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的家長才為了孩子而活,最好的親子關係絕不是親密無間
去年夏天,台灣藝術家汪曉青在Facebook上曬出了一組意義非凡的母子照,記錄了她與兒子18年來共同成長的記憶。
當年懷孕時,汪曉青28歲,剛到英國念藝術博士,那時她的人生字典里還從來沒有過「孩子」二字,作為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藝術生來說,她覺得自己活著就是要傾盡全力去實現自我的價值。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她可不想像母親那輩女人一樣,一輩子犧牲自我,在家裡過著相夫教子的生活。所以當孩子來臨時,從理智上來說,她是抗拒的,可是從情感的角度來說,她又很喜歡孩子。
在百般糾結後,她還是決定將孩子留下,她想嘗試一種新型的育兒方式——讓孩子自由成長的同時,自己也可以繼續做想做的事情,她想要事業帶娃兩不誤的生活。
預產期的前一天,汪曉青在台北的工作室里拍下了第一張照片。之後每一年,她都會和兒子用以往的舊照片為背景,拍下一張新的照片。
上面的這張照片,汪曉青的兒子也參與了創作的核心部分。他在自己的書桌上放滿了他不喜歡的教科書,因為他讀高三了,想要考大學,認為上大學後就自由了。
從出生起,兒子就一直隨著汪曉青的學業和工作到處奔波,看到母親的努力和勤奮,他也知道,一個人為了自由,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就必須要去不懈努力,付出該付出的代價。
作為母親,汪曉青在總結過去時,覺得自己就如同一個創造者。而讓她感到欣慰的是,在過去的18年中,她與兒子一直在共同成長,他們就像兩條向前延伸的平行線——「他成長為他,而我依然是我」。
作家周國平曾說:「在人世間的一切責任中,最根本的責任就是真正成為你自己,活出你獨特的個性和價值來。」
所以父母只有自信地做自己,才能養出和你一樣自信、獨立、有主見的孩子。
01、想管好孩子就要先做好自己
每個人都望子成龍,不遺餘力地想成全自己的寶貝。
可是,當我們不能各自成為最好自己的時候,也許,所有的寵愛都是換取一個糟糕的結果的砝碼。
去年,網路上曾有一篇小學生日記廣為流傳。
寫日記的是個小女孩,她在日記中寫道:她這一些時間以來,天天拿著個手機,一天不是刷個抖音就是打個麻將。我恨不得把她連她的手機扔出我家的大門,她在我家沒有一點用處。
她天天說別人家的小孩有多好,卻不說別人家的媽媽有多好。她真是個無用的中年婦女。
女孩的話語句句扎心,字裡行間都充斥著對母親的厭惡之情。
一個母親,不能擺脫對手機和麻將的依賴,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消耗在了最無意義的事情上,成了孩子眼中最沒用的人。
然後,在手機和麻將的縫隙中,抬頭聲色俱厲地告訴孩子:你要好好學習,你要出人頭地,因為,你的老母親不容易。
試問,孩子又怎麼會信服呢?管不好孩子,又騰不出時間,就只好用最粗暴的方式,拳打腳踢或是冷嘲熱諷。後來的樣子就不難猜了。
要想做好父母,其實就要先做好自己。
不放縱自己的人生,不踐踏孩子的生活,各自努力,才能各自成為最好的自己。
兒童作家鄭淵潔曾說過:閉上你的嘴,邁開你的腿,走好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有一個天使般的寶貝是父母的幸福,有一位向上生長的父母親,又何嘗不是孩子的幸運呢。
02、聰明的家長,懂得帶著孩子一起飛
著名作家畢淑敏的育兒方法也是非常獨到的,可以說是身教的楷模了。
她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也為了給兒子做表率,在工作之餘,還一直堅持寫作,並且從未間斷過學習。
同時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她自學考下了北師大的文學碩士。在46歲時,她想對他人的內心世界有所探索,於是又攻讀了北師大的心理學博士,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還跟人合作開心理諮詢室。
有這麼一位身體力行的作家母親作榜樣,她的兒子蘆淼自然也不會差。
蘆淼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先後攻讀了心理學和法學碩士,曾任教於北京四中,也曾任網站高管,現就職於中國青年出版社。
畢淑敏從小就有一個環球旅行的夢想,在56歲時,她覺得如果再不去實現這個夢想,將來一定會後悔。
她認為生而為人,胸襟和眼界很重要,於是決定帶著兒子一起環球旅行。她花了半生積蓄——40多萬元為自己和兒子買了環球旅行的船票。
2008年5月14日,他們在日本橫濱登上了「和平號」游輪,途中經過幾十個國家,走過了52248公里的路程,直到2008年9月4日游輪返回橫濱,歷時114天,為這次環球旅行划上了圓滿的記號,打破了中國大陸公民首次乘坐渡輪環球旅行的記錄。
這次旅行,畢淑敏和兒子蘆淼都有很深刻的體會、感悟和成長。畢淑敏將這次旅行的經歷寫成了《藍色天堂》一書。而蘆淼也在母親精心安排的旅行中,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視死如歸的勇氣,以及豁達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楊降先生曾說:「好的教育,榜樣的作用很重要。」
所以,孩子的教育問題,不應該僅僅局限於如何去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家長的自我教育。只有父母好好學習了,孩子才會天天向上。
03、子是魚,(孩)子才能成為魚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父母想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自己首先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身教重於言教,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
2017年4月26日,董卿在接受央視《面對面》欄目主持人王寧的採訪時,談到初為人母的經歷。她說,在孩子剛剛出生時,所有的生活重心都在孩子身上,自己的生活也因孩子的事情和一些日常瑣事變得平庸起來。
那段時間,她很苦惱,總想著該如何去平衡孩子和自我發展的問題,因為她是一個熱愛工作的人,做不到為了孩子而放棄自己的事業。
後來,是好朋友的一句話點醒了她,朋友說:「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於是,她開始籌備一檔醞釀了很久的節目——《朗讀者》。
重新出發的董卿身份發生了轉變,她不僅是節目主持人,還是節目製作人,工作雖然辛苦,但她又重新找回了自信。
在找到事業和家庭的平衡點後,董卿說:「我要繼續成長,我不想因為他(兒子)變得止步不前了。」
董卿很喜歡著名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墓志銘上的一句話:「我從未長大,但我從未停止成長。」
她希望自己一直走在成長的道路上,去把自己理想中的事情都付諸於現實;同時她也希望孩子將來能學著她的模樣,學會去努力、去實踐,去長成他自己想要的樣子。
父母就是孩子成長路上的航標燈,只有燈的方向對了,孩子才不會迷路。
那麼除了完善自我,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要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好的父母都懂得做好以下幾點:
(一)、溝通和互動是主題
現代生活壓力太大,很多家長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都放在工作上,有些家長甚至把監督孩子學習的權利都交給補習班,即便是每天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子女,卻也很少有機會坐在一起溝通聊天,慢慢地彼此之間變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父母甚至不知道子女每天在做什麼。
父母需知道,孩子的童年很短暫,男孩需要從父親的身上學會堅強,女孩要從母親的身上學會溫柔。學校不是萬能的課堂,最好的導師也並非老師而是自己的家長。作為家長,不應該把孩子的成長過程全推給現在的學校,學校只能告訴孩子更多的知識,而家庭才是孩子成長最好的課堂。
(二)、管孩子要恩威並施
有的家長崇尚自由教育,有的家長奉行嚴厲教育。之前心理學家曾經討論過「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個問題,為什麼有的家庭棍棒底下能出孝子,有的孩子卻越打越壞,他說這主要看孩子如何理解和看待這個棍棒教育的。
事實上,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那個孩子所理解的不是棍棒的暴力,而是理解了父輩的價值觀,繼承了前輩的行事邏輯,甚至感到父輩發自內心地愛、關心、珍視自己,在這個角度,他感到了受惠於前代的遺產,所以有些人能夠發自內心地「孝」。
而那些被打壞了的人,是因為棍棒給他帶來的是分裂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他對自己的懷疑。
所以我們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完全信奉棍棒主義,我們要讓孩子從內心懂得父母對他的愛和期待,進而從心底理解我們的價值觀,變成真正的「孝子」。
(三)、和諧的家庭氛圍會促進親子關係發展
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除了夫妻雙方外,還有的就是和祖輩外公外婆爺爺奶奶一起,家長對待老人的態度也會對親子關係造成一定的影響。
我記得曾經看過一個圖片,媽媽在給老人洗腳,孩子暖心地給媽媽端來一盆洗腳水要給媽媽洗腳。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很多東西不需要去說,只需要親自去做,孩子自然就會繼承父母的價值觀。
和諧的家庭關係會讓孩子感受到家人之間的關懷和愛,能讓孩子有安全感,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家人,就有勇氣去面對和克服。
英國教育家托馬斯·阿諾德也說:「父母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身為家長,不僅要在生活情感上去關愛孩子,還要在言行舉止上去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好表率。你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是兩條平等線,只有「你成為了最好的你,他才會成為最好的他。」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陪寶寶寫日記,也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帳號:陪寶寶寫日記,共同探討育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