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光法師:禪宗里的無念是怎樣一種境界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是六祖慧能大師《壇經》的主要宗旨。《六祖壇經》是目前唯一非佛說而稱為經的漢文經典,也是世界佛經史上第一部非佛說的異國經典。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禪宗中的這個無念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境界,真的是一念不起嗎?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講一個小故事:有個禪者獨自在花園中靜坐,突然聞到一陣芳香隨著晚風徐徐飄來,他興奮不已,同時也陷入了沉思。平時有風吹送花香時,心緒不靜,不一定能聞到。心靜的時候花不一定開放,花開放也不一定有風吹,此時此刻在黃昏下聞到這麼美妙的花香是多少因緣際會的巧合啊。
正當他沉浸在自己的愉悅興奮之中的時候,師父突然走過來跟他說了一段話:「守戒律的人,不一定要開花結果才有芬芳。有禪定的心,沒必要在因緣里尋找芬芳,他的內心永遠保持喜悅的花香。智慧開花的人,他的芬芳會瀰漫整個世界,不會受時節限制。一個內心擁有戒、定、慧品質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飄送無念的芬芳呀!」
禪宗的諸多境界都是語言無法描述的,但是又不得不通過文字指導後學,正所謂在心為禪,出口為教,禪教結合才能使人有所受用。
禪宗的這個無念是於念而不念,見一切法,不執著一切法;遍一切處而不執著一切處。怎麼理解呢?就是眼睛看到的一切色,耳朵聽聞的一切聲,鼻子聞到的一切香,舌頭嘗到的一切味,身體感受的一切觸,意識思維的一切法,都不染於心。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個賊,之所以稱其為賊,是因為它們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為媒介,劫掠一切諸善法財。
無念就是常凈自性,看著六賊從六門走出,在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這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哪怕自性起了念,雖然眼能見色,耳能聞聲,身有覺知,但是於心不染,於境不粘,這也是萬般自在的,所以這就是無念。《維摩經》云:外能善分別諸法相,內與第一義而不動。
慧能大師的這個無念,不是讓人們離群索居,閉目塞聽,什麼都不想,什麼也不念,而是照樣生活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中,照常從事各種活動,只是要求對任何事物、任何對象都不產生貪取或棄捨的念頭,不執著好惡、美醜的觀念。很多對修行一知半解的人打坐的時候就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想,努力使得自己空掉一切,其實這是坐枯禪,根本不是真正的打坐。
《壇經》云:「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這個「坐」不是原本意義上的坐,而是指的念不起或者說無念。無念的「無」是取消對事物所持有的有無、善惡等兩邊對立性的觀念;「念」是使得心與真如相應。這才是禪宗主張的打坐、坐禪。
「無念」不僅是用來指導修行打坐的原則和方法,而且還是通萬法、見諸佛境界和至佛地的途徑。《壇經》云:「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位地。」
春天,萬物復甦,小溪娟娟始流;夏天,草木繽紛,鶯鳴燕舞終日;秋天,金黃一片,豐收伴隨著凋零;冬天,冰封萬里,山河落寞無聲。這些外界的變異影響著常人的情緒思維,可是何曾影響過一個無念禪者的心呢?
TAG:少林寺禪露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