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紅萬點愁如海 一篇短文看明白 詩詞創作如何用好明喻隱喻和借喻
比喻也叫"譬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簡單來說,就是用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要求這個乙事物必須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
比喻這一修辭手法在詩經中就被廣泛應用了,」取譬「這個詞,在《詩·大雅·抑》中也已經出現:"取譬不遠,昊天不忒。"
比喻的形式非常多,南宋陳騤在《文則》將比喻方式分為十種:明喻、隱喻、類喻、話喻、對喻、博喻、簡喻、詳喻、引喻、虛喻。 陳騤的分類比較複雜,我們一般把比喻分為簡單的三大類:明喻、隱喻、借喻。下面先看看比喻的三個組成部分。
一、比喻的構成三要素
秦少游《千秋歲》最後一句是標準的比喻手法: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飛紅萬點愁如海,這種比喻是最常見的」明喻「。可以看出,明喻是本體、喻體和比喻詞都出現的一類。
愁,主題;如,比喻詞;海,喻體。在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中,把本體、喻體和比喻詞稱之為:正文、譬喻和譬喻詞。
一個比喻句子中,本體、喻體和比喻詞這三種要素並不一定同時出現,根據比喻的這三個要素是否出現可以分為三大類:明喻、隱喻、借喻。
二、比喻的三大類:明喻、隱喻、借喻
1、 明喻
明喻是非常明顯的用其他事物(喻體)來比擬想要描述事物(主題)的比喻,明喻也分為兩種,詳式和略式
1)詳式的明喻三個要素都出現,形式上:主體+比喻詞+喻體。
上文提到的秦少游」飛紅萬點愁如海「相對簡單些,愁+如+海。相同點是容量」多「,我的愁就像海水一樣多。
李煜《虞美人》用兩句組成一個比喻: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用」東流水「比喻」愁「:愁+恰似+水。 之所以用兩者相比,是因為有一個共同點:綿綿不斷無窮無盡。愁如春水流不盡的意思。
還有一種相互比較的比喻, 寇準七絕《長安春日》:
淡淡秦雲薄似羅,灞橋楊柳拂煙波。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愁春一倍多。
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愁春一倍多。山+未抵(不如)+愁,重重疊疊的山,也比不上愁那麼多。這種比喻和南宋陳騤在《文則》中」對喻」不同:
先比後證,上下相符。《莊子》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荀子》曰:「流丸止於甄臾,流言止於智者。,此類是也。《文則》
2)略式的明喻省略了一個要素,看不到如、似、像等等譬喻詞。但是這種形式在詩中很難分辨,和隱喻很難分的清楚。
唐代詩人無可寫過一首五言律詩《秋寄從兄賈島》:
暝蟲喧暮色,默思坐西林。聽雨寒更徹,開門落葉深。昔因京邑病,並起洞庭心。亦是吾兄事,遲回共至今。
宋魏慶之在《詩人玉屑》中評價頷聯說:
唐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謂之象外句,如無可上人詩曰"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是落葉比雨聲也。
聽雨寒更徹,開門落葉深。主體是落葉上,喻體是雨聲,晚上以為聽到的是雨聲,造成起來才知道是落葉的聲音,通過視覺判斷昨天的聽覺,魏慶之說無可作詩的時候把落葉聲比作了下雨的聲音。 落葉的聲音就如同下雨一樣,開門一開,秋葉已經深深地鋪滿了西林。
這首詩的比喻因為有主體、喻體,所以不是借喻,但是和隱喻比較難區別。
2、 隱喻
隱喻更進一層,為什麼這樣說呢?隱喻與明喻有兩個明顯區別,可以看出隱喻的特點。
第一,明喻用「如、似、像、同、猶」等譬喻詞,即甲像乙;而隱喻用的是「是、成、變為等譬喻詞,甲家就是乙。
第二,明喻用」 像「,隱喻用」是「,可以看出隱喻的主體和喻體更加密切,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中稱之為:明喻相類、隱喻相合。
1)詳式 出現譬喻詞語的隱喻
如晚唐五代詩人韓偓的《浣溪沙》
宿醉離愁慢髻鬟,六銖衣薄惹輕寒,慵紅悶翠掩青鸞。羅襪況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細更沉檀。
雪肌仍是玉琅玕,不說肌膚像玉石一般,而說肌膚就是玉石,可以體會下」雪肌仍【似】玉琅玕「與」雪肌仍【是】玉琅玕「的區別。
雍陶的七言絕句《題君山》
風波不動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應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不說」【恰似】水仙梳洗處」,而是說」【應是】水仙梳洗處「。感情色彩不同,所以說隱喻比起」如、似乎「這種明喻更進一層。
好比評價朋友的友誼,三句話明顯親近程度不同:你很像我的兄弟,咱們幹了這杯酒; 你就是我的親兄弟,咱們幹了這杯酒 ; 兄弟咱們幹了這杯酒。
2)略式 隱藏譬喻詞語的隱喻
辛棄疾的《念奴嬌·書東流村壁》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剗地東風欺客夢,一枕雲屏寒怯。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經別。樓空人去,舊遊飛燕能說。聞道綺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雲山千疊。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髮?
陳望道先生講解隱喻的時候,把辛棄疾的這兩句作為的例證: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雲山千疊。過去的恨【就是】流不盡的春江水,今天的恨【就是】重疊的雲山。
前一句用了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典,李煜是明喻。辛棄疾隱藏了譬喻詞,解釋為明喻【如】春江也可,解釋為隱喻【是】春江可以。和上面的兄弟說一樣,感情色彩不同,【如】春江感情淡一些,【是】春江則激蕩澎湃。
3、 借喻
陳騤在《文則》中也講到了隱喻,但是他的隱喻更像今天的借喻:
二曰隱喻:其文雖晦,義則可尋。《禮記》曰:「諸侯不下漁色。」《國語》曰:「沒平公軍無札政。」又曰:「雖蠍臀焉遵之。」《左氏傳》曰:「是豢吳也夫。」(若人養棲牲)《公羊傳》曰:「其諸為其雙雙而俱至者與。」此類是也。
諸侯不下漁色。孔穎達解釋說:"漁色,謂漁人取魚,中網者皆取之,譬如取美色,中意者皆取之,若漁人求魚,故云漁色。" 漁色是一種借喻,讀者一看就明白是什麼意思。
借喻比隱喻又進了一層,借喻是比喻中的最高級形式,本體與喻體的關係比隱喻更加密切,在特定的語境中,由喻體就可以直接領會到本體。從形式上看,借喻與明喻隱喻最大的區別是:
借喻的本體與譬喻詞都隱藏,只有喻體出現;而隱喻和明喻的本體必須出現。容易混淆的是,譬喻詞在三種比喻中都可能隱藏,區別需要細細體會。
關於借喻的詩例我們看一首王安石的木末詩:
木末北山煙冉冉,草根南澗水泠泠。繰成白雪桑重綠,割盡黃雲稻正青。
繰成白雪桑重綠,割盡黃雲稻正青。這兩句不見主體,不見譬喻詞,只有兩個喻體,白雪比喻絲,黃雲比喻麥子。雖然沒有主體,但是讀者「可以直接領會到本體。」
三、比喻與借代
看完了三種比喻,還需要注意借喻和借代的區別。有的比喻也是借代的一種,有的則不是。
1、比喻也是借代
《木末詩》中的「白雪、黃雲」是借喻也可以看作借代的一種,又如白居易的《玉真張觀主下小女冠阿容》
綽約小天仙,生來十六年。姑山半峰雪,瑤水一枝蓮。晚院花留立,春窗月伴眠。回眸雖欲語,阿母在傍邊。
瑤水一支蓮。用蓮花來比喻美女,這也是一種隱喻式的借代,主體是「綽約小天仙」,省略了譬喻詞,喻體是:姑山半峰雪,瑤水一枝蓮。
2、這種借代不是比喻
韋莊的《江上題所居》用「青州從事」來代替酒,「泉布先生」代替錢,這是借代不是比喻。
故人相別盡朝天,苦竹江頭獨閉關。落日亂蟬蕭帝寺,碧雲歸鳥謝家山。青州從事來偏熟,泉布先生老漸慳。不是對花長酩酊,永嘉時代不如閑。
四、特殊的形式 博喻與比喻不同形式的混用
1、比喻不同形式的混用
詩中的比喻和文中的比喻不同,詩家語更加自由多變,一句話或者一段話如果隱喻和明喻混用,在文章里可能會有不協調的感覺,但是在詩中卻很常見:
杜鵑啼處血成花,梅子黃時雨如霧。寇準
出句用」成「,對句用」如「,按照修辭的解釋,上句是隱喻,下句是明喻。
在五七律中,因為對仗的原因,出句有明喻譬喻詞」如「,對句常常用同為明喻譬喻詞的」似「當然也有用隱喻詞對明喻詞的,例如」成「」是「等,白居易這首七律《同王十七庶子李六員外鄭二侍御同年四人游龍門有感而作》:
一曲悲歌酒一尊,同年零落幾人存。世如閱水應堪嘆,名是浮雲豈足論。各從仕祿休明代,共感平生知己恩。今日與君重上處,龍門不是舊龍門。
世【如】閱水應堪嘆,名【是】浮雲豈足論。名【似】浮雲豈足論,似,還有一點猜度的意思,名【是】浮雲豈足論;是,變為一種判斷和下定論,名聲就是浮雲,不值得。人間不值得,名利不值得。
2、博喻 博喻中的混用
說比喻不能不講博喻,數量比較多而且連用的比喻稱之為博喻, 例如蘇軾的《百步洪》第一首描寫水波沖泄的一段:
長洪斗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 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一線爭磋磨。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 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第二句是明喻,輕舟南下如投梭。第5-8句用一串博喻形容一個「快」字。因為第5句有一個譬喻詞「如」,所以這4句都可以看作明喻。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段博喻就複雜了: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這一串都是比喻主體【聲】,其中有出現譬喻詞的句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四弦一聲如裂帛。更多的是隱藏譬喻詞的句子: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明喻和隱喻,都有隱藏譬喻詞的形式,借喻沒有譬喻詞,區分起來就比較難了。首先看作者表達的是否清楚,還要看讀者自己的理解。例如上面講的辛棄疾詞,舊恨【如】春江流不斷;舊恨【是】春江流不斷。
結束語
從上面三種比喻的闡述來看,從明喻、隱喻到借喻是一層層遞進的,主體和喻體越來愈密切。所以我們在欣賞古人詩作的時候,站在詩詞創作的角度看分析會清晰許多。
在自己創作時,是用隱喻能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感情呢,還是用明喻就足夠了?例如我們自己詩的話,用如還是用是?
雪肌仍【似】玉琅玕;雪肌仍【是】玉琅玕 。
什麼情況下使用借喻不會讓人誤解,還能更好的表達主體?這就看個人的學力了,辭彙量不夠,詩作就會顯得單薄。
@老街味道
唐詩宋詞中清明時節的雨有個專業名字 大多數人沒有聽說過
蘇軾、王安石、辛棄疾的這三首豪放詞代表作 您最喜歡哪一首呢?
從香稻啄余鸚鵡粒與黃犬奔馬的故事 了解古人詩詞句法的奧秘
唐詩宋詞就是田園有宅男 邊塞多憤青 詠古傷不起這麼簡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