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步槍進化史,從Mkb35到StG44
我們經常會聽到StG44如何如何的開創了突擊步槍的新時代,引領了中間威力步槍彈的潮流,甚至說催生了AK47的出現。確實,StG44在我眼中也是一款二戰時期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槍(MG42都比不上它)。但任何一款優秀的槍都經歷過從不成熟到量產的過程,那麼今天來盤一下StG44這一路的進化史。
突擊步槍的核心是中間威力彈,那就先從彈藥開始說起。20世紀初開始,隨著自動武器的興起,不少國家已經開始嘗試使用更小口徑、更輕彈頭、更少裝葯的子彈來讓槍械自動射擊的時候更可控。比方義大利將步槍彈口徑縮到6.5x52,以此開發了Cei-Rigotti。毛子根據本子的6.5x50彈開發了費德洛夫自動步槍。瑞士設計了一種用7.65x35的卡賓槍,英國試製過7x41mm的輕型自動步槍。而德國自然也有自己的嘗試。
30年代,德國的根舍武器公司推出了一種新的彈藥 7.75x40,並計劃用於Mkb35自動卡賓槍上。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德國第一款突擊步槍應該是這貨。
等到樣槍研製成功已經是1939年,軍方一方面是覺得對7.75x40mm槍彈的射程威力有些擔憂。另一方面則是不打算在進攻波蘭之前搞這些幺蛾子。而且7.75x40這個口徑和德軍當時裝備的7.92mm系列有差異,即便是生產這批槍,對於工廠來說也需要設備調整。因此軍方一方面晾著根舍、另一方面則是招標一種基於7.92mm毛瑟彈的縮短版,這也是後來StG44上使用的7.92x33 Kurz。至於前面說的Mkb35就這麼不了了之。
1941年,7.92x33Kurz設計定型。德軍開始招標基於這種短彈開發的自動步槍,其中有兩家公司在一年後拿出了樣品,分別是黑內爾公司和瓦爾特公司。樣槍名字分別叫Mkb42(H)和Mkb42(W),兩者都是使用氣動活塞的自動原理,但閉鎖不一樣,黑內爾的是偏移槍機、瓦爾特的是旋轉閉鎖。黑內爾的用開膛待擊,以防槍膛過熱,而瓦爾特用閉膛待擊,精度更好。由於在1942年的時候德軍已經在東線亞歷山大,因此趕忙的將這兩款武器投入戰場測試。最後,黑內爾的Mkb42(H)略勝一籌,但是德軍方面也採納了瓦爾特的一些特徵,比如閉膛待擊和擊錘。
圖中上面那個是黑內爾的、下邊是瓦爾特的。
兩者融合之後的產品被命名為MP43,之所以那會還叫MP(德語衝鋒槍)的原因是希特勒對減威力步槍彈一直反感,所以套了個衝鋒槍的名頭來忽悠小鬍子通過提案。1943年雖然德國在東線吃夠了苦頭,但是MP43好評如潮的消息紛紛傳到希特勒耳朵里,希特勒當時還納悶,啥衝鋒槍那麼牛逼,但部隊既然反應不錯,那就裝備唄。這回已經是1944年了,因此當時將其正式命名為MP44。
同年他在視察東線的時候,士兵的反應也是如此:「我們需要更多的MP44」,而且希特勒親眼見識了MP44強大的火力和夠用的射程之後,將其命名為Sturmgewehr44,Sturm在德語中有風暴的意思,但也有突擊的意思,而Gewehr是步槍。所以說,現代我們常稱的突擊步槍這個名稱和希特勒不無關係。
那麼問題來了,從MP43到MP44到StG44,這玩意有啥區別?答案是,除了名字之外沒區別。43年定型之後他就保持了原始的樣子,名字換來換去都是小鬍子的緣故。
但最終,StG44連同他兩個名字不一樣的兄弟總產能也才40多萬支。相對德棍戰爭期間總計1000多萬的步槍和兩百多萬的衝鋒槍而言真的不夠看,而且東線糟糕的後勤和短彈產能讓StG44往往處於缺彈的窘境。所以雖然它很劃時代,但並不能阻止三德子被滅的命運哪怕一點。
TAG:瘋狗的輕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