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什麼是對待朋友的正確方式

什麼是對待朋友的正確方式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國學藝術

俠心交友,素心做人

其實,交友也確是做人的一種,

與交心知己來一場光明磊落的君子之交,

也不乏人生一件快事。

「良禽擇木而棲,德者擇善而居」。交友亦如是,君子以道為友,小人以利為友。

人還總是離不開朋友,而對於極其注重交友的孔子來說,其實真正的交友之道則在於三個字:誠、仁、諫。

以誠待,超功利

孔子交友尚德不尚利,尚學問不尚權勢。在他眼裡,只要對自己學問、德行有長進的人都是益友。在《戰國策·秦冊》中有這樣的記載:「項橐生七歲,而為孔子師。」《三字經》說:「昔仲尼,師項橐。」孔子一生傳道授業解惑,被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然而,他也曾拜一名七歲小兒項橐為師。

在敦煌考古發現的《孔子項橐相問》記載了孔子拜師項橐的故事。項橐是春秋時魯國神童。一次孔子在率諸弟子御車出遊時,被在路邊玩泥土的項橐擋住了道。孔子問他為何不避車,項橐指著自己用泥土堆起的「城牆」答道:「只聞車避城,豈聞城避車?」孔子只得繞「城」而過,但覺得這個孩子真是聰明,決定考考他。

「汝知天下,何火無煙?何水無魚?何山無石?……」「螢火無煙。井水無魚。土山無石……」孔子提了一連串問題,項橐對答如流。「鵝鴨何以能浮?鴻雁何以能鳴?松柏何以冬青?天上零零有幾星?地下碌碌有幾屋?……」輪到項橐,他的發問讓孔子一時無言以對,連贊「後生可畏」,遂拜其為師。

《論語?述而》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正如其中所言,孔子提倡的結交益友,就是交識對自己「有用」的人。但所謂的益友並不是說通過他們可以改善自己外在的生活條件,而是能借他們的美好德行來完善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修養和豐富自己的學識。於古人而言,真正的摯友本就是超乎功利的,於今人何嘗不是呢?

以仁交,通權變

對於交友,孔子講究禮,但這禮並非教條之道,而是「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的寬厚與靈活。

孔子有個叫原壤的舊友,因他母親去世,孔子去幫他置辦棺材,誰知原壤竟扶著棺木高歌。依禮數,至親剛亡家中就歌聲不斷是極其非禮的行為。可平日講求禮數的孔子卻裝作沒聽見。

眾人好奇問道:「此人這麼無禮,您還幫他?」孔子卻說:「故者毋失其為故也。」(他是我的老朋友,不能因其一時失禮,而不當他是老朋友啊!)

原壤因喪母而心情壓抑,以唱歌的形式來發泄自己悲傷的情緒,在旁人看來雖然有些出格,但孔子卻可以理解,所以才能顧念舊情,並不願因為其一時的失禮而與之絕交。常言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既然如此,摯友難覓,如非動及原則讓他三尺又何妨呢?

以慎往,善勸諫

孔子認為交友不易,對於朋友的過錯需指出但應選擇正確的方法。《論語?顏淵》中記載: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朋友有過失,要盡心儘力勸告他,並引導他向善。朋友要是不接受勸導就算了,不要再自討沒趣。勸善規過,是朋友的道義責任,所以益友才能與良師相提並論。可是勸諫要講時機與方法,在朋友聽不進逆耳的忠言時,也只有閉嘴大吉了。不然,就會大傷感情。

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力,有自己處事的方式方法。所以,見到朋友的過錯要指正,但話已出口,則不必苛求朋友非得聽從自己,按自己的方式行事,以免失去了朋友間的平等,讓友誼生出異味。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文賞析 的精彩文章:

儒家文化與仁壽健康
八則對聯故事,道盡人間大智慧!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