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帝國嗜血——兩封唐軍賀表,藏著三次河隴大捷!

帝國嗜血——兩封唐軍賀表,藏著三次河隴大捷!

網上有些人很奇怪,對唐蕃百年國戰就知道松州、大非川、承鳳嶺、虎山等寥寥幾個戰例,便敢跳出來自詡唐史專家,叫囂什麼唐朝一敗百年,被吐蕃按在地上摩擦云云。

其實,唐蕃國戰歷時一百八十五年,見諸史端的大戰一百九十餘次,邊境摩擦無算。如果唐朝真是一敗百年的話,早就被吐蕃滅了,還能拖得吐蕃先滅亡?

從今天起,我們帝國嗜血系列裡,就來講講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的唐軍反擊戰。我倒是不是粉唐朝,但可以肯定的說,它至少也沒有唐黑嘴裡那麼孱弱。

帝國嗜血——兩封唐軍賀表,藏著三次河隴大捷!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十二月,唐軍在河西、隴右連續大敗吐蕃,當時中書門下省特意上表恭賀。

這份《西河大破吐蕃賀表》是這樣寫的:「臣等自今月以來,累見隴右奏大破吐蕃大嶺青海等軍捷書。前至日因奏事,陛下謂臣等曰:「吐蕃背恩,神人共棄。豈惟隴右頻勝?三數日間,河西當有大捷。」今日王倕果奏,大破吐蕃魚海及游奕等軍,擒生斬級,並虜獲羊馬,不可勝計。竊觀前後克捷,皆是特稟聖謀,密練驍雄,深討凶寇。以寡擊眾,所向無前。天心與睿德合符,士卒與神兵葉契。九重製勝,動必有成;萬里知來,見於未兆。一月三捷,千古未聞,品物同歡,何況臣等。伏望宣示朝野,編於史冊。」——《全唐文》

從賀錶行文可見,前兩次奏捷之後,曾有一次君臣奏對。面對大臣準備上賀表的動議,李隆基曾經神秘兮兮的裝過一回X,讓大臣們再等等,不日將有新捷報傳來,到時一勺燴了!(「豈惟隴右頻勝?三數日間,河西當有大捷」)

可以很肯定的說,李隆基不會算卦,身邊也沒有算卦的高手,否則安祿山那死胖子絕蹦躂不到十四年後(755年),給唐朝來個「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帝國嗜血——兩封唐軍賀表,藏著三次河隴大捷!


那唐玄宗又是如何未卜先知的呢?我們先來看看,賀表中「千古未聞的一月三捷」都是哪些戰例。

高宗武后時期,唐蕃兩國曾展開過多次血戰,大家熟知的大非川、青海之戰(承鳳嶺)均發生於此。武則天稱制後,唐軍在王孝傑、黑齒常之、婁師德的率領下打出了一系列反擊戰。

在西域,安西四鎮六度易手後,憑藉王孝傑冷泉大勝(論欽陵四弟戰沒)重歸唐守。

河源(今青海省東部),黑齒常之、婁師德率領的唐軍在良非川、白水澗大敗吐蕃,八戰八捷,乃置烽戍七十餘所,開屯田五千餘頃。

李隆基繼位後,唐蕃兩國依舊戰爭不斷,圍繞著武街(今甘肅臨洮東)、石堡城、勃律(今巴控克什米爾)、新城(今青海門源西)、河橋(今甘肅臨夏)、松州(今四川松潘)等地展開搏殺。

但隨著國力達到了鼎盛,唐軍逐漸掌握了戰場有優勢,逐步開始向吐蕃佔領區拓展。在此局面下,開元十八年(730年)開始,吐蕃連續遣使請求合盟。

帝國嗜血——兩封唐軍賀表,藏著三次河隴大捷!

應該說哪個國家都缺乏戰爭販子,尤其是在處於優勢地位之下,當時包括李隆基在內都認為,「吐蕃贊普往年嘗與朕書,悖慢無禮,朕意欲討之,何得和也!」

皇甫惟明卻直言上奏,對玄宗說:「開元之初,贊普幼稚,豈能如此。必是在邊軍將務邀一時之功,偽作此書,激怒陛下。兩國既斗,興師動眾,因利乘便,公行隱盜,偽作功狀,以希勛爵,所損鉅萬,何益國家!今河西、隴右,百姓疲竭,事皆由此。若陛下遣使往視金城公主,因與贊普面約通和,令其稽顙稱臣,永息邊境,此永代安人之道也。」——(《舊唐書·吐蕃傳》)

玄宗覺得言之有理,便以皇甫惟明和內侍張元方出使吐蕃,促成了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的赤嶺之盟

《舊唐書·吐蕃傳》:「仍以赤嶺各豎分界之碑,約以更不相侵。」

皇甫惟明雖然是個主和派,但當他出任隴右節度使(天寶元年,742年)後,面對吐蕃軍隊的進攻,為保一方平安,卻表現的極為強硬,毫不猶豫的進行反擊。賀表中「一月三捷」中的第一勝,便是他打出來的。

天寶元年十一月(742年),吐蕃大舉進犯隴右,皇甫惟明整軍反擊,在青海痛擊蕃軍。十二月二十七日,不甘心失敗的吐蕃大將莽布支再率3萬來攻,皇甫惟明帳下驍將王難得,見蕃軍中有一將領騎駿馬佩寶鞍,左右環伺頗為囂張,便斷喝一聲,匹馬上前挑戰,只數合挑於馬下,斬其首。

《新唐書》:「(王)難得健於武,工騎射。天寶初,為河源軍使。吐蕃贊普子郎支都者,恃趫敏,乘名馬,寶鈿鞍,略陣挑戰,甚閑暇,無敢校者。(王)難得怒,挾矛駷馬馳,支都不暇斗,直斬其首。玄宗壯其果,召見,令殿前乘馬挾矛作刺賊狀,大悅,賜錦袍、金帶。累授金吾將軍。」

被王難得斬殺之人,乃是吐蕃贊普赤德祖贊之子郎支都。王子被殺吐蕃軍隊軍心大亂,皇甫惟明趁勢掩殺,斬首五千餘級(一說3萬)。

此戰後,王難得勇悍之名遍傳朝野。李隆基也挺逗,讓他頂盔摜甲在長安大殿前來了個慢動作重放,直看得朝廷上下心花怒放。以至於,之後安祿山向玄宗推薦騎將都說:「此人不減隴右難得。」

帝國嗜血——兩封唐軍賀表,藏著三次河隴大捷!

「一月三捷」的第二勝,是時任朔方節度使兼靈州都督王忠嗣,在拔悉密、葛邏祿、回紇三部落和突厥間巧使反間計。

憑藉三部落的協助,痛擊突厥烏蘇米施可汗,導致烏蘇米施可汗,次年被拔悉蜜部所殺。此後,突厥再也無力北犯靈州。

此戰雖不涉及吐蕃,但王忠嗣累功官至河西、河東、朔方、隴右四鎮節度使,卻都是在與蕃軍征戰殺伐中獲得的。

帝國嗜血——兩封唐軍賀表,藏著三次河隴大捷!


《西河大破吐蕃賀表》中最後一勝,也就是讓玄宗裝了一把未卜先知的戰例,是河西節度使王倕的魚海、游弈軍之戰。

關於這場唐軍少見的奔襲戰,兩唐書和通鑒中記載的極其簡單,都是只有一句話,「天寶元年,十二月,庚子,河西節度使王倕,奏破吐蕃魚海及游弈等軍。」

史料所以言之草草,大概是因為唐軍奔襲吐蕃後勤基地,雖繳獲頗豐但並未固守。沒有擴地之勞,讓向來喜歡以攻城掠地為大功的史官興趣寥寥。

但所幸,《全唐文》中收納了一封樊衡所撰的表功文書《河西破蕃賊露布》,讓我們得以一窺此戰的詳細過程。

(所謂「露布」,即下通於上的一種文書。唐人封演說:「露布,捷書之別名也,諸軍破賊,則以帛書建諸竿上,兵部謂之『露布』。樊衡所撰露布,即河西之戰後所報的捷書。)

樊衡為唐開元名士,天寶元年時為河西節度王倕的幕府掌書記,魚海之戰從始至終他都是親歷者,因此才能將這場驚心動魄的奔襲戰,描寫得如此傳神。

帝國嗜血——兩封唐軍賀表,藏著三次河隴大捷!

《河西破蕃賊露布》全文太長,裡面包含大量對皇帝歌功頌德的辭藻,我只截取其中有用的部分展示。

文章開篇後一套虛詞揮舞完畢,便寫道「我皇帝怒之,密發中詔,使乘不虞以襲之」。

這便可以清楚得知,長安城裡君臣奏對之前,玄宗便以密詔的形式進行了軍事部署,因沒走朝堂宰閣的正常流程,群臣並不知情。

因而,玄宗才能在臣僚面前神氣活現的表示,「豈惟隴右頻勝?三數日間,河西當有大捷!」

王倕得到密詔後,馬上開始調動軍隊,因為這是一次深入敵境的破襲行動,他在選擇部隊時特意挑選了精銳騎兵,並以輕甲出戰,增加部隊機動性。(「擇精騎五千,皆蓬頭、突鬢、劍服之士。」)

這支「蓬頭、突鬢、劍服」打扮的唐軍騎兵(這種裝扮有可能是模仿,吐蕃游騎以增加戰役的突然性)出征後,戰場的不確定性極大。

為此,王倕特意在可以穿越祁連山的八條孔道中,選擇了五條比較近的孔道伏兵接應。(「臣自以馬步三千,於大斗、建康、三水、張掖等五大賊路為應接。」)並制定了取道大斗拔谷出,建康西路歸的戰略部署。(「爾須自大斗南山來入,取建康西路而歸。」)

帝國嗜血——兩封唐軍賀表,藏著三次河隴大捷!

天寶元年(742年)十二月初六,河西各軍鎮開始實施戒嚴,唐軍騎兵向大斗拔谷(今扁都口)北口匯合。

唐軍臨行前,王倕特意進行了戰爭動員,並嚴肅了戰場紀律,出征無戰果,領軍之將當有「大刑」,有戰果未按部署行事,亦有「大刑」。

「爾豈不聞乎?天子之怒,伏屍者百萬。將軍之權,得專誅戮。爾須自大斗南山來入,取建康西路而歸。當我所戰鋒可斷飛鳥,若不克於敵,逗留卻行,汝則有大刑;雖克於敵,故道而還,汝亦有大刑。」

十二月十二日,唐軍穿越大斗拔谷進入吐蕃疆域,突進至新城南時,發現吐蕃守軍已經焚燒了草場。

見此情景,唐將便知吐蕃已得到了唐軍出擊的情報。這其實也不難理解,雖然唐朝邊鎮實施了戒嚴,但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調動,想要瞞過吐蕃細作是不現實的。

不過,吐蕃守軍燒草的行動,反倒讓唐軍心裡的石頭落了地。因為,焚燒草原增加進攻方後勤難度的方式,長期都是唐軍的專利。每到秋防,河隴唐境的草原被燒的煙塵滾滾晝夜不息。

新城蕃軍燒草恰恰說明,吐蕃軍隊人數不足心存畏懼。如此一來,唐軍反倒信心高漲,不再理會駐守新城的蕃軍,直接向南插,矛頭直指青海湖西部的魚海地區。

「十二日至。吐蕃已燒盡野草,列火如晝。諸將曰:『賊果知備矣。』因躡其烽燧,高揭旌旗,氣雄雷霆,聲疾風雨。」

帝國嗜血——兩封唐軍賀表,藏著三次河隴大捷!


唐軍奔襲兩日後,於十五日在清海北界遭遇吐蕃「游奕」二千餘騎。

(「游奕」軍,亦作「游弋」,意為無目標地巡遊,其實就是巡邏兵。南朝時為中原軍制,唐襲前朝舊制,吐蕃則學了唐的軍事體制。)

吐蕃游奕發現唐軍馬上結陣自保,一部分騎兵下馬結陣,其餘則在陣前阻滯唐騎衝鋒。

唐軍主帥安波主見狀,憑藉人數上的優勢,以先鋒李守義領一千人騎兵突擊,直接鑿穿了吐蕃騎兵軍陣大肆砍殺。

同時,唐軍副將安貞領二百騎,李廣琛領一千騎,左右側擊下馬結陣的吐蕃軍隊。李朱師則領八百騎繞至後方包抄,與張仁賢領的一千遊騎兵追殲潰散的吐蕃軍士。

「十五日至清海北界,遇吐蕃兩軍游奕二千餘騎。波主乃使先鋒使大將軍李守義領鐵騎一千穿賊之中,取首而陣;又使先鋒副使郎將安貞領鐵騎二百摩賊之壘,斬馘而旋;又使中馬軍副使李廣琛領勃律馬騎一千攻其旁;又使節度總管李朱師等領兵八百騎亢其下,使右馬軍副使張仁賢以游兵一千敵其南北東西。」

青海北界的遭遇戰,從日出戰至中午,吐蕃游奕幾乎全軍覆滅,唐軍祿得斬首二千餘級的戰果。(「則向之為寇,今已殲焉。自朝至於日中,凡斬二千餘級。」)

帝國嗜血——兩封唐軍賀表,藏著三次河隴大捷!


十六日,唐軍攻至吐蕃魚海補給基地,與魚海守軍交戰。

主帥安波主事先命副將傅光越於道路兩側設伏,然後讓唐朝英詐敗將吐蕃軍隊誘出,等到吐蕃軍隊進入伏擊圈後,唐軍矢石如雨而下,前後夾擊將魚海守軍全殲。

「十六日進至魚海軍,千里煙塵,百道旗鼓。波主已先遣前軍副使折衝傅光越設伏於便道,及交矢石,又使節度總管唐朝英等寇而偽奔。戎爭追之,遇伏皆死,因得戮巨鯨於魚海,墜封豕於鹿泉。」

此戰後,唐軍徹底摧毀了魚海補給基地,斬首三千級,生俘千餘人、牛馬、羊駝八萬餘頭。

同時,陣斬魚海軍大使一人,生擒魚海副使金字告身論悉諾匝、棄軍大使節度悉諾谷、游奕副使諾匝、副使金字告身拱齎、魚海軍副使銀字告身統牙胡,及其他副將多人,並用吐蕃士卒的腦袋築成「京觀」誇耀武功。

「平積骸成京觀,斬魚海軍大使劍具一人,生擒魚海軍副使金字告身論悉諾匝,生擒棄軍大使節度悉諾谷,生擒游奕副使諾匝,生擒副使金字告身拱齎,生擒魚海軍副使銀字告身統牙胡。其餘偏裨,難以盡載。斬首三千級,生俘千餘人、牛馬、羊駝八萬餘頭。」

就在唐軍樂不可支的清點戰果之時,吐蕃援軍從四面八方趕來,瞬間便將唐軍重重包圍。

「數獲未畢,虜救潛來,在山滿山,在谷滿谷,顧盼之際,合圍數重。」

帝國嗜血——兩封唐軍賀表,藏著三次河隴大捷!


吐蕃軍隊反應如此迅速的原因在於,蕃軍的補給形式長期保持游牧部落的狀態,出征時全族出動,青壯在前線廝殺,族中老幼在後方放牧牛羊供應軍需。因此魚海基地遭襲後,四周遊牧的吐蕃部落軍隊,才能來的如此迅捷。

面對「滿山滿谷,重重圍困」蕃軍,估計唐軍心裡也有點懵逼,但已深入敵境,左右是死,反倒激發了將士嗜血搏殺之心。

「兵法所謂致之死地,今則是也。亦焉能陷於虜庭,辱明主之深料乎?」

在頂住了吐蕃第一次進攻之後,唐軍趁夜色向西突圍。突圍之前,因擔心俘虜有變將其全部斬殺,牲畜全部燒死。此後千里之路,唐蕃兩軍且戰且走,七八日間交戰三百餘次。

「於是謀夫一心,戰士倍力,擇強弩長戟為外拒,寘輜重生級於其內。雖喜獲多,急何能保?其俘囚有因動而將變,且驅而斬之;其虜畜有力極而難致,則擁而焚之。候暮夜之時,望歸路而突之。其初也,銜枚屏氣,鬼神無聲,既出而奮臂大呼,天地搖動。諸部將馳逐而元黃且戰且行,一千餘里。馬無齕草之所,人無抔飲之地,共食冰雪,傳餐糗糧。猶能夜盜虜之營,使自攻殺;朝拔虜之幟,爭為致師。凡七八日間,約三百餘陣。」

合河(布哈河)之北,吐蕃大將莽布支以眾軍圍堵,唐軍拚死血戰總算逃得生天。直到唐軍先頭部隊,衝出建康西路峽谷與王倕匯合,阻滯追兵的後軍依舊在和蕃軍血戰。

「至合河之北,斬得二丈之綏,而莽布支更益其重兵,追截我歸路。安波主懼其危迫,請救其後軍,臣遂遣副使劉之儒等領後軍二千騎迎之。

在安波主的請求下,王倕派軍接應後軍。莽布支見唐朝援軍趕至,率軍退卻。

帝國嗜血——兩封唐軍賀表,藏著三次河隴大捷!


按說魚海破襲戰,打到這裡就算完事兒了。唐軍千里奔襲成功,給吐蕃以重大殺傷,又成功逃脫了堵截,全師而還,已算大捷全功。

但王倕還有點不滿意,他思來想去總覺得,還應該再給莽布支留點念想。

他把安波主找來,對他說:「吐蕃軍隊撤退了,肯定不會料到咱給他來個梅開二度,你跟安思順(時任洮州刺史,兼莫門軍軍使)一起去,爭取擒了這老小子!」

「虜之去也,必謂我不能復,追之必出其不意。可使安思順反戈卻入,必盡擒之。」

王倕撥了二千精騎給安波主,又令「大斗軍」副使烏懷願、討擊副使哥舒翰領一千騎策應。

唐軍趁著夜色翻山越嶺,選在凌晨人最睏倦時突襲營寨。吐蕃果然沒預料到唐軍還會復來,驚恐之下大量墜下山崖,營中十不存一,又俘虜了持有金銀告身的吐蕃副將三人。

「別差大斗軍副使烏懷願、討擊副使哥舒翰等領精騎一千應之。分前麾,隨間道,蔽山乘夜,晨壓賊營。……(蕃軍)以撞?而擁坑谷,以頹填而就拉拘,十不存一。所以擒金銀告身副使三人,斬首千餘,俘囚二百餘人,獲牛馬羊駝共三千餘頭匹、器械新物一萬餘事,謂我再克而虜再敗矣。」

帝國嗜血——兩封唐軍賀表,藏著三次河隴大捷!


天寶元年的十二月的兩次對蕃勝利,雖然並未讓吐蕃傷筋動骨,但已經可以看出,憑藉開元盛世29年的蓄力,唐朝在軍政兩方面的能力迅速提高,已漸漸將高宗時期的頹勢逆轉。

隨著,王忠嗣、安思順、哥舒翰等一干良將走上舞台,唐軍迅疾展開了反擊,在苦拔海、河源(今青海省東部)、洪濟、大漠門、石堡城等地連續擊敗吐蕃。

至天寶十三年(754年)七月,唐朝已基本奪回了黃河九曲之地,將唐蕃邊境線推進到青海湖以西的地區。

此時,唐軍實際上已經重新奪回了唐蕃國戰的主動權,並在河隴、西域兩個戰略方向上,對吐蕃實施了空間擠壓。


但隨著天寶十四年(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亂爆發,唐朝被攔腰斬斷,那個輝煌豪勁時代,便無可奈何花落去了!

帝國嗜血系列:

帝國嗜血——城鹽州!城鹽州!

唐蕃二百年國戰的終章——鹽州之戰!

帝國嗜血系列之維州浮沉

帝國嗜血——唐蕃轉折之戰

帝國嗜血——牛李黨爭與維州之惑



帝國嗜血——兩封唐軍賀表,藏著三次河隴大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