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之中,一統天下的六大基本模式,帝王梟雄必擇其一
改朝換代是中國古代常見的歷史現象,亂世之際,總會出現強大的政權謀取天下,而任何一個軍事梟雄都會立足於某個基本根據地開始崛起,他們一統中國的模式也並不相同。
就像圍棋當中的定式一樣,一個簡單的模式,演變出萬千種棋路。
那麼下面就來看一看古代歷史上六大基本崛起模式,本文將從正反兩個例子的角度來探究各種模式的主要特點。
一,關中模式
正例:秦帝國,唐太祖李淵
反例:李自成的失敗
得關中者的天下,由於地處山西與四川之間,陝西的地形又比較平坦,是囤積力量的大好根據地,長安的首都地位就是這樣奠定的,秦朝出函谷關就可以攻取河南地區,而歷代潼關都是山河險要,封住了數次強勢的進攻。
隋朝得依仗關中而據天下,而李唐王朝得以謀取江山,關鍵就在於李淵處于山西地帶,可以及時出兵佔據關中,這一點就比只能苦攻洛陽的楊玄感與李密具有極大的優勢。
但是隨著中國地緣政治重心由東西轉為南北,關中地區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關中地區的重要性明顯變弱,李自成的失敗就是典型的例子,李自成忽視了農民起義的核心原因就是在陝西等地的饑荒問題,佔據荊襄等地之後先是揮師陝西,浪費了兵力與時間之後才入北京,後來敗走之後並未在內地成功固守,可見這個時期的關中根據地已經並不牢靠。
關中模式之所以衰弱,除了戰爭形態的改變,也在於其他區域形式的變化,在宋之後再進行關中死守已經並不能完全保證政權的安穩,還會失去江南等地的富庶資源。
二,河北模式
正例:漢光武帝劉秀,以及以山東或中原東部為基地的統一政權
反例:袁紹與竇建德
河北地區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更重要的是此處乃重要的南北通道,北方力量南下佔據此處都可以作為重要的通道,反之如果以河北為核心,也可以取得天下,當戰亂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帶時,河北南下的軍隊如同天降山丘,給中原割據政權巨大的壓力。
劉秀的例子就是典型的河北模式,在劉秀北上河北之前,已經兵力較為衰弱,藉助與真定王的聯姻與自身的威名招納望族支持才重新崛起。
在南方逐步混亂的時機下,劉秀果斷南下,橫掃四方,一統天下。
比起劉秀,袁紹則是河北模式下的一個反例,袁紹敗於官渡,說明雖然河北一帶可以直接南下攻取中原,但如果在要道地帶受到強大的阻擊,則勢必會引發決戰,居於河北雖然有利於休養兵力,但如果南方的力量過強,則會後續無力,雖然其實還有一種思路是攻取山西,但地形比較險要,並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案例,袁紹敗於曹操,後來鄴城一線被曹操控制,北平烏桓之後得以穩定北方。
倒是河北模式還有一個特例,那就朱棣的靖難之役,從河北出發,意外攻克強大的防線,山東繞襲,攻破南京。
三,漢中模式
正例:漢高祖劉邦
反例:漢昭烈帝劉備以及其他所有的蜀地政權
蜀地險要,是防守的好地盤,佔據漢中之後得以進軍關中,一旦拿下關中,那麼就可以兼具漢中模式與關中模式兩大優勢,相比來說,漢中模式對於關中模式重要但並非必要,但關中模式對於漢中模式卻相當必要。秦帝國謀取巴蜀,如虎添翼,得天下,但如果關中政權沒有奪取四川,而是東面取得大勝也可以保證優勢,苻堅在王猛的輔佐下以關中為基地統一北方。但具有漢中卻不能有關中,勢必會被封死。
韓信暗度陳倉,為劉邦打開漢中反擊之路,結果劉邦依靠著漢中優勢,以關中為跳板,剛入關中就能夠立刻出關攻打項羽。
但劉備的蜀漢政權雖然一度非常強盛,但漢中五道的局面一直沒有打開,諸葛亮北伐也只能通過隴右道試圖蠶食關中,卻不能成功。
四,江南模式
正例:明太祖朱元璋
反例:其他所有的南方偏安政權
江南地區氣候優良,但宋朝之後才完全成為經濟中心,南北朝等時期南方政權並不能成功攻克北方,加上中國地勢北高南低,地形也非常不利。
江南地區的防禦關鍵在於淮河流域,另一個關鍵在於荊州地區,歷史上有許多佔據蜀川與江東的南方政權,立足可以穩定,主要靠的是這兩個地方。
但居於南而又一統天下的,唯有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個例外,朱元璋的出擊迅速完全超出元朝統治者預料,將江南地區的經濟優勢發揮了出來,使得明朝軍隊在北伐當中重創元朝,所以說「得國之正,莫過大明」此言非虛。
五,漠北模式
正例:成吉思汗
反例:其他滅亡的游牧民族
居於漠北 窺視中原,雖然強勁,但匈奴等族最終都煙消雲散,唯有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真的立足蒙古草原征服亞歐大陸,成為了游牧民族征服模式當中的最強者。
六,東北模式
正例:金與清朝,以及近代的解放軍
反例:張作霖
東北模式歷史上最為靠近近代,女真初期崛起就是立足東北,征服了雄極一時的遼。
而滿清的崛起也是立足東北。
東北地區更為複雜,資源也比漠北肥沃,在明代時期,這個方位反而是更加重要的塞外。
清軍得以入關,其所在的東北根據地非常重要,入關之後依靠河北地區,可以同時發揮東北模式與河北模式的兩大模式威力。
有人曾以陝甘寧根據地為論據,認為中共中央領導解放戰爭,其實使用了關中模式,其實不然,陝西的主要地區,在解放戰爭後期仍然把持在胡宗南手中。
解放戰爭走的模式恰恰就是東北模式,甚至解放戰爭初期,中共中央高層就統一意見,認為不管哪一處根據地有失,東北不能有失。
而後平津之戰也是依靠東北野戰軍的入關而成功的。
淮海戰役本身其實是打算消滅海州李延年部,但意外能夠進行全面決戰,實際上原本徐州地區的決戰是要等到河北主力南下之後進行的。
從這裡來看,解放戰爭是典型的東北模式。
仔細分析六大統一模式,其中有兩個地區雖然不能作為主體根據地,但是相當重要的區域。一個是荊襄地區,是連接江東與蜀地的主要通道,南方可以藉此北進,北方也可由此南下,是南方政權的中心要穴;另一個是山西地區,北方的核心樞紐,關中與河北連接地帶,呂梁山與太行山夾著汾河谷底,此處也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敵的首要咽喉。
但這兩處區域較為窄小,不能作為主地盤,卻是亂世時期一統天下的跳板。
縱觀千年以來,中國古代的統一戰爭,走的棋路不過就是這六大模式,萬變不離其宗,佔據地利而後圖人和,再擇天時發動人和,從而達到戰略目的,這便是從古至今唯一不變的戰略法則。
TAG:歷史的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