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學校再缺錢也不能把家長當「唐僧肉」

學校再缺錢也不能把家長當「唐僧肉」

近日,湖南婁底第三中學陷入「強捐」輿論風波。該校要學校要建設文化校園,有「文化石碑」「藝術走廊」等項目,由於經費有限,向全體師生髮起募捐。「要求一個班完成8000元的捐款」,不少家長表示「為了孩子,不得不捐」。家長認為這是變相「強捐」。

隨後學校回應稱,學校是完全本著自願原則的,「不存在指標,是個別班主任處理不妥當,已作批評」。

不否認,教學設施的改善、文化氛圍的加強,最終受益的是學生。然而,當捐款倡議加上一定的「任務指標」,並隨時公布家長們的捐款金額後,捐款建設校園儼然就會變了味兒。

雖然涉事學校一再堅稱是「自願」,「個別班主任處理不當」,但不「自願」、不「捐款」行嗎?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在家長經濟能力允許的條件下,為改善學校環境做出一點貢獻,是一件值得稱讚的事。但捐與不捐,捐多捐少,應該自願,不能變相給家長施加「壓力」,「逼迫」家長「自願捐款」。

據報道,就募捐一事,班主任召開了家長會議。一家長表示,「我們不想捐的家長也不好意思不捐」,主要是班主任把捐款金額公布到家長群了,不捐顯得不合群。該家長認為,公開金額完全可以等捐款活動結束之後。

近些年,學校搞變相「強捐」的事件並不少。有為了學校校慶號召「自願捐款」的,連貧困生也得捐;有為了應付上級檢查,改善教學設施要求捐款的,還設定了最低額度……如此「自願捐款」,花樣百出,實質上就一點——讓你掏錢卻不讓你說話。

在家、校之間,多數情況下,學校往往處於強勢地位。學校、教師的一些要求,除非特別過分的,家長也會盡量滿足,彼此心照不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被迫的「自願捐款」的出現也就不難理解。

進而言之,學校之所以能夠要求家長「自願捐款」,實則是以學生作為籌碼。家長自然希望孩子在學校能夠過得好些,為學校發展「出錢出力」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但主動捐與被動捐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是家長對教育事業的關心,後者則可以理解為學校、教師以權謀利。

而有些人之所以「有恃無恐」,因為他們拿著「自願」做「擋箭牌」,事情敗露後,也可以退而為守,甚至「甩鍋」。但不管事後找到多麼看似正當的理由,都難掩「強捐」的事實。

學校搞變相「強捐」,不僅損害了學校的聲譽,更傷害了家長對教育關注的熱情,理應嚴格禁絕。

說到底,是不是真正將學生放在第一位,一個學校的文化氛圍強不強,與學校多一塊或少一塊文化石碑並沒有太大的關係。(郭慧岩)

(來源:長城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教育要聞:取消特長生招生彰顯教育公平
大降溫!本周中期北京氣溫驟降10℃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