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了紀念屈原,清明節是紀念誰呢?這才是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最早的時候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是根據寒食節慢慢發展來的。在中國古代的風俗文化之中,一些節日都是為了紀念一些歷史名人,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那麼,清明節是為了紀念誰呢?這段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晉國晉獻公有為公子,名叫重耳。在晉獻公晚年,寵愛一名叫驪姬的女人。這個女人陰狠毒辣,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坐上晉國國君的位子,設計陷害晉獻公的幾個兒子,其中就包括重耳,不得已,重耳只能逃亡出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重耳
重耳在逃亡的時候,有一批大臣追隨他,其中有一人名叫介子推。在重耳逃亡到衛國的時候,有一次,所有的食物被一個手下給偷去。重耳因此飢餓難當,便去向當地的一些農夫討要一些食物。但是誰也沒想到,重耳不但沒有討到食物,反而因此被農夫取笑,扔給他泥土讓他充饑。介子推不忍心看著君主忍受飢餓之苦,便出門給重耳尋找食物。沒想到,在山中苦苦搜尋之後,只找到一些野菜。但是,君主怎麼只能靠野菜進行充饑呢?介子推思來想去,做出了一件名垂千古的事情。
介子推來到了山溝里,用刀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他把自己的肉和野菜一起放在鍋中烹煮,同行的其他大臣無不落淚。煮好的肉湯香味撲鼻,很快就送到了餓得奄奄一息的重耳面前。重耳聞到這麼美味的肉湯,十分激動,也來不及多問,就狼吞虎咽的全部吃了下去。重耳吃飽之後,慢慢的恢復了一些力氣。他笑著問周圍的大臣,是哪位先生給我獵來如此美味的佳肴?大臣們聽了之後,一個個低頭不語,滿含眼淚的望向介子推。介子推因為是些過多,臉色煞白。重耳順著其他人的目光望向介子推,看到他煞白的臉龐,以及褲腿不斷流出的獻血,他一下就明白了。明白了之後的重耳嚎啕大哭,並發誓以後一定會報答介子推。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流亡19年之後,重耳回到了晉國,併當上了國君,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在賞賜跟隨自己流亡多年的大臣時,卻沒有賞賜介子推,介子推非但沒有埋怨晉文公,反而處處為晉文公著想,認為自己現在待在晉文公身邊已經沒什麼作用了,便隱居綿山,成了一名隱士。
介子推在隱居時做了一首詩:「 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他隱居的鄰居為介子推趕到不平,便將這首詩抄錄下來,寫成一封信掛在了城門上。晉文公看到了這首詩,羞愧難當,才想起沒有給介子推受封。現在,介子推已經隱居綿山,晉文公便親自帶人去綿山找尋介子推。可是,綿山太大了,找尋幾日都沒有結果。這時,晉文公什麼有人給出了一個餿主意,三面燒山把介子推逼出來。晉文公尋人心切,便下令燒山。
火燒綿山
其實,介子推此時已經知道晉文公來尋他,便帶著老母隱藏山中。大火燒到母子之時,母子倆也堅決不出。大火滅後,晉文公終於尋到了介子推,可是,尋到的之時母子倆抱著一棵柳樹燒焦的屍體。晉文公悲痛萬分,卻發現介子推似乎在保護者什麼東西。在介子推脊樑後面有一個樹洞,樹洞中有一片衣襟。晉文公取出衣襟打開之後,發現是一首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介子推母子像
晉文公將衣襟收好,下令將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這棵大柳樹下,綿山改名為介山,他下令放火燒山的那天定為寒食節,這一天,全國禁止生煙火,全部吃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墓前祭拜,看到那顆燒焦的柳樹又活了,長出了新枝條。晉文公去下一枝柳枝,編成了一個圓戴在頭上。賜名這棵柳樹叫清明柳,這一天叫清明節。
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