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人類都市成為鳥類飛行禁區

人類都市成為鳥類飛行禁區

在城市裡隨意遊盪可比在曠野上要危險得多,這似乎對候鳥來說也是如此,特別是它們習慣於在夜間相互呼喚。


一項新的研究調查了7萬隻鳥類死亡的原因,這些鳥在夜晚與芝加哥和克利夫蘭的建築物相撞後死亡。研究人員的分析跨越了40年的跨度,發現了這些利用聲音互相交流的物種處於極大的危險。


研究人員認為這與我們如何照亮這座城市有關。密歇根大學的生物進化學家Benjamin Winger認為,鳥類在夜間飛行時的鳴叫可能是為了幫助同類在導航過程中做集體決策而進化出來的能力,但是來自建築物的人造光可能會加劇鳥類對廣泛的人為干擾的脆弱性。

許多鳥類在夜間遷徙,在長途飛行的過程中利用叫聲進行飛行交流,使鳥群聚集在一起做共同決策,幫助導航和定位。


先前的研究表明,人造光與夜間遷徙的鳥類叫聲增加有關。在城市上空,鳥類鳴叫的頻率大概是黑暗鄉村上空的三倍。


芝加哥的菲爾德博物館自1978年以來一直在收集鳥類相撞的數據,他們還收集了其他城市志願者收集的數據。芝加哥和克利夫蘭兩座城市格外引人關注,因為他們都位於候鳥南北遷徙的路線上。除了對城市範圍內的的撞擊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之外,研究者還特別關注了芝加哥湖濱會議中心的情況。他們發現,當會議中心熄燈時,鳥類相撞的情況會減少。


他們還發現,在資料庫中的93個物種中,麻雀、鶯和畫眉鳥構成了大部分致命的碰撞,造成了數以千計鳥類的死亡。但是當研究人員將碰撞數據與同種群數據進行比較時,這些「超級對撞機」的鳥類數量被高估了,夜間不發出叫聲的鳥類數量被低估了。

研究人員假設,在夜間遷徙中鳴叫是重要的決策方式,那麼發出鳴叫的鳥類受到人造光的干擾,可能會通過聲音互相吸引。當然,如果不直接觀察夜間飛行和撞擊建築物之間的關係,我們很難確定這一點,但它確實為這項研究指明了方向。


這是人類科技對野生動物有害影響的有力證據。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 ,由譯者 reagonnn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歐洲最實惠的旅遊城市
in fimo:研究中專門用來指稱糞便環境的新術語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