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前方核能預警」,你就不看了嗎?呵,人類!
來源 | 京師大學堂(ID:bnupsychology)
編譯 | Phimos
相信各位刷bilibili的朋友,看恐怖片、治(致)愈(郁)片、沙雕視頻的時候,總免不了遇見一些「好心」的預警彈幕:「前方高能」「前方核能」「前方低能」「前方小高能」。除了電影、網劇和各種小視頻之外,網文、書籍等其他載體也會出現「排雷」、「OOC預警」、「真香警告」等字樣,來提醒我們避開某些可能引起不適的內容。
然而人類的本質是有很強的好(zuo)奇(si)心,高能預警也阻攔不了我們繼續往下看,甚至還嫌彈幕劇透——「預警」或被認為是保護觀眾,避免其受到意料之外的驚嚇;但也被一部分人視作瞎操心,使觀眾沒法鍛煉對「驚喜」的承受力,也降低了驚嚇本該帶來的觀影體驗。那麼「高能預警」到底能不能發揮作用,有沒有它存在的意義呢?
密歇根大學的研究者研究了人們對預警彈幕的態度和行為決策,以及預警彈幕引發的情緒反應等等,得到了一個比較積極的結果。
實驗從網路調查開始,研究者測量了80個人面對預警內容時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對高能預警的看法,以及日常焦慮水平等。結果表明,預先提示會讓人們面對實際的高能內容時更加焦慮;而把預警視為保護舉措而非瞎操心的人,也更可能迴避後面的內容。
回到具體的媒體內容上,研究者設計了實驗情境,讓275名參與者根據標題,在兩部視頻中選擇一個觀看——其中之一的標題警告了可能有不適內容。參與者還需要預測假設觀看這兩部視頻的話,他們可能的消極和緊張水平。更多人選擇了沒有預警的視頻,且也對之預估了更少的負面感受。這一現象在那些相信預警是一種保護的人身上尤為明顯。
那預警是越詳細具體,效果越強嗎?近一千人被隨機分為三組,閱讀涉及暴力的文章的三個版本:第一組沒有預警,第二組則標註了「預警:本文含有不適內容」(Trigger Warning: This article contains distressing content),第三組明確標註了內容「預警:本文含有家庭暴力相關內容」(Trigger Warning: This article contains content around domestic violence)。總體來說,被預警了的讀者比沒有預警的,在閱讀時出現了更少的負面反應。
不過,對那些認為預警是保護性的的人來說,有預警並不勝過沒預警,甚至還增強了負面感受。聯繫到我們平時看b站的體驗,如果我們期望在高能內容前會出現預警,是不是預警彈幕反而讓一顆心早早懸到嗓子眼,等到衝擊性內容真的出現,也還是該嚇著仍然被嚇著。媒體界也一直存在著「到底該不該加上預警信息」的爭議。
一個例子就是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患者,他們在體驗一些和創傷經歷相關的事物時,會更加敏感,覺得焦慮、痛苦甚至生理不適等。按理來說,高能預警能幫助他們做好準備、或者避開衝擊性內容;然而實際上它卻不經意間破壞了一部分情緒上的韌性,並且在閱讀藏雷的內容時更加緊張。除此之外,高能預警也使人們更加確信,自己面對創傷內容時會很脆弱。
從上文來看,我們或許可以說,相信自己會被傷害的人,面對高能預警會更脆弱;自認堅強者則能變得更經得住衝擊。這可以歸功於自我實現預言——讓我們對自己的信念影響自己的行為舉動,從而成為現實,同時預警也會提高我們對潛在危害的期望。這大概就是在鬼屋門口貼上「恐怖慎入」後,慫慫的學堂君已經被腦中的幽魂血影,嚇得杯弓蛇影、草木皆兵,而膽大的小夥伴卻對著可以想見的恐怖場景躍躍欲試了吧。
最後,相信點進本文的朋友都有一顆不懼高能預警的心,做好了被學堂君安利知識的準備!那麼也希望,膽大的你們能一直關注學堂君哦!
果殼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些啥玩意兒的果殼
我覺得你應該關注一下
喜歡別忘了點「在看」喲
※爆賣10000罐的棋子蟹終於又拼團了!還是2種口味!
※一入吱扭深似海,九門課程同步學
TAG:果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