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技術也是藝術,簡談電影畫面的長寬比
常見的2.35:1與1.85:1,以及老電影常見的4:3長寬比,給觀眾帶來的感受具體有何不同?如何選擇合適的長寬比?我們就此問題做了一個梳理。
來源:影視工業網
選擇一部電影的長寬比一般來說是電影前期準備的時候攝影指導與導演討論的首要問題。長寬比非常重要,因為這會決定電影的整體風格與攝影美學。
目前常見的電影長寬比有兩種:2.35:1與1.85:1。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很多略微有些出入的長寬比,比如:2.76:1、2.55:1等。
很多老電影的長寬比,是1.37:1的畫幅,俗稱「學院派比例」,類似4:3的一個方塊。具體原因在 @趙浩 的「電影畫幅是如何演變的?」這一問題的回答下提到了。那麼現在還有沒有電影選擇這樣的老式畫幅呢?有的。
比如2013年的電影《修女艾達》採用的就是1.37的畫幅。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修女艾達》全篇的攝影風格非常的慢,非常的穩。使用了很多單機位長鏡頭來講故事。電影就像是戲劇一般,在觀眾面前毫無保留的展開。1.37的畫幅是非常的親密的。因為整體畫面沒有那麼寬,所以非常適合突出畫面的中心,使得整體構圖非常的緊湊。
同時,很多觀眾現在將1:35這個長寬比與老電影聯繫在一起,這給全篇帶來了「年代感」。
2017年的電影《鬼故事》(A Ghost Story)則採用了更加緊湊的長寬比:1.33:1。
這樣的長寬比,讓觀眾處於一種非常有壓迫感的環境之下。與電影的故事相匹配,體現出了女主喪夫之痛。同時注意畫面的四個角,全部都是圓角,這也帶來了老電影的年代感。
接下來再來聊聊更寬的畫面。
不是有個笑話,要想你拍的照片有電影感,上下加兩條黑邊,再加上一段中英雙語的字幕,一下子格調就高了很多。
的確,對於很多觀眾來說,更寬的畫面似乎已經代表電影的主流畫面風格了。
比如電影《荒野獵人》的長寬比是2.39:1。
這樣的長寬比加上攝影師Chivo特別喜歡的廣角鏡頭+alexa65電影機,將風景完美的記錄了下來。而一些角色的特寫(比如最後一張),也有非常強的衝擊感,似乎有種裸眼3d的感覺。
而最有趣的,則是巧妙運用長寬比的變換,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觀影體驗。
電影《Mommy》,男主用手將「畫面」打開。
電影《It Comes At Night》的最後十幾分鐘的鏡頭,電影畫面一點一點的變窄,第一次觀看的時候我根本沒有注意到畫面長寬比的改變,等到最後,才發現畫面變成了窄窄的一條線。
電影《布達佩斯大酒店》中,導演使用了不同的長寬比來代表故事發生在不同的年代。
圖片來源:https://timeinpixels.com/2015/09/cinematography-in-grand-budapest-hotel/
除此之外,國產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乾脆來了個圓形。
電影的長寬比在當今,已經成為了一種藝術表達與創作手段。下次觀影的時候也可以留意一下,一部電影採用了什麼樣的長寬比,為什麼要這麼用,有什麼效果。在自己拍片子的時候也可以多多考慮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
聶辰席:融合發展是一場重大而深刻的變革
中央補助地方文化專項資金預算增加18億,支持縣級融媒體中心等建設
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註明來源,並附上原文鏈接。更多資訊請登錄手機版「綜藝+」m.zongyij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