羅斯福做出讓步,來電建議調史迪威擔任中國雲南、緬甸軍隊的指揮官,被蔣拒絕。10月9日,走投無路的史迪威,下令第十四航空隊將其戰鬥人員的工作量削減50%,希望用中國戰場的潰敗,來換取自己在華政斗的最後一搏。10月15日,羅斯福簽發命令,將史迪威從中國戰場召回。
史迪威離開中國後,「華南分離運動」被釜底抽薪,遂漸漸歸於沉寂;第十四航空隊對中國抗戰的援助,也漸漸回歸正軌。
(完)
中央日報社論,《日寇最近軍事動向》,1941年5月17日。
胡佛研究所藏宋子文檔案,《重慶王部長雪艇來電》,1940。轉引自:(日)伊原澤周,《由宋子文檔案重新了解國民政府的對外政策》。
徐康明,《援華抗日的美國「飛虎隊」》,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陳香梅,《陳納德與飛虎隊》,學林出版社,1988,P115。
陶文釗/編,《戰時美國對華政策》,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P184。
深町英夫,《奢侈的保鏢?——飛虎隊的日常生活》,「近代中外關係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2008。
(美)陳納德,《論美國對華政策》,申報館,1948,P11-14。
齊錫生,《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時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社科文獻出版社,2012,P342-349。
同上,P634。
(11)諶旭彬,《1944年「薛岳等於叛變」事件》。
※國軍上將在日記中如何評價民國政要
※元宵節因何繁華,又因何衰落?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