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陪孩子成長一小步
最近在孩子學習的討論上比較多,內容基本上鎖定在自己陪同孩子的耐心上。
看他磨磨唧唧,特別著急;
教他好幾遍,還是不會,特別生氣;
寫得不好,錯的太多,特別失望;
孩子情緒也不好,特別心疼;
····
我們無法保護孩子免於經歷生活的跌宕起伏。因而,幫助他們為生活做好準備是絕對必要的。
-----魯道夫·德雷克斯
作為父母,我們當然能比自己的孩子更快,更好的完成每一件事情。確切的說,這僅限於孩子的能力還沒有被訓練出來的時候。這也就是我們父母常常覺得比孩子有優勢感的時候,也就是因此才對孩子加以評判指責,僅僅因為我們比孩子提前掌握了一些技能而已。
我們父母常常覺得自己能做的事情本身就是易如反掌,理所應當可以做好,其實不然。我們只是忘了我們曾經開始沒有技能的笨拙而已。
所以,父母在訓練孩子的時候容易失去耐心。這是父母們需要提醒自己的一點。
同時,我們作為孩子的基本技能教練,我們有責任鼓勵他們對自己能力的形成有信心,有責任幫助他們學習並掌握這些技能。而不是代替他們去做,去圖省事兒,去更容易讓事情完成的完美無瑕。
因為,一旦大人放棄讓孩子自己去做的機會,就給孩子留下的信念是----我沒有能力做,或者我不需要做,愛我的人會為我做。
不僅僅曲解了自身的能力,而且誤解了愛的定義。能否為自己做事兒成了是否愛的標準。
健康的自尊來自於擁有技能,而驕縱孩子其實會阻礙其技能的發展。要停止為孩子做他或她自己能做的事情,並為孩子留出練習的空間----即便他做的並不完美。如果他說:「我不行。」你要有耐心,並說:「我相信你能處理這件事。我會給你示範第一步,然後讓我看看你做下一步。」
鼓勵一個相信自己沒有能力的孩子,需要大量的耐心,對孩子能力的信任,以及溫和而堅持不懈讓孩子看到細分的小步驟,而不是替他做。
相信自己沒有能力的孩子,需要大人的引導,告知他並幫助他感知自己能力所能觸及的可能性,這點認知的突破本來就不容易。對我們大人也是一樣的,我們需要知道我們幫助別人的能力,耐心的程度,和引導的技巧。對孩子來說,細分小步驟就是我們能力的一種可能性,在幫助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在細化我們自己的能力提升。
幫助孩子把任務分解,讓孩子體驗到成功。這點想必是我今天要說的主題。孩子從不會到會,必然要經歷一個害怕挫敗的過程。而將任務細小化,讓他所以為的不可能,一步步變成可能,從一步最容易做到的去慢慢嘗試。小步驟容易成功,失敗也不會覺得多沮喪,再來一次的努力也不會太難。這樣比較容易有收穫,一點點的收穫也可以給人以成就感,讓孩子會體驗到自己的價值感,自然就會有信心有動力繼續做下去。小步前進,容易收穫。
舉個例子:一個學齡前孩子在費力寫自己的名字。
- 給孩子示範正確的握筆方式。
- 一次練習寫一個字母。你寫一個,然後讓孩子寫一個。
- 教給孩子一個技巧,但不要替孩子做。
- 當孩子們成功地邁出一小步時,他們就會放棄「我不行」的信念。
這裡面要注意的時放下對孩子完美的期待,任何事情的完成都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究竟有多久,不能確定回答。因為孩子會因你對完美的追求感到有壓力甚至沮喪。
我們應該鼓勵的改善,而不是完美。
耐心是今天主題力要克服的最大問題,而這裡我們放下的是自己本來就可以做好的能力,我們要重視的是培養孩子的能力感。
這裡我們可以想像成跟孩子是一個團隊合作,我們負責的是引導訓練,孩子負責的是學習掌握,這樣的話,各負其責,沒有權力之爭,互相幫助,並肩坐事。
高階家長在乎的是培養孩子的能力
低階家長在乎的是孩子有沒有聽自己的話
真正優秀的父母,
都是不動聲色的擺渡人,
他們循循善誘,而非強加控制。
他們將價值觀體現在行為上,
而不是敷衍在空乏的道理中。
當一個孩子能量低的時候,
他只能做自己輕易就能做到的事情,比如打遊戲。
當一個孩子能量高的時候,
他就可以做他需要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比如讀書,比如鍛煉。
希望孩子勤奮好學,勇攀高峰,那麼,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用愛和肯定、欣賞、讚美 來提高孩子的能量狀態。
家長的批評指責,只會降低孩子的能量,讓他更沒有心力去學習,去奮進。
家長的低能量從哪裡來,一部分來自原生家庭,這是酵母。另一部分來自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壓力,這是負面情緒發酵的溫床。
有些家長只想要一個具體的辦法,但是,他們得到辦法之後,由於自身能量不足,並不能將這個方法徹底落實。於是他們會說,這個方法不管用。
——所以,擁有智慧方法的前提一定是先提升我們自己的能量狀態!
教育,從來不是孩子的功課,而是父母的修行,愛是一種本能,但高質量的愛,需要永不停息地自我成長
若有一天,
您懂得了四兩拔千斤,懂得了潤物細無聲,懂得了因勢引導,懂得了共情與尊重
您會發現———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自我成長
個人品牌踐行者
一個喜歡折騰自己的姑娘:
每天學1句英語堅持了1000天,
每周讀2本書堅持了100周,
每月跑步100公里堅持了50個月,
每年給1000個學員分享家庭教育堅持了三年。
熱愛學習,讀書,跑步,寫作;
喜歡講課,分享,育兒,持家;
持續精進的路上,
尋找願意成長的同伴,
希望能有機會彼此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