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896年,李鴻章帶棺材出訪德國,俾斯麥1句話,讓他滿心悲愴

1896年,李鴻章帶棺材出訪德國,俾斯麥1句話,讓他滿心悲愴

1896年,72歲的李鴻章出訪俄英美法德荷蘭比利時,他隨身帶了一口棺材,做好了客死異鄉的準備。甲午戰爭失敗,李鴻章代表清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他的手上,台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給了日本人,並賠款兩萬萬兩白銀,由此他得到了「賣國賊」的帽子,這對於李鴻章是不小的打擊,對於文人來說,晚節比什麼都重要,李鴻章失去了晚節。

為了尋求救國圖存之道,也為了避一避朝野譴責他的聲音,李鴻章請得慈禧太后懿旨,決定出國訪問,德國就是他其中的一站。當時的德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三個國家之一,是一個充斥著民族沙文主義,高度膨脹的帝國。李鴻章到訪,德國政府上上下下高度重視,極盡逢迎。

他們以為李鴻章的出訪,會帶來大筆訂單,於是儘力讓李鴻章高興。這在德國人眼裡再正常不過了:你們大清有的是黃金白銀,我們都是帝制,也不存在意識形態問題,只要你出錢,我們的新式武器你要多少有多少,你們買回去正好洗雪甲午戰爭之恥。德國人還為李鴻章舉辦了閱兵式,李鴻章看著裝備著先進武器的德軍,眼紅心熱:「我如果能夠有這樣的十個營,甲午一戰就不會敗給日本!」

在德國期間,李鴻章參觀了德國兵工廠,面對先進的科技和強大的工業以及雄厚的國力,李鴻章驚嘆不已,連連嘆息自己的國度為何如此羸弱不堪,一個華夏大國竟然不如一個西方小國,這不得不令人嘆息。在造鐵廠,李鴻章更是為之震撼,德國鋼產量竟然在當時達到了400萬噸之多,而大清國的鋼產量還不如人家一個零頭。

更令李鴻章為之感慨的是,當他和俾斯麥談及治國強兵之道時,俾斯麥雲淡風輕地講到:「手裡握有軍權,比什麼都重要。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哪怕僅有最精銳的五萬人,只要能奉你號令,就足以攘外安內。」攘外安內,是李鴻章畢生的夢想,但他手中又何止五萬人馬?只可惜並無精兵!

在見識到了政治、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的落差後,李鴻章遙想到身後的大清,不禁仰天長嘆,滿心悲愴!只不過李鴻章的這聲嘆息是白嘆息,他和大清朝依然沒有走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怪圈,清政府想要再次富強,必須通過更深層次的,全面的變革,只有全社會都進步了,清廷才能夠與時俱進,才有機會續命。清政府從來都不缺乏機會,缺乏的是如何去把握機會。

如有錯誤,還請指正,謝謝!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互動,我在評論區等著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秘聞趣事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秘聞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