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看魏晉時期的嵇康與宋末元初的趙孟頫品德差距

看魏晉時期的嵇康與宋末元初的趙孟頫品德差距

看魏晉時期的嵇康與宋末元初的趙孟頫品德差距

看魏晉時期的嵇康與宋末元初的趙孟頫品德差距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裡,這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們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當然,嵇康和趙孟頫也不例外。別看他倆一前一後相隔一千年,卻都是在其生前與身後名頭響噹噹的大文人。一個是要「獨善其身」,一個是要「兼濟天下」,結果,兩人都「壯志未酬」。一個成為令人扼腕的「死士」,一個當了貨真價實的「花瓶」。

嵇康(223年-262年),「文辭壯麗,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俠。」(《三國志.魏書》),是文學家,並在音樂方面有特別的天賦,其所作《廣陵散》堪稱絕世精品。他還擅長書法,精於丹青。作為曹操的侄孫女婿,他在當時的政治權力鬥爭中,傾向於曹魏宗室,而對司馬氏的晉朝廷採取不合作態度。由是,嵇康決定「獨善其身」。他先隱居在河南焦作的山陽,後又到洛陽城外開了個鐵匠鋪,每天都與向秀在大樹底下打鐵。有一天,司馬昭的「大紅人」司隸校尉鍾會,突然帶著一群華麗的車隊來訪,無非是是想請他「出山」為司馬氏效力。可嵇康卻「揚槌不輟,旁若無人,移時不交一言。」(《世語新說》),鍾會只得悻悻而歸。

山濤是嵇康的好友,其品行也受人讚譽,就是因為他向司馬昭推薦由嵇康來接替他出任吏部郎,所以,嵇康知道後,就立即給山濤寫了一封絕交信。

對嵇康一次又一次的不合作,司馬昭雷霆震怒。那好!你想「獨善其身」,我偏要讓你「身陷其中」。公元262年8月,嵇康的好友呂安被誣告下獄,司馬昭便以「立論放蕩,非毀典謨」的罪名把嵇康也牽連了進來。不久,嵇康就被處死,時年三十九歲。

趙孟頫(1254年-1322年)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通律呂,擅金石,解鑒賞。他的書法名列楷書「四大家」之一,被稱作「趙體」;他的畫作,被譽為「元人冠冕」。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自小就胸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鴻鵠之志,只可惜生不逢時。元滅宋後,他只能在湖州(浙江吳興)老家閑居。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行台侍御史程鉅夫向元世祖忽必烈推薦了趙孟頫。趙孟頫得報後,喜不自勝地奉旨進京,並受到忽必烈的親自接見。三十二歲的趙孟頫頓時「備受鼓舞」,連忙表示:「士少而學之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

趙孟頫應召來京,是懷抱著「兼濟天下」的雄心壯志來的。但他卻忽略了或是忘記了自己趙宋宗室,前朝遺民的身份。他迫切地希望自己能有一番作為,能用自己的平生所學來報答忽必烈的「知遇之恩」。但,當他滿腔熱忱地對元朝的弊政提出一些改革意見時,卻遭到蒙古大臣的極力反對,而且,忽必烈也明顯偏袒蒙古人。至此,趙孟頫才如夢方醒,「兼濟天下」的理想其實就是空中畫餅。原來,以黷武和嗜財著稱的忽必烈,從骨子裡就瞧不起讀書人,尤其是南宋遺留下的讀書人。可是,忽必烈以及他的後繼者們,卻需要擺出一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恣態來籠絡人心,來收買前朝文人,來證明其統治的合法性。而趙孟頫才華橫溢,既是當時文人的「傑出代表」,又是前朝遺民中的趙宋宗室,這就自然使他成了忽必烈們用來點綴蒙元朝廷門面的首選超級大「花瓶」。對此,趙孟頫還專門寫了一首《罪出》詩,來抒發自己當「花瓶」的苦悶:「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古語已云然,見事苦不早。誰令墮塵網,婉轉受纏繞。昔為海上鷗,今為籠中鳥。」苦悶歸苦悶,此時的趙孟頫也不得不認命了,只好安安心心地去做元朝的大「花瓶」。

由此可見,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只不過是古今文人的一廂情願罷了。不管你只想「獨善其身」也好,還是你也想「兼濟天下」也罷,在獨裁專制的社會中,這些所謂的「理想」都是不可能讓你隨心所欲地去實現的。當然,想做一個與當局不合作的「死士」,或者,想當一個十分乖巧聽話的「花瓶」,這樣的機會總還是有的。可是,想得到機會,就得付出代價。雖然,當「花瓶」付出的代價,是窩囊一生,卻不失為文人的一種生存之道;而做「死士」所付出的代價,卻是極其珍貴的生命。不是嵇康在臨死前還囑咐兒子不要再走自己的路了嗎?因此,宋代之後,「嵇康」式的「死士」就越來越少了,而「趙孟頫」式的「花瓶」卻越來越多了。甚至,不少「花瓶文人」還搖身一變,竟成了「御用文人」。

(全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趙匡胤在不給馬套籠頭的情況下,試騎一匹烈馬
孫權在子女的問題上昏招頻頻,最後把吳國給斷送了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