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當父母有分歧,怕傷感情不直說,才是對孩子更大的傷害!

當父母有分歧,怕傷感情不直說,才是對孩子更大的傷害!

《放學後》在3月26日播放的這一期節目中,迎來的是一組十分典型的虎媽貓爸式家庭。在這組家庭當中,尤其是面對輔導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媽媽注重過程,而爸爸注重的只是結果,對過程如何其實並不在意。

這從雙方分別輔導孩子作業的過程中就能看出來。

媽媽輔導作業是這樣的:

小到一橫一豎,大到身體坐姿,媽媽都管得十分嚴格。

再看看爸爸輔導作業時的狀況:

孩子把字寫歪了的時候,爸爸說的是:「沒事。」

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爸爸先是在畫畫,後來乾脆晚上了遊戲,全程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陪伴」。

這樣一來,教育分歧就出現了。

01

我的一位朋友,是個爸爸。他跟我聊天的時候,說起跟孩子媽媽有很多意見不統一的時候,我問他怎麼解決,他說:解決方式就是什麼也不說,聽媽媽的。

我很詫異,就問他為什麼用這種方式來解決?他沉吟了一下,說:以前每次有分歧,我倆說不了兩句聲音就高了,我覺得這樣對孩子很不好,家裡不溫馨,孩子該覺得不安全了

相信大家都覺得,這是個好爸爸。我也這麼認為,只是我知道,他對「怎樣是對孩子好」這件事,恐怕有點誤解……

有很多愛孩子的爸爸媽媽,都覺得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永遠和氣,永遠沒有爭吵,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但實際上,孩子遠比爸爸媽媽以為的更敏感。當爸爸媽媽產生分歧,或者彼此有情緒,那種冷戰與互不溝通的方式,在家裡營造的氣氛會被孩子敏銳地感知到這種「房間里有頭大象」,誰都知道但誰都不說的環境,給孩子帶來的不安和不確定感,會讓孩子心裡產生深深的恐懼

我們都知道,面對一件事時,最讓我們恐懼的,其實是結果「未知」的時刻,消息確認之後,我們的恐懼往往反而減輕。真正的恐懼都來源於未知。

所以,我當然不建議爸爸媽媽有分歧的時候大吵大鬧,更不建議一定要偽裝出一片祥和的氣氛,演給孩子看。

02

孩子是通過「模仿」大人,來學習各種技能的。

比如小寶寶學說話,學吃飯,學使用各種工具,我們會看到很多寶寶說話用的詞兒,臉上的表情語氣,音調,都跟爸爸或媽媽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這是因為寶寶是通過「模仿」這種方式,來學習語言的。

還有一種重要的技能,寶寶也是通過「模仿」的方式來學習的

比如我們會看到愛大吼大叫的爸爸媽媽,他們的寶寶可能也愛大喊大叫;

有些在外面打小朋友的寶寶,他可能在家也經常挨打;

愛生悶氣的爸爸媽媽養出來的孩子,也很可能常常生悶氣;

通過摔打東西來發泄情緒的孩子,家中成員可能也有人用這種方式發泄情緒;

……

所以其實,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社交練習場

爸爸媽媽是孩子情緒的模板,用特別糟糕的方式來表達情緒,是一種糟糕的示範;但把情緒全部壓抑住了不表達,同樣不是好的示範

所以,當孩子從爸爸媽媽身上看到,原來人跟人之間是會有意見分歧的,他會慢慢了解,人有意見分歧,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他在遇到跟朋友、夥伴意見不統一的時候,也不會認為這樣「天就塌了」。他在社交環境中遇到跟他人的分歧,也就會嘗試著解決,而不是大吃一驚,不知所措

當孩子從爸爸媽媽身上看到,意見分歧是可以通過溝通來達成共識,或者適當妥協的。他也就慢慢學會了,跟朋友、夥伴意見有差異,也可以嘗試著用溝通的方式來了解對方到底怎麼想,通過溝通來獲得最佳解決方案。而不是用發脾氣來壓制對方,或者無法說出「不」字,無法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態度。

而另外一些爸爸媽媽,擔心的是,我倒是不會壓抑自己的情緒,特別生氣的時候,我會跟另一半大聲爭吵。每次吵完都特別後悔,覺得一定傷害了孩子。可是下次如果還是忍不住吵,依然不知道該怎麼保護孩子……

03

上面我們看到,夫妻有分歧,完全不溝通,營造「和睦溫馨」的氛圍,是一種愛孩子的誤區,可能反而在破壞孩子的安全感。當然了總是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同樣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我的意見是,情緒實在很難控制的時候,爭吵一下無可厚非。但重要的是,在爭吵之後可以怎麼做,來修復孩子的安全感

我給爸爸媽媽的建議,可以按以下幾步來進行:

1、 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處理孩子的情緒

爭吵之後,父母本身的情緒依然還處於激動狀態時,不要急於跟對方或者孩子表達,因為在情緒激烈時,表達的內容或方式可能也缺乏理性。

父母需要先處理、或尋找合適的方式釋放自己的情緒。等情緒不那麼激烈時,可以開始著手處理孩子的情緒。

2、跟孩子共情

說出孩子的感受,「你覺得很害怕」、「你很著急」,擁抱孩子,或輕輕拍打後背,用肢體動作安撫孩子的情緒。

3、根據孩子的年齡與認知水平,做出簡單但真實的解釋

一定要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有的孩子會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好,所以父母才會吵架。

4、 在孩子面前和好

有些父母在爭吵之後,認為讓事情自然而然地過去,選擇性遺忘,就是對爭吵的處理。我需要提醒的是:這樣不利於夫妻關係的修復。尤其是當著孩子面的爭吵之後,這種處理方式會讓孩子一直處於不安當中,認為爸爸媽媽的關係是破裂的。

因此,當著孩子的面和好,讓孩子看到,原來爸爸媽媽吵架不是因為自己做錯了,同時,吵架只是一種表達方式,不會導致爸爸媽媽疏遠。在這個時候,孩子的安全感得到了修復

最會傷害孩子的爭吵,是夫妻固執己見,不願為了關係調整自己看待問題的視角。如果父母可以把破壞性的衝突,轉變為建設性的衝突,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如果在爭吵之後,夫妻能夠增進相互的理解,達成一致或妥協,本著相互體諒的態度,調整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這樣就是有建設性的爭吵。

在爭吵後向孩子解釋,表達愛意,讓孩子感受到即使父母發生爭吵,存在分歧和差異,他們依舊彼此相愛,也是愛孩子的。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爭吵而恐懼擔憂,也能將爭吵的傷害降到最低

希望父母能夠記住的是:

真正傷害孩子的,不是爭吵,而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只會表達分歧和衝突,而不表達愛、理解和欣賞。

·END·

(本文授權轉載於公眾號蘭海說成長)

更多熱文

別讓這些『語言羞辱』

成為孩子心中永遠的傷……

史上最嚴「減負令」:

如果孩子全是負擔,中國教育將會怎樣?

「 網紅流浪漢」的背後: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嚴「減負令」:如果孩子全是負擔,中國教育將會怎樣?
100多張主題搭建卡,6歲前,孩子樂高入門在家就可以做

TAG:超級育兒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