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賞賜大臣每人一塊肉,為何大臣都不願意吃?只因清朝一項習俗

乾隆賞賜大臣每人一塊肉,為何大臣都不願意吃?只因清朝一項習俗

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在遇到逢年過年時都會宴請親朋好友,宴席不僅代表著美食的共享,更代表親朋之間濃濃的情誼。而在古代,人們在逢年過節、婚嫁喪娶時也會大擺筵席,除此之外,親朋、戀人、君臣之間還會互贈禮物,這既是一種感情的維繫,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

在清朝歷史上,乾隆雖然開創了「康乾盛世」,但他執政期間卻非常鋪張浪費,每逢過年過節的時候都會大肆操辦,宴請各路朝臣。其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乾隆在舉行祭祀大典的時候,都會賞賜大臣們每人一塊肉,而大臣在接到賞賜之後都會露出滿面愁容,極不願意食用,為何大臣都不願意吃呢?只因清朝一項習俗。

按理來說,皇帝賞賜之物必定都是上好的,大臣們也應該欣然接受,可一到了祭祀大典,滿清的朝臣們就會怨聲載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祖宗,清朝統治者更甚,清朝歷代帝王都對祭祀大典十分重視,在祭祀大典中,除了各種繁文縟節,最重要的一項習俗就是——吃胙肉。

在電視劇《延禧攻略》中,就曾有過這麼一段場景,乾隆皇帝在祭祀大典中請大臣們吃胙肉,有些大臣不願意吃,竟在背後悄悄「作弊」。有人可能會問,胙肉真的有那麼難吃嗎?事實上,胙肉的確不好吃,所謂的胙肉,就是白水煮肉並將肉煮至半熟,且不添加任何佐料,試想一下,有多少人能吃得下沒有味道的生肉呢?

吃胙肉這個習俗最早起源於周朝,周朝時期,每舉行一次祭祀,周王就會把祭祀用過的肉分給各位諸侯吃,史稱「分胙」。後來,這個習俗逐漸流傳到了民間,古代民間也有吃胙肉的習俗,在清明節這一天,人們會用豬肉等貢品祭拜先人,拜祭過後宗親會集中在某人家裡,用各家交納的錢買豬肉,再分發給各家,俗稱「太公分豬肉」,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分胙」。

清朝統治者對於祖先最為崇敬,他們便沿用了西周時期「分胙」的習俗,把祭祀用過的豬肉分給諸位臣子吃,這既是天子對臣子的厚愛,更體現了一種「憶苦思甜」的精神。個人認為,這項習俗具有兩面性,可以保留性地傳承,好處在於可以時刻提醒人們不能忘本,壞處在於生豬肉對於人體健康的危害性,若是能將「胙肉」煮熟便可以有效地防止這個現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辛田田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用四道硬菜宴請功臣,劉伯溫卻預言死期到了,結果字字應驗

TAG:辛田田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