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知識體系構建與青年使命」青年論壇在上海召開

「中國知識體系構建與青年使命」青年論壇在上海召開

《探索與爭鳴》「中國知識體系構建與青年使命」青年論壇會議現場

《探索與爭鳴》/攝

3月29日,由國家社科基金、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與上海市新聞出版局資助的《探索與爭鳴》第三屆全國青年理論創新徵文頒獎大會暨「中國知識體系構建與青年使命」青年論壇在上海社聯舉辦。《探索與爭鳴》第三屆(2018)全國青年理論創新獎獲獎代表們圍繞「中國知識體系構建與青年使命」這一論壇主題,結合自己的求學歷程、治學困惑、學術展望等,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探索與爭鳴》編輯部主任李梅、《探索與爭鳴》編輯杜運泉先後主持兩場討論。

中國人民大學講師馮慶作專題發言

《探索與爭鳴》/攝

中國人民大學講師馮慶認為,專業性首先給予我們自己很好的保護,但有的時候也是一種外來的約束和規訓,往往以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方式要求我們停止思考。同時,很多盲目的「跨學科」並未帶來新鮮啟發,而只是加強了對話的不可能性,讓學者寧願加固專業性尋找安全感。如何回到事情本身,將所有的問題層面凝聚在同一個視域內進行探討,是一項必須去完成的思想工作。因此,對話的根基不應是知識,而應是難題。馮慶就此看法提出了「難題性」,認為我們應跳出簡單拼貼嫁接「知識體系」的做法,通過現象學的態度從頭開始思考人的存在境遇,從「經驗」之歷史的維度建構新的求知與理論方向。

清華大學博士生何青翰作專題發言

《探索與爭鳴》/攝

清華大學博士生何青翰從晚清以後古典知識與現代革命的糾纏出發,提出如果要成為有為的儒者或者知識人,需要在畏和無畏之間找到平衡,唯有如此,知識才不至於淪為不負責任的工具,歷史才不至於淪為偏執的幻念。

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高藝多作專題發言

《探索與爭鳴》/攝

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高藝多回顧自身的社會工作批判性研究,表示當前社會工作發展與研究應具備兩個意識。第一是加速社會對社會工作的影響、機制以及社會工作如何應對;二是社會工作作為典型情感勞動的面嚮應得到重視和研究。關於中國知識體系構建,青年應樹立三個意識:經典意識,大膽而謹慎地對經典加以創新且適當的詮釋;變遷意識,敏銳感知日常生活和社會結構的變遷脈絡;危機意識,本土知識對世界知識體系貢獻的危機意識以及青年自身的學術危機意識。

山東師範大學講師柳亦博作專題發言

《探索與爭鳴》/攝

山東師範大學講師柳亦博提出,治理的話語體系是一種構築環世界的工具。多重話語意味著多個環世界的共在,但是這種共在狀態終將面臨分叉,而走近甚至重疊的環世界可能最終完成由共在到共生的質變。

海南師範大學副教授謝君君作專題發言

《探索與爭鳴》/攝

海南師範大學副教授謝君君提出,學術知識體系的建構要紮根於現實問題,由此切入再把學科打通。第一,要以問題意識為基礎,融進去以後紮根到田野當中,從田野當中找尋閃光點和靈感的來源。第二,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描繪背景以外,還要描繪事件的發展過程以及在關鍵過程中主體發揮的作用。第三,知識體系的建構還面臨從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從主流文化融合中國特色再走到全球的視野。

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生張國磊作專題發言

《探索與爭鳴》/攝

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生張國磊回顧自己在對政府部門運作方式進行實際調研後提出跨層級治理概念的過程,表示青年學者應深入社會現實、積極用理論解釋社會現象,給與其客觀的評價與相應的建議。

貴州民族大學副教授鮑遠福作專題發言

《探索與爭鳴》/攝

貴州民族大學副教授鮑遠福從流浪漢「大師」現象出發,指出面對身體形象的全面異化和符號透支現象,需要建立與科技創新同步的學習創新,塑造完整、和諧的身體觀,並在審美實踐中落實。文學研究應關注社會現實,並且在解決現實生活的過程中為自己提供方法論的指導。

華南師範大學黃旭韜作專題發言

《探索與爭鳴》/攝

華南師範大學黃旭韜回顧了自身的研究,他基於美國人類學家劉易斯貧困文化論的解釋框架,對農村教育貧困問題提出文化學的解釋,並對新時代精準治理農村教育貧困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北京大學博士後程哲作專題發言

《探索與爭鳴》/攝

北京大學博士後程哲提出,中國的改革開放涉及到各個領域。當代青年學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就要跟國家需求結合起來,跟個人的知識背景、研究基礎結合起來,開展跨學科研究。

中山大學副研究員彭敏哲作專題發言

《探索與爭鳴》/攝

中山大學副研究員彭敏哲認為,中國古人的具象的、感悟式的學術思維方式,有一個不斷演進的內在體系。青年學者既要有國際視野,也要基於中國立場,對古典資源的利用與再生產。

南京師範大學講師徐亞清作專題發言

《探索與爭鳴》/攝

南京師範大學講師徐亞清從話語體系和治理技藝出發,介紹了自己關於信訪話語轉向的研究,並指出,要重視信訪背後內在的核心價值,而群眾工作作為信訪背後的話語或價值理念是由歷史生成的。

北京大學博士後陳明輝作專題發言

《探索與爭鳴》/攝

北京大學博士後陳明輝從轉型、改革、青年定位三個關鍵詞出發,認為我們需要對當下的時代進行準確定位,在學術焦慮感的驅使下,在腦海里形成根本性的問題意識,然後才能得出相應的成果。

中國政法大學講師高紅作專題發言

《探索與爭鳴》/攝

中國政法大學講師高紅提出,學科本土化不僅是內容的中國化,更是理論的本土化。在對量化研究方法推崇的同時,也要加強對理論的反思,並將解釋力作為理論的評價尺度。

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劉景琦作專題發言

《探索與爭鳴》/攝

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劉景琦提出,構建中國知識體系首先要認識中國現實和中國經驗,其次需要超越思維定式、以問題為導向。青年人要打好理論基礎與經驗基礎,才能實現理論創新。

華東師範大學講師羅峰作專題發言

《探索與爭鳴》/攝

華東師範大學講師羅峰從社會學本土化的經典爭論出發,提出青年一代需要關注中國獨特性問題、議題選擇的前瞻性、研究方法的時代性出發,才能肩負起中國知識體系規範化的使命。

西南政法大學博士生熊波作專題發言

《探索與爭鳴》/攝

西南政法大學博士生熊波認為新時代青年需要有科技意識的捕捉感、時代性和挑戰性。針對人工智慧刑事風險,他認為可以從其附屬性、認識性和刑罰適用的功利性出發進行討論。

華東理工大學講師李秋祺作點評和總結

《探索與爭鳴》/攝

復旦大學博士生阮凱作點評

《探索與爭鳴》/攝

華東理工大學講師李秋祺從思想史、社會學、政治學、文化等角度對發言進行了總結和點評。復旦大學博士生阮凱從跨學科方法、新概念思維等方面對發言進行了點評。《探索與爭鳴》主編葉祝弟肯定了青年學者們的跨學科方法嘗試、爭鳴精神以及對現實問題思考的自覺,並表示我們需要在價值目標上以中國為方法、以世界為目的,建立起一個更加包容、更加平等、更加自由的思想共同體。

《探索與爭鳴》主編葉祝弟作總結

《探索與爭鳴》/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社會科學界熱議習總書記重要講話
陳寅恪今天當得了教授嗎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