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尋訪香港抗戰老兵:曾營救茅盾等南下文人,年輕人卻知之甚少

尋訪香港抗戰老兵:曾營救茅盾等南下文人,年輕人卻知之甚少

來源:4月8日《新華每日電訊》成風化人

作者:新華社記者閔捷、洪雪華

在紀念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烈士碑園,20米高的「抗日英烈紀念碑」巍然聳立(3月21日拍攝)。 圖片均由新華社記者李鋼攝

香港西貢斬竹灣,紀念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烈士碑園坐落在面朝大海的山崗上,20米高的紀念碑上鐫刻著「抗日英烈紀念碑」七個大字。清明節前夕,記者隨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會長林珍等老戰士及後人來到這裡,祭奠抗戰期間犧牲的英烈們。

從西貢賽馬會大會堂後院到沙頭角羅家大屋,在尋訪香港抗戰老兵們的過程中,記者彷彿重新置身於當年的歷史情境中:在日軍侵佔的三年零八個月里,港九獨立大隊的戰士們參與營救南下文人和美國飛行員克爾等,為抗戰出生入死。

93歲的老戰士黃清在家中接受記者採訪(3月21日拍攝)。

從「黑色聖誕」開始的三年零八個月

西貢賽馬會大會堂後院,十餘平方米的房間里,掛滿了紅色錦旗,這是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戰士們的「榮譽簿」。1998年成立的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便位於此處。

84歲的林珍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她回憶起當年的「黑色聖誕節」。1941年12月初,香港充滿了節日氣氛,百貨公司的櫥窗里放上了「聖誕老人」。8日清晨,港島東北角突然傳來了飛機呼嘯聲,伴隨著空襲警報聲。「我和母親正在去教堂的路上,飛機從頭上飛過,我們知道戰爭已經開始了。」

日軍進攻香港次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前身)立即派遣精幹武裝進入香港抗日。5天內,日軍佔領了整個新界和九龍半島。25日下午6時,香港總督府掛起白旗,短短18天,香港宣告淪陷,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

1942年2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正式成立港九獨立大隊,包括沙頭角、西貢、大嶼山、港島等中隊及海上中隊和國際情報組,成為香港的抗日力量。

「我參加抗戰隊伍是受姐姐影響。」林珍說。1937年抗戰爆發以後,粵港地區相繼淪陷於日本侵略者之手。為抗擊日寇,兩地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組織起來,通過游擊戰等方式進行鬥爭,林珍的姐姐林展就是其中一名游擊隊員。

1943年12月,8歲的林珍成為港九獨立大隊的「小鬼」通訊員,利用年紀小不易被察覺的優勢,在游擊隊之間傳送情報。「情報寫在很細小的紙條中,捲起來跟火柴棒差不多大。送信途中會爬山,經過小溪和沙灘。幸運的是,沒有遇到日軍。」

彼時隊伍中不乏這般年紀的小戰士。老兵羅競輝13歲參加抗日,加入港九獨立大隊海上中隊,他們自稱「土海軍」。「我們當時是用小船,專門在海上偷襲日軍的物資補給船。」後來羅競輝成了連長通訊員,直至1945年8月抗戰勝利。

老戰士在沙頭角羅家大屋接受採訪,回憶抗戰往事(3月29日拍攝)。

營救「南下文人」和美國飛行員克爾

又是一年木棉花開的時節,記者來到西貢斬竹灣烈士碑園。抗日英烈紀念碑碑座上有這樣一段碑文:「三年零八月之艱辛歲月中,游擊戰士活躍在崇山峻岭,海港河灣,出沒于田疇村舍,郊野叢林,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如魚得水,肅匪鋤奸,克敵制勝,營救文化精英,支援盟軍作戰……」

1940年,大批文化界人士從重慶、桂林、上海等地轉移到香港後,積極開展抗日活動。香港淪陷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緊急配合香港地下黨組織營救文化界人士。

「日軍佔領西貢後沒有留下駐兵,游擊隊總隊命令我父親黃冠芳帶領武工隊挺進西貢,同時做好營救文化人的準備。」黃冠芳的女兒黃瑾瑜說,游擊隊總隊於大亞灣吉澳島成立武工隊,黃冠芳擔任隊長。

此後,黃冠芳帶領武工隊在西貢開展剿匪行動,迅速深入九龍城東北一帶,初步建立起九龍-西貢-企嶺下的交通線。「建立交通線後,父親潛入九龍城開了一間搬運行,以做生意的名義,進行營救文化界人士的準備工作。」黃瑾瑜說,至1942年春節前後,已有大批文化界人士、愛國人士撤離香港。

著名作家茅盾也在營救名單中。據茅盾晚年撰寫的回憶錄記載,他們一行人翻過大帽山離開香港。「我們終於登上了梅林坳,俯視山下,在茂盛的樹木中,隱約可見幾點燈火。」那就是白石龍——游擊隊總部所在地,終於安全了!有千把文化人,在香港地下工作者的安排下和東江游擊隊的保護下,逃離香港抵達內地,這是一次偉大的營救行動。

在營救盟軍方面,港九獨立大隊也扮演重要角色。1944年2月11日,美軍第十四航空隊飛行員克爾中尉在轟炸啟德機場時,被日軍擊中,跳傘降落觀音山。

「父親在送信返回途中遇見了克爾,將他帶到一處山洞,就跑回去報信了。」李石的兒子李瑞零對記者說。《克爾日記》中多次提到李石:「他頭戴一頂剛從衣櫃拿出來的帽子,臉上是堅毅、警覺的神情。」李石帶著克爾一路小跑,轉移到地勢相對隱蔽的山洞藏身。

日軍派出一千多人封山搜捕,為了轉移日軍注意力,黃冠芳、劉黑仔等人襲擊了日軍在啟德機場的倉庫。最終在游擊隊的掩護下,克爾中尉安全離港。

在沙頭角羅家大屋,94歲的老兵徐墀回憶抗戰勝利的情景(3月29日攝)。

籌建抗戰紀念館銘記歷史

尋訪抗戰老兵的最後一站,記者來到了沙頭角羅家大屋。數十載歲月滄桑,老屋外牆已斑斑駁駁,院子里一簇簇的三角梅開得正盛。

「羅家大屋是游擊隊進入香港後的落腳點,也曾是港九獨立大隊的活動基地和交通站,見證了香港的抗戰歷程。」林珍介紹。

2018年2月,為了紀念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和香港居民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香港多個民間團體決定在沙頭角羅家大屋設立抗戰紀念館。

94歲的老兵徐墀在這裡回憶起1945年8月抗戰勝利的情景。「我們從收音機里聽到消息後,奔走相告,歡呼高歌。」

完成抗戰使命的東江縱隊隨之北撤,老兵黃清也在其中。「我原本計划去山東,但因病留在香港,後來在西貢當警察,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

目前,港九獨立大隊健在的抗戰老兵超過100人,分別居住在香港、廣州、深圳、惠州、佛山和北京等地。最多時達千人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如今在香港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的老兵僅剩下58位。

從1985年起,老戰士和他們的後人開始整理香港抗戰歷史。1998年,香港特區政府將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115名烈士名單放進香港大會堂,供市民瞻仰。而昔日的抗戰英魂也長眠於西灣和赤柱等地。

香港歷史學者邱逸用了兩年時間寫下《戰鬥在香港》,書中講述了8名港九獨立大隊普通戰士的人生軌跡。導演劉深通過尋訪50多位抗戰老兵,拍攝了紀錄片《香港大淪陷》,紀念老戰士們的英雄事迹。

「在年輕人記憶中,這段歷史幾乎是空白的,我們應該鼓勵他們走出課堂,了解和感受這段歷史。」邱逸說。

往期文章

監製:易艷剛 | 責編:劉新華 | 校對:趙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