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合璧|中國藝術界的「雙子星座」
郁風和黃苗子書畫合璧,被譽為中國藝術界的「雙子星座」,但他們卻自稱是「行走在藝術世界裡的小票友」。黃苗子的打油詩和郁風的散文,在他們看來不過是玩票,卻玩出大家風範。
郁風:(1916年-2007年),原籍浙江富陽,出生於北京,中國著名畫家、美術評論家、散文家。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常務理事,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民間工藝美術學會顧問、郵電部郵票評審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第六、七屆政協委員。
郁風
郁風的父親是抗日戰爭中殉國的法官、詩人郁華(曼陀)烈士,擅長山水畫。叔父是作家郁達夫烈士。郁風少時受到叔父郁達夫的影響,愛好新文藝。早年入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及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學習西洋畫。30年代期間在上海參加救亡運動,為報刊作插圖、漫畫,並參加演劇活動。
郁風
1935年後歷任上海美專附中教師,上海及廣州《救亡日報》記者,四戰區政治部第三組美術宣傳負責人,香港《耕耘》主編,《星島日報》、《華商報》編輯,桂林廣西藝術館研究員,香港《文匯報》駐京特派員,中國美協副秘書長及展覽部主任、書記處書記,《新觀察》副主編,《詩書畫》半月刊主編。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散文集《我的故鄉》,論文集《美的世界》等。
郁風
抗日開始隨郭沫若、夏衍赴廣州創辦《救亡日報》,後轉奧北四戰區從事美術宣傳工作,1939年到香港任《星島日報》及《華商報》編輯。與夏衍、葉靈風、戴望舒、徐遲、葉淺予、黃苗子等創辦《耕耘》雜誌,任主編。並參加香港文藝界協會活動。
郁風
40年代以後,在桂林、成都、重慶工作,發表散文,舉辦畫展,為話劇團設計舞台服裝;其後任重慶及南京《新民報》副刊編輯。
郁風
新中國成立後,50年代起,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書記處書記、美術館展覽部主任等職。先後組織評選、陳列布置全國美術展覽及中外各種專題展覽計三百餘次。如1952年的亞洲太平洋和平會議美術作品展、1958年的齊白石遺作展、1959年的李可染個人畫展、1978年的何香凝遺作展等都是為美術界所稱道的。
郁風
80年代以後出訪法國、德國、美國、義大利、香港、韓國、澳大利亞並舉行畫展。
2007年4月15日,郁風溘然長逝,享年91歲。
黃苗子:(1913~2012.01),廣東中山人。當代知名漫畫家、美術史家、美術評論家、書法家、作家。早年就讀於香港中華中學,8歲師從鄧爾雅先生學書法。先後任《新民報》副總經理、貿促會展覽部副主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曾擔任過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文聯委員,第五六七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
情定黃苗子——相伴六十餘載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上海,黃苗子和郁風第一次見面。然而,這次見面在他們兩個人的回憶里卻有兩個版本。
黃苗子
黃苗子說:我記得是和郁風在葉淺予家見面的。當時,我經常去找葉淺予。晚上,郁達夫來了,我沒有發現他帶著侄女郁風來,就說:「達夫,你管管你的侄女啊!」郁達夫答道:「你瞧,我帶她來了!」
黃苗子
郁風則說:當時我才十七八歲,初出茅廬,從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剛畢業。我年輕,什麼也不懂,跟著叔叔郁達夫到處亂轉。郁達夫帶我去霞飛路的漫畫俱樂部,黃苗子他們幾個漫畫家就經常在那裡聚會。當時是在一個按摩院樓上見的面,那是個不大好的地方,可能不僅僅有按摩。他們一幫人在一起,我跟張光宇、張正宇、丁聰、葉淺予,還有黃苗子見的面,都是頭一次,以前不認識他們。我記得清楚極了,沒有錯的。可能也不矛盾,他說的是一回事,我說的是一回事。
黃苗子
黃苗子與郁風是彼此藝術上的師友。
郁風曾說:「我經常是他的第一個批評者,他寫了字,我其實不懂,但是我從藝術的角度、直覺、構圖等方面,最不客氣地評價。他有時候聽,有時候也不聽。我的畫,他也批評。後來,他總說他畫畫是跟我學的,其實不是。我們先後在澳大利亞生活了十年,那裡地大人稀,住的房子很大,我們也有一個很大的工作室。我們一共有三個工作台,中間有一個大桌子,我畫完以後的顏料都不用收起來,他寫完了字就『偷用』我的顏料畫畫。」
郁風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