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人體模特沉迷鳥籠製作50年,現在每一個鳥籠都值百萬以上
眼前的這位老人名叫王玉生,是揚州486非物質文化遺產園內的一位雀籠製作技術傳承人,在國內鳥籠界,如果他說第二,沒人敢稱第一,他的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早在2012年,他的一件鳥籠作品就在海外拍出來120萬的天價,在藝術圈造成極大的轟動。
當我們來到他工作室的時候,王玉生大師正在聚精會神的製作他的又一件作品,據同行的工作人員介紹,王大師有時製作一個鳥籠需要一年多甚至幾年的時間,每一個部件都不簡單,不僅用料十分講究,而用做工上也力求精益求精。
看到我們到來,王大師立即放下手中的工具,起身來將我們迎進室內,得知我們的來意後,他十分熱情的向我們介紹起他的作品及進入這個行業的傳奇經歷。
他說,他從小就對木工感興趣,學習十多歲就撐握了精湛的木工手藝,當時雖然在冶金廠工作,但卻利用工作之餘參與了揚州文物商店的文物修復,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他在修復文物的過程中接觸到了一些明清時期的宮廷鳥籠圖紙,原本就喜歡木工的他,見了這些圖紙後興奮得睡不著覺,一門心思便想著如何復原這些鳥籠。
然而,作為宮廷使用的精美鳥籠,僅有圖紙,而沒有實物,要復原起來哪有那麼容易呢?首先對材料就特別講究,金、銀、象牙、紫檀、酸枝、紅木……這些都不容易尋找;再則,要復原這些鳥籠僅靠他所撐握的木工是遠遠不夠的,於是他又認真學習繪畫、雕刻等其它的技藝。
好在揚州自古就有鳥籠製作的傳統,早在清朝時候就在一個名為雀籠巷的地方,聚集了許多雀籠製作店鋪與作坊,雖然後來在歷史變遷中慢慢消失,其雀籠製作技藝也漸漸失傳,但功夫不負有心人,王玉生老人在有一此經濟基礎的時候便下定決心一定要復原那些消失的鳥籠,而且要做成更加精美。
此後他一邊收集宮廷鳥籠的圖紙,一邊準備復原這些鳥籠所需要的材料,然後便是近五十年沉迷於鳥籠的製作工藝,數十年如一日,早上六點起床,每天堅持工作十個小時以上,全年無休,專註於在很多人看來無比枯燥的雀籠製作,或許這就是人們所講的工匠精神吧。功夫不負苦心人,經歷無數次失敗之後,16隻早已湮滅的宮廷雀籠重現人間。其中有一隻象牙雀籠在幾年前的杭州西泠秋季拍賣會上,被國家博物館收購珍藏,王大爺也因此成為國內第一個擁有這一殊榮的雀籠工藝大師。
王大爺說,在製作鳥籠的過程中有不少趣事,2010年的一場全國工藝品展銷上,一位北方的工藝大師帶來了一件十分精美的牙雕——一片菜葉上躺著一隻蟈蟈。聊天的時候,這人無禮的表示,揚州無人能雕出這樣的牙雕。王大爺聽後很不服氣,便在紅園買了兩隻蟈蟈,並且走進鄉野抓了一隻青蟲回來,經過度量,測出了蟈蟈各部位的長度,同時還觀察青蟲和蟈蟈的動態。他最終按照原樣大小雕刻了一個蟈蟈和青蟲。 據了解,這隻高度30厘米的鳥籠用了1.5公斤的象牙,最終做出的鳥籠只有100克左右的重量。這隻象牙蟈蟈栩栩如生,蟈蟈頭上的須芒探出了鳥籠,此外,一隻菜蟲還貪婪地趴在菜葉上,並啃出了一個洞。
說到鳥籠的價值,王大爺自豪的表示,上個世紀90年代,由他製作的一隻雀籠,被新加坡收藏家買走,後來在2012年還在國內拍賣會上拍出了120萬元的高價,現在估計又翻了幾翻了。而在工作室一側的柜子里也鎖著一些他奉為珍寶的鳥籠,每一件都巧奪天工、十分精美,有的設計非常複雜,裡邊還有澡盆可供雀鳥洗澡,有的鑲嵌了許多古玩市場上淘成的一些寶貝。
在王大爺眼中,這些傾注了他很多心血的鳥籠就如同他的孩子一般,而且他也捨得花錢、花時間、花心思在上面,有的一個鳥籠僅購買原材料就花了一百多萬,有的一個鳥籠要製作兩三年,所以每一個都價值不菲,用他的話說,一個鳥籠在揚州換一套房都綽綽有餘,很多收藏界的人想出價200萬、300萬買他的老紅木宮廷畫眉籠,都被他婉言拒絕了,他說自己做這些鳥籠並不是為了錢,而且他不做重複的籠子,每一件都是孤品,每一個都好像自己的孩子,傾注了自己無限的心血,將來希望可以建一個中國唯一的鳥籠博物館。
老人很健談,聊起他的過往,他很開心的說他曾經也是一名師哥,身材壯碩,肌肉發達,甚至還在中央美院做過人體模特,在我們不可思議的驚訝聲中,王大爺以為我們不信,還掏出手機給我們看他曾經的照片,果然如此所描述的一樣(上圖由@那敢情好了拍攝)。
年過古稀的王大爺想法很簡單,就是想把這些幾百年前的宮廷鳥籠復原,讓那些古老的鳥籠工藝得以再現與延續,不過令他苦惱的是,現在似乎並沒有什麼人真正想來繼承這一技藝,也曾經收過徒弟,但長時間面對枯燥乏味的大量圖紙、重複的製作這些零件,基本都不能像他一樣堅持下去,所以他想在有生之年,把鳥籠的製作工藝、材料、尺寸圖片、加工過程寫本書留給後人,再就是辦一個獨一無二的鳥籠博物館,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他的作品。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渝帆,每天給你帶來更多、更有趣的旅途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