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雲米陳小平:是否敢於否定自己,決定了你的上限
僅僅四年,陳小平就讓雲米在納斯達克上了市。太多人談論奇蹟,太少人思考背後的邏輯!
「企業要先做加法,後做乘法」、「用過去推未來,用未來定現在」……這是陳小平的思考,但遠不止於此。
為了更全面的了解他經營企業的方法論,我們與陳小平先生進行了場對話。每一處的思考,都在刷新認知!
- 01 -
先人一步看到未來
你將事半功倍
很多人都在談論「事在人為」,但他們忽略了一個前提,叫做「選對的事情」。
因為在出門的一剎那,就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2014年,我只用了一個晚上,就決定離職創業。那時,我已在美的工作了15年。
如此堅定,是因為我覺得:用互聯網邏輯改造傳統產業的時間窗口已到。我的創業初衷,就是將互聯網方法與我們最擅長的家電領域相結合。
回頭來看,雲米踩在了一個最準確的時間點,小米生態鏈在高速增長,我們實現了快速轉型,5個月後,就拿到了紅杉的A輪融資,估值2億美金;2015年,銷售額達1億;2016年第一季度實現盈利,全年銷售額3個億,開始做線下店、自品牌;2017年盈利1億,產品擴展到廚房;2018年擴展到全屋互聯網家電,銷售繼續大幅增長。
2018年9月25日,我們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雲米的股票代碼是VIOT,「家庭物聯網第一股」。這個方向,既不是純硬體,也不是純互聯網,而是兩者的結合,這跟我創業的初衷完全一致。
當你入對了行,找對了方向,站在一個趨勢的起點,就會很容易獲得大家的認可。
創業,一定要早先一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早一步發現趨勢,你可能事半功倍;否則,將會事倍功半,消耗更多的資源去硬磕,也難以建立勢能。
洞察未來,是企業家精神最重要的內核。做企業,這一點,沒有任何人能幫你。
在這個快速迭代、新物種大爆炸的時代,你能否干出一件代表未來的事情?
-02-
先做加法,後做乘法
讓企業指數級增長
對於雲米來說,上市不是終點,是起點;上市不是目標,是手段。
2018年第二季度,我感覺到經濟周期調整,需求下行,資本入冬,所以非常堅決地啟動上市。提前一步,就能步步領先。之後半年,上市一氣呵成,迅速搞定。
上不上市,不是基於過去做了什麼,而是未來想做什麼。
不是因為缺錢而上市,也不是因為公司做到一定規模就要去掛牌。上市,是未來戰略的一個起點,是讓公司發生質的變化的一個重要步驟和手段。
通過上市,雲米實現了「家庭物聯網第一股」的品牌佔位。對雲米的信任度發生了變化,未來幾年建立用戶、建立品牌的目標,可以提早實現。這才是我們的戰略考量。
現在,雲米已由過去的「加法式增長」,進入「乘法式增長」。
品類之間的協同會產生化學反應,整個企業的發展模型進入第二階段。用過去4年的發展速度再跑5年,公司整個邏輯會發生更大的變化。
做事是沒有止境的。回首4年前,我是跟德哥(註:劉德,小米集團聯合創始人)聊著聊著,就決定創業了。之前,我在美的也可以不斷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所以我不是為了創業而創業,而是要做成一件事情。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追求,有人寫書、有人寫歌、有人環遊世界。創業,也就是其中一種實現自我的路徑而已。
- 03 -
別做太多選擇
你的時間該用來努力
我也有過遲遲做不了決定的經歷。
很多年前,我剛畢業2年多,工作很拼,業績不錯,但對未來沒有明確方向,猶豫彷徨,不知該不該試試別的機會。
那種狀態持續了兩個多月。最終我想明白了:我追求的是一個好的成長舞台、大的發展空間而已。
沒什麼的,干就好了。
那期間我換了很多崗位,我從來不問為什麼,讓我調崗,我搬桌子過去就開幹了。只想事兒怎麼干,從來不問事情以外的東西,不在乎工資高低,也從來不焦慮。
努力工作和做企業一樣,利潤是企業經營的副產物,收入回報、職務晉陞也是你努力的副產物。所有企業都渴望人才,如果你努力付出,有業績、有能力、又踏實、又忠誠,為什麼不重用你?
很多人做抉擇時,會把手段錯當成目的。其實他們沒看到真的目標,如果用目標倒過來做選擇,就會很簡單。
有的年輕人,衝動之下就離職。就像爬山,你爬著爬著,感覺怎麼還沒到山頂?你放棄了,換一座山重來。爬到一半,覺得不行,再換一座山。總是有各種很淺層的原因影響你的決定,這裡待遇低了,那裡同事不好了,那兒又離地鐵口很近……你就會發現你在不斷放棄、不斷做選擇。
世界上唯一的捷徑:就是沿著一個方向不斷努力。
人不要太多地做選擇,人的大部分時間、精力,應該是放在努力上。
現實情況是:很多人沒有明白這個道理。
當然,機遇是一方面,但年輕人很難把握趨勢吧?其實各行各業都有機會,只要一個相對有發展空間、有成長性的公司、領域、方向,你堅持下來,都不會太差。至於運氣,你是沒辦法選擇的,你能做的就是努力。
這個世界,你看它簡單它就簡單,你看它複雜它就很複雜。
人永遠會面臨選擇,萬物歸簡,看得明白一點,奔著下階段的目標而去,你內心就會變得簡單和安靜,不會浮躁和焦慮。
- 04 -
創業是劈開一座沒路的山
用明天定義今天
從職業經理人到創業者,最大的變化,是從用過去推未來,變成用未來定義現在。
職業經理人看未來幾年的戰略目標時,是基於過去的路徑,從KPI出發,完成下一步的目標,關注怎麼把事情做好;
而什麼叫創業?開創一個未有之業。這是一條沒有路的山,你不再是爬山,而是把山劈開一條路。
創業是沒有過去的,是從0到1、從無到有,創業,只能用未來定義現在。甚至,所謂「堅持初心」,也要基於初心是否與未來一致。
創業者要看到5年、10年之後,自己是什麼樣子,知道如何做一件在未來有價值的事。創業沒有路徑依賴,去年做得如何都要直接翻篇,不斷尋找一個更遠的目標,調整戰略、調整業務方向、調整行進的步伐。
我就一直在思考轉型路,有時感覺前面是一片迷霧,我憑自己的眼睛、以前的戰略視角,已經穿不透這層霧了,不知道霧的背後是什麼。
而小米生態鏈給了我一個新的視角,這是對我非常重要的東西。
挑戰,就在於既要扭轉習慣、又要結合既有優勢。這是一個自我革命的過程,自我革命成功,轉型就是水到渠成。
- 05 -
能否革掉自己的命
決定了你的上限
這幾年,我的角色切換相對比較順利,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的轉變是一個有意識的過程。
做第一代小米凈水器的時候比較早期,小米的同學們對我的團隊幫助很大。產品定義、研發、設計的細節都要一起碰,甚至發布會的PPT,我都跟雷總對了五六次!有頂級高手帶著走一遍完整路徑,學到的東西太多了。
這個過程中,我也特別有意識地清空自己。
比如做產品定義,經常跟小米的同學意見不統一,而我有十幾年做產品的經驗,我認為自己才是對的。但這個時候,我就刻意不發表意見,或者發表意見,但最後聽他們的。因為如果按照我說的干,就會做出跟原來一樣的東西。
要轉變,先得「依葫蘆畫瓢」:必須從頭到尾畫完,還要多畫幾遍。再往後,才能融會貫通。
好比練字。如果你原來寫行書,現在練魏碑,你不能練著練著,就開始用行書的方法寫魏碑。你必須嚴格按照魏碑的方法寫,等寫好了再去創新,把兩種手法結合,沒準能自成一體。否則,寫出來的既不是魏碑,也不是行書。
人絕不是野蠻生長的,每個階段都一定是一個有意識的過程,才能不斷迭代。也就是刻意練習,刻意清空自己、刻意地革自己的命。
為什麼很多人走著走著就走回老路去了?
因為他沒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人都會按照最習慣的路徑去做他最習慣的事情,轉變是不容易的。
所謂彼得原理,就是一個人在一個組織當中,一定會上升到一個他不能勝任的位置,從此停滯下來成為這個組織的障礙。
這怎麼突破呢?要麼碰到貴人,要麼通過自己的悟性,像小雞捅破蛋殼一樣捅開自己的天花板。貴人不可能永遠有,最後還是要靠自省。
要時時反思自己,我的自我意識還算比較清醒,時時刻刻都在跟昨天拜拜。
- 06 -
讀書無止境
但真正的成長來自經歷
我特別愛看書,什麼都看。
上大學時,本專業是機械系,但我想多學點東西,就修了個理財學的雙學位,學財務與金融。課程很緊,我很少出去玩,每天基本是上午4節課、下午4節課,晚上2節課,暑假還要上一個多月的課。
但我還是讀了很多課外書。那時候,華中科大的圖書館一次最多能借5本書,我每次都借上5本,一個星期看完,下周再去借。我也喜歡寫詩,寫七律絕句或者填古詞,寫得很快。有一些朋友覺得很好,還說我是抄的,哈哈。
在我看來,讀書學習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像海綿一樣地吸收,不管有沒有用,學了再說;
第二個階段是融會貫通,你不再機械地學,而可以消化各種各樣的知識,把它們像珍珠一樣串成項鏈;
第三個階段是自我發揮,你對某個領域有了自己的見解;
第四個階段叫批判性學習,你能發現某個觀點是對是錯,正確的前提條件又是什麼,從而批判性地吸收。很多人沒有走到這個階段,面對一個觀點,只是簡單地打個勾或畫個叉。
其實,你應該去理解它背後的想法,看到表象背後的邏輯和規律,以及跟自身怎麼結合。只有形成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你才有真正的自我。
讀書沒有止境,你越成長,包容性就越強,你眼中的世界就越大。
當你不斷地自我超越,就相當於一個變大的容器,裡面裝的東西永遠不會滿。學習也是動態的過程,每到新的領域,你可能都處於第一階段,再慢慢進步。
當然,真正的成長只能在經歷當中獲得。別人講的道理和經驗,並不是你的,你只有通過生活、思考、經歷而明白,才是你的。
只要你學會了自行車,即使10年沒騎過,拿來一輛晃蕩晃蕩就又會騎了,因為那是你身體力行去掌握的技能。
成長都有必由之路,每個人都是從毛躁到理性,從不成熟到成熟。更早地從經歷中自我復盤、自我認識,擁有人生的智慧,才能少走彎路。
假設每個人有10年成長時間,如果你前一點就明白了道理,後面就可以持續努力;而如果五六年了還在折騰,新人上來了,就開始換茬了。
- 07 -
下放最終決策權
你的團隊將高速成長
同樣道理運用到帶團隊,我有個小訣竅。
在美的,我最初升到中層時帶1個人,後來帶七八個,半年後,公司調了一個車間給我,300多人。其實團隊人越少我越累,人越多我越輕鬆。
訣竅就一句話:把最終決策權交給下屬。
比如做一件事情,本來99%由下屬完成,最後1%是由我決策,那麼我會有意識地把這1%也交給他,讓他做最終決定。我在旁邊看著就好,他們在我這裡得不到最終意見,只能得到建議。
人,只有做了最終決策,才會真正成長。
職場中,很多人是沒有這個機會的。而我自己恰恰是通過做最終的拍板,有很大的收穫,推己及人,就用這種辦法帶團隊。
小問題,讓他們犯錯就好,沒關係。重要的事情,我就參與深一點,提醒一句話,很多人就明白了。讓他注意前面有個坑,他就會拐彎,而你如果把方向盤抓過來自己開開,他就永遠學不會嘛。
帶團隊,重要的就是最後這1%,但這並不容易。願意分享,是一種心性,所謂小成靠技,中成靠智,大成靠德。
做企業,帶團隊,人都是逐漸往後「退」的。越早期,介入業務越深;企業越大,你就越往後退。這樣,團隊水平會越來越高,體系也會越來越完善。
- 08 -
所有逆境只在一念之間
路會越走越寬
2019年來了,我們都知道最近經濟形勢不太好。分享幾點個人建議:
第一點建議,一定要回到企業的基本邏輯,商業模式必須回到產品創新和經營效率等基本邏輯上,回歸基本價值。
不管千變萬變,不管是用互聯網的外衣還是傳統企業的外衣,企業的基本邏輯永遠不會變。
第二點建議,提高你對複雜環境的預判和洞察能力,不斷調整商業方向和趨勢判斷,盡求對未來趨勢的穿透。
為什麼創業是九死一生?
這個「九」,大都因為對未來沒有看透。
第三點建議,即使面對不確定的環境,也要大膽前行,不畏手腳,積極探索業務方向和模式的突破。
創業是停不下來的。業務方向的探索,跟環境沒關係,但必須做到「春江水暖鴨先知」。
羅振宇關於「小趨勢」的觀點是對的,預知未來的同時,我們必須要不斷地調整步子。尤其是經濟出現調整周期的時候,動作一定要快。被動調整極難,主動調整則從容。
創業4年多,我從沒有一晚上睡不著覺。什麼事情都不會讓我焦慮,「盡人事,聽天命」嘛。
我們屬於成熟創業者,心態從容。沒什麼事是完全搞不定的,總有辦法,去做就好。過不去的不是山,是自己的內心。
所有困惑、委屈、逆境,都是一念之間。
想開了,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兒,局面會打開,路會越走越寬!
※vivo終於出手!全新子品牌iQOO真機亮相,這次玩的很大!
※彩電全渠道銷售冠軍誕生,為什麼又是海信?
TAG:互聯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