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給戲劇生活性 還幼兒主動性

給戲劇生活性 還幼兒主動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如何以《指南》為引領,改變傳統戲劇活動中兒童被動學習與模仿的角色,讓幼兒真正成為「主角」呢?我們嘗試通過想像遊戲、造型遊戲、領袖遊戲等戲劇遊戲的開展,以幼兒生活經驗為基礎,通過模擬、再現、創造性地表現現實生活,讓幼兒成為主體,促進他們語言表達、創造想像、團隊意識、溝通能力、動手操作、藝術表現等方面的發展。

積累生活經驗,豐富戲劇表達

戲劇是從體驗到表現的過程,因而,生活經驗的積累在戲劇創作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對幼兒。因為成人在扮演角色時,其自身豐富的生活經歷,更容易實現對角色的理解與認同,但幼兒顯然不具備這些經驗。因此,從幼兒的生活經驗著手,成了戲劇表達的出發點。

原則一:戲劇主題源於生活經驗,讓幼兒愛演。《小河馬的牙》讓小班幼兒了解了刷牙的重要性;《我爸爸》用簡單樸實的句式,讓中班幼兒感受到了父親安全而溫暖的愛。隨著幼兒生活經驗與戲劇體驗的豐富,以及想像力的發展,中班下學期開始,在主題選擇上,我們開始選取一些有鮮明人物角色、情節生動和戲劇衝突明顯的文學作品,如《小紅帽》《三隻小豬》等。大班則將生活事件搬上舞台,《飛機上的故事》《旅行大冒險》等有趣的生活經歷,讓幼兒因熟悉、感興趣而想演、喜歡演。

原則二:戲劇表達再現生活經驗,讓幼兒會演。在中班《小紅母雞的麵包》戲劇活動中,幼兒有著豐富的「吃」的經驗,可以做出牛角麵包、甜甜圈等不同口味、不同樣式的麵包,但少有和面、醒面以及做麵包的經驗。於是教師帶領幼兒走進附近的烘焙店,看著師傅嫻熟地和面、撒香料,小小的麵糰一點點變成胖胖的麵包坯子,烤出形狀各異、香噴噴的麵包,幼兒興奮不已。在後續的戲劇表演中,幼兒一改原來單一的語言描述,嘗試用形象各異的姿態動作把烤麵包的過程再現了出來。

原則三:戲劇創造超越生活經驗,讓幼兒樂演。中班教師拿來一個裝有不同顏色吸管的紙杯。洋洋拿出一根,自言自語:「紅色的吸管是酸梅湯,酸酸的;橙色的吸管是橙子汁,甜甜的;棕色的吸管是巧克力奶,燙燙的。」她說著說著,眯起眼睛好像在想像自己喝的飲料,表情配合「神」到位。這時,甜甜湊了過來,問:「你在幹什麼?」洋洋神秘地說:「你猜,我喝的是什麼水?」平日里害羞內斂的洋洋,手舞足蹈,一會兒吐出舌頭做發燙的表情,一會兒捂著腮幫子表現出酸到牙齒的表情。當甜甜猜不對時,洋洋還急切地配上動作。甜甜猜出來了,她們擊掌大笑。在遊戲過程中,幼兒對生活經驗的再造與想像,豐富了戲劇表達。

通過多元體驗支持戲劇遊戲發展

體驗是什麼?人們常把通過實踐引起的「我」的內心感受、情感體味和經歷,稱之為體驗。生活體驗是在實踐中、行動中、活動中所產生的感受。實踐證明,它有助於豐富幼兒戲劇表達的感性認知、情感體驗和行為體驗。

策略一:豐富幼兒的感性認知。經典神話故事《神筆馬良》是中國兒童文學的瑰寶,但如何讓今天的孩子理解這個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作品呢?教師循序漸進,用SMART軟體演示「神筆」的神奇,引發幼兒的興趣。通過繪本閱讀、觀看木偶劇、電影視頻、合作繪畫故事書等形式,讓幼兒跨越時空,喜歡上這個故事。

活動中,幼兒用肢體動作表演著在河裡游來游去的小魚、在草原上奔騰的駿馬……以此模擬「神筆」。但是,故事中皇帝去取金銀財寶的大船難住了幼兒。教師和幼兒一起,通過圖書、網路搜集圖片、視頻,家長利用周末帶孩子去科技館、天津港,甚至乘船出海,大家認識了越來越多的船舶,從而解決了難題。

策略二:積累幼兒的行為體驗。《指南》中明確指出要注重幼兒的情感和表達,要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創造性地表達對事物的認知。戲劇活動源自幼兒生活,但表現出極強的個性化和即時性特點,需要教師幫助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積累體驗、提升經驗。

教師從用「神筆」畫小狗到畫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從一個人畫小房子到同伴合作畫大房子,由易到難,由個體到合作,逐漸引導幼兒用肢體表現建構整個故事的背景,引出故事衝突,在一次次拼合、表演中,幼兒不斷提升經驗、解決問題。

策略三:重視幼兒的情感獲得。「體驗派」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認為,演員表演的動作不是外部的、形體的,而是內部的、心靈的。《神筆馬良》中被海浪打翻的大船,讓壞皇帝命喪大海,但大量的財寶可以幫助很多窮人,所以幼兒認為要保住大船。他們躍躍欲試,「我們可以搭建起牢固、安全的大船」。

「這是一條很大的船,一個人肯定不行!」「咱們畫大船的時候,可以幾個人一起畫。」教師前期精心鋪墊的經驗,讓幼兒有了新的想法。

「對,我們可以幾個人一起搭!」

「快來,我倆躺在這兒做甲板,你們呢?」

「我在前面,當捕撈的鉤子!」

就這樣,三五名幼兒,根據肢體搭建需要而合作,順利地完成了任務。在有趣的戲劇遊戲中,幼兒體驗著合作的成功與快樂。

多角度全過程支持幼兒自主發展

學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幼兒發展,幼兒的主體地位彰顯了幼兒是發展的主人。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則表現為教師對幼兒自主發展的支持。

首先是建立開放包容的師幼關係。在戲劇遊戲活動中,幼兒在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發揮創意,在教師的鼓勵下創作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劇本。教師允許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認知選擇,製作自己喜歡的道具;允許幼兒用自己熟悉的、喜愛的演唱、表演等方式表達表現;允許幼兒選擇表演夥伴、演出時間和演出地點。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需認真做好「觀眾」,把幼兒惟妙惟肖的表演、靈光乍現的台詞記錄下來,或是用相機拍下幼兒學習的精彩片段或矛盾糾紛,活動後供幼兒欣賞、討論。這不但把教師從傳統的編台詞、練動作中解放了出來,同時也解放了幼兒、成就了幼兒的發展。

其次是注重全過程參與的內在體驗。我們倡導遊戲活動的過程性和非表演性,重視幼兒遊戲的過程性體驗。因此,在戲劇活動中,即使不扮演任何角色,幼兒也是以觀察者而不是觀眾的身份出現的。

以往,教師習慣用像不像、好不好來評價幼兒的戲劇作品,卻忽視了幼兒在創作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參與度逐步增加,年齡稍大的幼兒有機會承擔更多的責任。如幼兒自製表演劇本、在集體教學活動中進行分組排練,在區域活動中自主排練、化妝,設計製作服裝、道具、布景、廣告、請柬、座位號等。幼兒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生命的豐富與發展。

再其次是實現全體幼兒的多樣發展。這意味著每名幼兒可以在戲劇活動中選擇自己喜歡並能夠勝任的角色,或是導演,或是演員、道具師,也可以是觀眾。多樣化的戲劇遊戲為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興趣愛好的幼兒提供了同樣的發展機會。這種角色扮演對幼兒而言,既是一種遊戲,更是一種職責。膽大自信的幼兒會勇於獨立承擔角色,被動型幼兒會因為服從也能更順暢地完成任務。內斂羞澀的幼兒會和同伴一起承擔角色或任務,在同伴學習中獲得發展。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和同伴分享、接納各種想法、能夠傾聽彼此的意見,有效提升了彼此的交往能力。

(作者系天津市實驗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07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
2019「馬雲鄉村人才計劃」3月20日起接受申報 三項目均有變化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