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的智慧:孩子不需要聰明父母,只需要「啞巴」父母
有一位初中未畢業的單親爸爸,是個裝修工,他的6歲兒子非常調皮,也不愛寫作業。
當他有一天給我留言時,他說:「我不懂說話,所以也不知道怎麼跟孩子溝通……我有時就像一個啞巴。」我建議他從學習氛圍方面引導。
從那天開始,他強迫自己從圖書館借回來一些書,當孩子寫作業時,他便在一旁看書。他白天做的是體力活,回到家時常常已經疲憊不堪。但為了讓自己更投入,他在桌底下掐自己的大腿,有時往自己嘴巴塞一個小辣椒,好讓自己精神起來。
小男孩看到爸爸這麼認真,自己也變得認真了。
再後來,這位爸爸在孩子的影響下,參加了在職的專科學習課程;而小男孩如今在學習上也變得很自覺,成績也很不錯。
我們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不聽話時,總會下意識地批評孩子,指責孩子這裡不對,那裡不對,把自己當判官。這種習慣當判官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也總會讓人不省心。因為判官父母的批評,給孩子傳達的是否定,不僅否定了孩子的行為,那些缺乏智慧的父母,常常連孩子的人格也一同否定。最典型的否定,常常有「你是個懶惰的孩子」,而不是「你今天不夠勤奮」。所以,這樣的孩子將來會有更多的叛逆行為。
美國心理學者麗莎·塞爾賓與同事在幼兒園曾經有過一個這樣的研究:他們讓老師對一些不良行為的孩子,例如喜歡攻擊同學和破壞物品的孩子,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老師們對一組犯錯的孩子採取大聲斥責批評的方式,讓現場的所有孩子都聽到;而對另一組孩子,老師們採取溫柔的、沒人注意到的方式進行教育。結果,研究者們發現,那些被斥責批評的孩子,變得更有攻擊性;而被溫柔對待的孩子,他們跟老師的關係更親近。
實際上,這兩組老師擔任的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一種是判官的角色,另一種是陪伴者的角色。
陪伴者的角色,就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讓孩子跟成人建立了安全感的連結。因為父母經常性的批判和否定,不僅容易導致孩子自我否定,還會讓孩子容易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而不帶批判和否定的陪伴者的角色,通過溫柔的方式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改正不良行為,會讓孩子感覺溫暖和富有安全感,也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自信。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所說那樣,那些有「安全感連結」的孩子,往往是走的最遠、最富有探索精神的孩子。
記得我家兒子4歲多還不夠5歲時,有一段時間,他非常固執地要求我們——讓他自己一個人去家裡附近的一家小商店,幫奶奶買回一包鹽,大人不能跟隨。我們當時覺得他年齡太小,而且那家商店也不是在小區裡面,而是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我們勸了他很久,他仍舊像一隻不怕虎的初生牛犢。我們不忍批評,也不忍潑他冷水。
後來我跟孩子的爸爸商量,最後決定答應他的要求。當我們忐忑不安地把一張十塊錢紙幣放到他手裡,隨著他興高采烈地一個人輕輕地關上大門,我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在萬般煎熬中,我家爸爸還是出了門,一路在兒子身後跟隨。而我就站在家裡的陽台遙望,雖然只能看到兒子獨自走路的一小段路程……
當兒子非常自豪地買回了一包鹽後,我們很欣慰,似乎又感覺對孩子不夠信任。雖然兒子到現在還不知道,那一次買鹽,他爸爸為了悄悄看住他,在那家小商店的旁邊,花了比那包鹽貴10倍的錢,買了一杯奶茶故意消磨時間。
《麥田裡的守望者》里,有一個詞叫「守望」。霍爾頓說,他要守在懸崖邊,哪個冒失的小孩一跑過來,就把他抓住。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就叫「守望」……
關鍵字:陪伴、守望、親子養育、育兒理念、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你一直以為故事只是給孩子磨耳朵的?有媽媽用故事改變了一個孩子
※愛做家務的3歲妹妹與從沒做家務的8歲姐姐,心智差距在哪裡?
TAG:幼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