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觀念上的「監獄」?
思想留在過去的監獄裡
美國南北戰爭之後,許多黑奴不願意被解放,希望繼續做奴隸。因為黑奴長年依附於白人奴隸主,一旦自由後竟然不知道該怎麼生活,有些獲得自由的黑奴甚至跑回到主人那裡祈求住宿和食物而被白人射殺(他們也不敢接受奴隸,因為是違法的)。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飄》就描寫了奴隸對莊園主充滿眷戀。北方大軍打到南部重鎮亞特蘭大前夕,莊園主家的幾個奴隸還罵參加解放戰爭的黑人是下流坯,不願自由。
美國一部反映監獄生活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刻畫了一個典型人物老布。他1905年入獄、在監獄裡生活了大半輩子,一直當圖書館管理員。當他老了出獄後,已經無法適應外面的社會環境了,他寫了一封信給曾經的獄友,透露了內心的絕望與恐懼,最後,在自己房間內上吊身亡。
奴隸的生活是很悲慘的,監獄更是個令人恐懼的地方,但那些長年當奴隸或囚犯的人,竟然眷戀起這裡的生活,他們並不覺得自己的生活悲慘,也不覺得人的自由和尊嚴有什麼重要。
這些故事聽起來如此不可思議,我們根部不願相信這是真的。但其實,在社會現實中,這樣的觀念桎梏可謂比比皆是。人長期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下,接受固定的觀念灌輸,會不自覺形成一個固定的思維習慣,這種思維習慣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無論現實環境怎麼變化,人們形成的觀念和思維習慣總是難以改變,最終這些觀念成為桎梏人們思想的監獄——身體已經擺脫了監獄,思想卻還留在監獄裡。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文化觀念的監獄——剪不剪辮子
清軍入關後,多爾袞命禮部向全國發布了剃髮令,提出「留髮不留頭」的律令,要求所有人剃髮、留辮。然而,漢人卻視這一行為是對自己的羞辱,寧願被殺頭也不肯剃頭。江陰在歸順清朝後,因為反對剃髮令而重新造反。一位義大利人在《韃靼戰紀》中記錄了紹興人的「頭髮保衛戰」:滿人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佔領了這座城市,他們可以同樣輕而易舉地佔領浙江南部的所有其他城鎮。但是,當他們宣布了剃髮令之後,士兵和老百姓都不約而同地拿起武器,為保衛他們的頭髮拚死鬥爭,比為皇帝和國家戰鬥得更英勇。
然而,到了清末民初,剪辮令如同當初的剃髮令一樣鬧得沸沸揚揚。有人宣稱「吾頭可斷,辮不可剪」。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實行強制剪辮法令,但不少守舊之士極力抵制這一法令,其中不乏漢人。聲嘶力竭求饒者很多,哀號痛苦覺得沒臉見人者很多,還有人要求將辮子拿回去,留著死後入殮時放進棺材裡,落個「整屍首」,有的人甚至不出門,也拒不剪辮。國學大師王國維1927年投湖自殺時仍拖著一條長辮子。在將近三百年的時間裡,人們對清朝的「Q」字髮型,已經由抗拒變成被迫接受,然後麻木,最後不再視其為蠻夷之俗而視為天朝民俗加以固守。
像這樣文化觀念的監獄在世界各地都有。澳大利亞庫爾奈人的一個部落,常常以天然地形如小河、小山崗、小叢林為界線分為兩個半邊,這兩個半邊之間彼此通婚,而在每一個半邊內部通婚則被視為亂倫,要受到最嚴厲處罰,一般是處死,或驅逐出部落。
這樣嚴格的倫理禁忌常常使部落里年輕男人找不著女人,女人找不著男人,最後連傳宗接代都發生了危機。即使面臨無法傳宗接代的危險,庫爾奈人依然以暴力固守他們奇怪的倫理禁忌。
信仰觀念的監獄——真理比生命更重要
任何宗教信仰的基本教義都是勸人向善,但宗教都有兩個基本特徵:要信徒盲目相信;排他性。當信徒相信了本宗教真的可以讓人得到救贖時,他們就會從內心裡排斥其他宗教,認為本教之外皆為邪教。於是,為了捍衛真理,各教派之間時常會發生衝突,西方國家在歷史上曾發生過數千次宗教戰爭。
16世紀和17世紀歐洲的孩子們每天聽到的都是「宿命論」、「自由意志」等描述「真正信仰」的觀念。根據父母的意願,這些孩子成為了天主教徒、路德派教徒、加爾文派教徒等,無論屬於哪一派,他們都被告知只有本派才代表「真正的信仰」。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真理」就成了他們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他們也會本能地攻擊與自己想法不同的人。1572年8月24日,天主教徒暗中策劃陰謀,利用新教徒在巴黎集中的機會,發動了一場對新教徒的屠殺,當晚至少有3000人被殺戮。
這種衝突不僅會出現在基督教內部,也會表現在對異教徒的攻擊。為了從伊斯蘭教手中奪回耶路撒冷,羅馬天主教教皇發動了多次十字軍東征,使得很多人遭到殺害。而伊斯蘭教也以「為真主而戰」的名義發動了多起「聖戰」。本?拉登更是將「聖戰」的觀念深入人心,發動了很多激進的恐怖襲擊。耶穌教導人們學會寬恕,《古蘭經》的教義也是以仁愛和平為主。然而,人們為了自己心中的「真理」,竟然不斷讓上帝和真主打架,實在荒謬。
科學觀念的監獄——權威的力量
人們被傳統觀念束縛的例子在科學史上也很常見。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提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更快。這一理論已經提出就得到人們的認可,在此後兩千年的時間裡沒有人質疑過。直到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扔下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結果鐵球同時著地,這才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其實,這一理論是否正確很容易驗證,只要自己找兩個物體試驗一下就知道了。但為什麼人們過了兩千年都沒發現這個謬誤呢?亞里士多德被後世稱為最博學的科學家,所以人們在觀念中會認為他的理論一定是正確的,從而堅定不移地奉為真理,即使日常生活中出現與這一理論矛盾的地方,人們也不會認為是這一理論出錯了。而隨著這一理論越來越深入人心,人們也就會將它作為真理直接接受了。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這個世界就是三維的。當有人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有很多維度的,此時我們是無法想像那個畫面的,所以我們也不可能認可這一說法。但越來越多的著名科學家不斷宣稱這個世界是多維的,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這一點,雖然很多人仍然無法想像多維世界是什麼樣子。
我們在學校學的都是歐式幾何,所以對非歐幾何的理論就很難接受,如「不存在相似的多邊形」或「過直線外一點至少存在兩條直線和已知直線平行」。我們之所以覺得這些理論不符合實際,其實是因為我們默認了幾個前提,如「直線可以任意延長」、「任意兩點間可以畫一條直線」等。也許我們會覺得這些前提是理所當然的,但正是這些潛在的觀念阻礙了我們對非歐幾何的理解。
人生活在社會上,勢必會受到社會和周圍人的制約,人們長期遵循一定的理念,就會在潛意識裡滋長一些條條框框的自我約束。同時,也會用這些條條框框去約束別人,人們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接納,便會自願地臣服於這些「觀念」。要想突破傳統觀念,就必須具備足夠的氣魄和力量。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