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五將失道,陵獨遇戰,而裹萬里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強胡之域,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答蘇武書》,李陵

公元前99年的漢匈浚稽山之戰,是《史記》和《漢書》中記載了很多細節的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經典戰役。這也是一場改變了名將李廣家族和司馬遷家族命運的歷史事件。


1.萬里離鄉的征途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西漢人想像的天馬造型

"天馬徠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蒼涼的蒙古高原上,傳來了渺遠而雄壯的楚歌聲。那是漢天子劉徹所作的《西極天馬歌》,歌頌的是貳師將軍李廣利奪取大宛寶馬的功績。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披掛黑色玄甲的漢軍戰士

歌聲的來源,是浚稽山山腳的一支漢朝孤軍。戰士們身披精密的黑色魚鱗鎧,在陽光下散發出黑色的光澤。顏色深沉的玄甲,和大軍嚴明的軍紀,整齊的步伐相得益彰。一排排的長戟和長鈹,如同鋼鐵的森林,在光禿禿的草原上緩緩移動。架滿棨戟的輜車上,插著一桿桿長戟和翻飛的旗幟。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匈奴單于庭

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騎都尉李陵向漢武帝劉徹請命,請求深入大漠作戰,尋找單于的主力軍,而不是為路博德將軍轉運糧草打後援。李陵帶領著這支軍隊已經出塞三十天了,總行程一千餘里。現在,李陵正在踐行他的諾言,因為東浚稽山再往北,就是匈奴單于王庭所在。

但是很快,戰士們就察覺到了異動。腳下的土地開始微微震顫起來,一塊塊砂礫在土地上跳了起來,一顆,兩顆......遠方的地平線上傳來了陣陣煙塵。有經驗的老兵取出箭囊放在地上,把耳朵貼在地上仔細辨別聲響的來源。很明顯,這不是沙漠里的黑風暴,而是人為製造的躁動。能造成這般動靜的,只有大隊騎兵了。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普通的匈奴騎兵

斥候們飛馳回幕府,帶來的消息應證了老兵的判斷,沒錯,是匈奴人,看規模和旗號,還是匈奴單于王庭的隊伍。3萬密密麻麻的騎兵奪取了漢軍的去路。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匈奴人出現在戰場上

隨著李陵的一聲令下,傳令官和軍法官們下令,按照預定的策略和之前的嚴格操練布陣:前排是長矛手和長戟兵,後排是一隊隊弩手。民夫們配合著戰士,將帶來的移動掩體武鋼車和輜車推到隊形的外圍,將全軍圍成一圈。英氣勃發的少年將軍李陵,對於這一戰頗有信心,以手下的5000精兵,對抗匈奴單于的主力部隊,這正是他日思夜想,十分期待的巔峰對決。李家作為名將之後的榮耀,將在自己的手裡得到發揚。


2.優劣的對比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漢軍步兵

李陵的自信,來自於這支精銳漢軍的嚴格訓練和之前的作戰經驗。

在這次戰爭之前,早在文景之治的時代,晁錯在他的《言兵事疏》一文中,對漢軍將士和匈奴戰士的優劣進行了十分細緻的比較。晁錯首先肯定了戰馬給匈奴帝國帶來的軍事優勢。他認為漢軍不如匈奴之處有三:攀山跨澗,漢朝的戰馬不如匈奴的戰馬;在崎嶇的山路上,馳騁騎射,漢朝騎兵不如匈奴;風餐露宿,忍受饑渴,堅韌頑強,漢軍不如匈奴。

接著,晁錯分析了漢帝國軍事體制和先進武備所帶來的軍事優勢。他認為漢軍的長處有五:在平原上,漢軍戰車和突騎衝鋒,很容易就能把匈奴打垮;漢軍強弩的射程與威力,遠超過匈奴的弓箭;使用強弩的漢軍萬箭齊發,匈奴的皮甲與木盾根本抵擋不住;漢軍戰士身穿鐵鎧,手持鋒利的兵器,在弓弩的掩護下,排成陣列奮勇前進,匈奴的戰士根本抵擋不住;漢軍戰士步行用長戟和刀劍近身格鬥,匈奴根本不是對手。這還是在沒有大力發展騎兵的文景時代,晁錯做出的評價和論斷。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晁錯

而到了漢武帝時代,在之前的衛青霍去病和匈奴的戰鬥中,他們的做法是藉助戰馬的機動性迅速逼近對手;另一方面,漢軍還利用了自然地理條件限制匈奴人的機動性和遷徙能力。比如漢軍會在每年冬天和春天出擊匈奴,這是因為匈奴騎兵雖然馳騁如風,但匈奴帝國賴以生存的牛羊卻移動緩慢, 對牧人來說,初春時節是最艱苦、最不易遷徙的時候。因此 ,漢軍集中在春季發動攻擊,迫使匈奴人要麼在這個不適應聚集和遷徙的季節里趕著牲畜逃避漢帝國的打擊,要麼集中起來對抗漢帝國。於是獵人變成了獵物。


3.嚴格的軍訓

而歷經了漠南之戰,漠北之戰,河西之戰等大戰役的歷練之後,漢軍已經積累了充分的在西域和漠北的戰鬥經驗,特別是漢軍騎兵對匈奴騎兵的作戰,以及漢軍步兵對抗匈奴騎兵的戰鬥,已經積累出了不少的經驗。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漢軍已經不懼怕匈奴騎兵的心理壓力了

更何況,李陵麾下的5000荊楚勇士,"皆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這些人從荊楚大地被徵發之後,先是在家鄉每年要服一個月的"更卒之役",負責為家鄉承擔勞役,比如修路、治河、開渠、漕運、運輸物資,到了二十三歲,每個"更卒"就要轉成"正卒"。正卒首先在漢帝國的地方部隊里服役一年,負責當地的防衛和治安,期間將接受一整年的軍事訓練。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古代常用陣型

軍事訓練是從方、圓、錐形、鉤形、雁行、箕形等陣勢開始的,他們需要熟悉金鼓聲,旗幟的意思,和負幡所代表的含義;隨後戰士們要聯繫蹴鞠,角抵,射術,箭術,弩射,騎馬等科目,再根據戰士們的特長,分配成材官,騎士,步兵,車兵等兵種。一年之後,朝廷根據秋季軍訓---秋試的結果,將他們調往長安成為衛士,或者去邊境成為戍卒。根據戰功,他們可以獲得一級級的升級,有20等爵位等待他們去爭取。李陵麾下的荊楚勇士就是這樣來到邊塞的。

按照以往的慣例,騎士往往出身於隴西,天水,上郡,朔方等從戰國時代就開始胡化的區域,漢帝國會徵調這些地方家境殷實的良家子,也就是務本業,不經商的編戶民眾成為騎士和車兵,因為他們的家境和財力,足以支持他們學習騎術,具備基本的騎射技能;但是這些騎士在之前的歷次作戰中損失過於慘重,所以越來越多的內地郡縣的士兵,乃至商人,贅婿之子,還有減刑的囚徒來到了邊塞服役。

李陵軍隊的成分要好很多。除了戍卒之外,李陵手中還有一些以軍功贖罪的遊俠。這個群體發源於先秦的墨家,遊離於各個主要 的諸侯國之外,沉醉於自己的理想和主張。在漢代屬於編製外的強大民間組織力量。這些人中有急人所難,行俠仗義的正義之士,更多的是一方豪強土霸,盜竊古代貴族墓,用錐殺人,私鑄銅錢,調戲民女,劫掠官府財產的事情都是有份的。這些人李陵也是花了很大的力氣才調教好的。總體來看,李陵軍的兵種大多是材官或者弩手,很少有出身良家子的騎士。這成為了大軍的劣勢。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兵種成分一定程度決定了戰爭的結局


4.初次交鋒

李陵的軍隊依託車營,在浚稽山的兩座山峰之間擺下陣勢,前排戟盾長矛,後排強弓硬弩,嚴陣以待,按照李陵的命令,全軍擊鼓出擊,鳴金收兵。由於李陵軍缺乏騎兵,所以李陵的步兵不會追擊太遠,一旦遠離弩手陣型,就要聽從命令回到本陣。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匈奴弓騎兵對陣漢朝中裝騎兵

狂妄的匈奴騎兵,先被強弩一頓爆射,然後被長鈹刺殺,損失慘重。前排的騎兵被擊退,有的人跌落在塵土中鬼哭狼嚎,有的人捂著斷肢斷臂鮮血直流,哭天搶地,恨不得希望對面的漢軍早點結果自己的性命,以免受疼痛的煎熬。後排的騎兵仍在猛衝,擁擠在一起。越來越多的傷亡,壓垮了匈奴本不堅韌的神經,因為他們的非接觸性戰鬥原則,就是"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匈奴人開始潰逃,一些人慌不擇路,下馬想逃到兩側的山上,結果被漢軍追上斬殺。雙方第一個回合,匈奴慘敗,被殺數千人。

感到被嚴重羞辱的匈奴單于急忙召集部隊,想徹底吃掉李陵那一小支孤零零的漢軍。很快,來自匈奴左右賢王的援軍趕到了。八萬多匈奴人死死咬住開始南撤的漢軍。可一開始的慘敗讓他們不敢再進行衝鋒,只是遠遠放箭以圖削弱漢軍。就像跟蹤在又餓又累的旅行者身後的曠野狼群一樣,匈奴兵執拗地追逐在漢軍之後,一點點增加對手的創傷。

相比之下,還是漢軍步弩手的遠射威力更強。漢弩與秦弩相比,已經出現了青銅製作的機匣,使得弩機的裝配更加嚴密。而且,貫連弩機各部件的軸銷,不僅穿在弩臂之槽的邊框上,同時也穿在銅郭的孔中,因而使弩臂能夠承受更大的張力。弩的殺傷力因此更加巨大。其二是在望山上增加了刻度。這使弩射的三點一線瞄準變得更為準確。射手依據目標物的距離遠近,選定望山刻度中的某一條標線,將之與弩矢的端頭(鏃)和目標三點連成一線發射弩矢,即可準確命中目標。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漢軍瞄準的動作

當時漢代弩分為強弩和普通弩,一石約30斤。一石與兩石的弩是僅靠手臂就能拉開的臂張弩,三石以上的需要用腳或腰部幫助上弦的蹶張弩和腰引弩。十石到十二石弩被稱為"大黃",不過這種單兵最強弩,需要最強壯的戰士才能拉開,比如李陵的爺爺曾經用大黃弩射殺過匈奴的副將,穩定了被包圍的漢軍的軍心。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漢軍的強弩

漢代的一步是指左右各邁出一步加起來的總長,約為六尺,換算成現代單位大約為1.4米。由此可見,一石和兩石的普通弩有效射程在150米左右,三石到六石的強弩有效射程在170米到270米之間,弩炮甚至能達到四百步,也就是560米。根據漢簡記載,邊疆的士兵在訓練中,需要訓練射擊技術,弩射距離是一百二十步(170米),每個戰士發十二支弩矢,射中靶子六矢,才算合格。如果超出將有獎勵,可以抵消士兵的服役天數,如果不到將被處罰。

因此在實戰中,匈奴騎兵在200米的距離上,已經開始變得不安全。前進到150米左右,就開始遭受強弩的打擊。匈奴人要想衝擊到幾十米內能使用弓箭作戰的距離,就需要很強的勇氣。在整個戰鬥過程中,匈奴的騎射手相對漢軍的步兵弩射,在射程、殺傷力、防護性和精度等諸多方面都處於劣勢。

不過在漫天的箭雨下,漢軍的傷亡開始增多。李陵規定,只有一處受傷的人仍然要執武器戰鬥,兩處負傷的人幫忙推輜重車,三處以上負傷的傷者才 讓人人扶行。這一方面說明了李陵的困境,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漢軍護甲的精良 ,傷兵通常沒有傷到要害部位,三處負傷者還能行走。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匈奴騎兵的裝備比較簡陋

雖然在漢軍的遠程火力打擊下傷亡慘重,但是還有有匈奴騎兵不畏巨大的傷亡,衝到了漢軍陣前,下馬搏鬥,他們所裝備的,是一米不到的鐵劍和斯基泰風格的游牧短劍,以及2米的短矛,身披皮甲和木頭盾牌,根本無法再近戰中擊敗裝備有鐵鱗甲和鐵札甲和漆面盾牌的漢軍。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楚人英雄大都善於用劍

在近戰搏鬥中,漢軍揮舞著1米多長,刀背厚,刀刃薄,刀頭尖的環首刀。這種武器保留了先秦時代劍的刺殺功能,因為尾部有一個大環,因此得名。對於缺乏防禦的敵方目標,這種武器幾乎是攻無不克的利器。戰國時代的楚人,就以推崇個人武藝,喜歡用劍聞名諸侯,楚越吳的民風比較接近,當時"吳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在戰國時代,秦人評價楚人"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到了秦末和楚漢戰爭時代,陳勝吳廣在起事時就是以個人武藝奪去了秦尉的寶劍,拉開了叛亂的第一幕;在會稽郡起兵時,"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羽也是在關鍵場合揮劍斬殺了會稽郡守和他的屬官;樊噲,紀信等人都曾經在關鍵場合持劍盾保護劉邦。所以善於近戰的楚人勇士在這裡的戰場上大顯身手,殺敵無數。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手持環首刀的漢軍

除了環首刀,面對匈奴騎兵,漢軍還有成排的長鈹和長矛等著他們。這些武器的柄長約3米,不僅可以在匈奴人近身之前刺殺對方,還可以拒對方於馬背之上。匈奴人一旦下馬步行作戰,就要面對前方的2-3支槍頭或者鈹頭,但是手裡的木盾牌顯然不能為他們提供十分有效的保護。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漢軍長鈹

而在護具上,出土文物顯示,當時漢軍的一般部隊裝備札甲,精銳部隊和李陵這樣的高級軍官裝備魚鱗鎧.2種鎧甲以及頭盔都是由鍛造的鋼甲片編聯而成,甲片的厚度一般是1—3毫米。越高級的鎧甲,甲片越小,編聯得越緊密,重疊率越高,防護性能越好。一般一套札甲的甲片在700片左右,一套魚鱗甲有甲片1000—2000片,而一套精細魚鱗甲的甲片多達3000片。李陵麾下的荊楚奇才劍客們就是屬於這樣的精銳部隊,使用的不少鎧甲就是精細的魚鱗鎧。要想射穿他們的精細魚鱗甲,匈奴騎射手必須衝到約40-50米以內的距離,瞄準漢兵缺乏保護的鎧甲結合處或者沒有鎧甲覆蓋的部位才能讓攻擊生效,否則箭矢會被彈開或者卡在甲片的縫隙之間。但是這樣的動作實在是難上加難。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漢代兵馬俑


5.伏擊與後退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武鋼車

在用箭雨削弱了漢軍好幾天之後,匈奴以絕對優勢兵力再次發動了衝鋒。漢軍嚴密地列陣於武鋼車陣後,木質屏障和插在武鋼車與輜車上的盾牌上,落滿了密密麻麻的箭矢,還有無數的骨鏑和鳴鏑呼嘯著劃破空氣,"呼呼呼"地發出詭異的呼嘯,挑戰著戰士們的神經,彷彿要吸走士兵的性命。但是在李陵的嚴格約束下,漢軍的陣型十分嚴密。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漢代鳴鏑

不過看到日益增多的匈奴騎兵,李陵逐漸感受到了壓力。這裡畢竟是匈奴王庭所在的區域,如果匈奴人深入長安京畿,自己和漢軍將士們也是會如此奮力抵抗的。所以漢軍開始緩緩地且戰且退,依託車營緩慢南行。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居延澤

漢軍撤退的方向,是碧藍的居延澤旁邊的遮虜障,也就是居延塞。在那裡,有戰士們熟悉的屯田民眾,有鮮美的居延澤鹹水魚,有藍色的居延澤水和金紅色的胡楊林,有亭障中溫暖的營房和夜火,還有戰士們熟悉的刁斗聲,那是戰士們能酣睡入夢的保證----每天晚上有專門的守城卒和烽燧卒負責瞭望明月下的塞外,防止匈奴的夜襲。烽燧里還有專門的軍犬----燧犬監視風吹草動,哪怕匈奴人無聲無息,他們的戰馬也會被機敏的戰犬察覺。一想到這些,戰士么就有了強大的生存欲和戰鬥力,因為前方還有值得期待的東西。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居延塞復原圖

匈奴軍一直持續放箭,但是毫無效果。在匈奴軍換防,派出下一波人射擊漢軍車陣的時候,李陵看到換防引起了敵陣的混亂,這正是出擊的大好時機,於是他集結軍中僅有的良馬和軍馬,帶領最精銳的士卒騎馬出戰。這些隨軍的馬匹雖然數目及其稀少,但是卻是烏孫天馬和大宛汗血馬來華之後,和本土馬雜交的混血後代,有著比普通軍馬更高大的體格和更強的爆發力,在少數漢軍騎兵的帶領下,李陵命令士卒從車陣背對敵軍的方向打開小缺口,帶人殺向匈奴軍。在漢軍的衝鋒下,前隊被換下的匈奴人想著躲避漢軍的殺戮,而後隊的騎兵卻想著上前殺敵,兩路人馬擠在一起,場面異常混亂。結果原本有人數優勢的匈奴軍被人數更少的漢軍發動反衝擊打垮,匈奴軍隊被斬殺三千多人。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漢軍的經典陣型

雖然在幾天的血戰中,李陵軍戰果豐厚,但是總體來看,李陵軍仍是一支以步兵為主力的軍隊,在反衝擊追出一段距離之後,他們就需要停下來回到車營或者陣地當中,以防與主力部隊脫節。李陵依稀記得,名臣晁錯說過,漢軍戰車和突騎衝鋒,就很容易能把匈奴打垮。其實要想擊敗騎兵,最好的兵種就是突擊騎兵。但是由於之前漢軍在漠北之戰和遠征大宛戰役中損耗了大量的軍馬,"漢兩將軍大出圍單于,所殺虜八九萬,而漢士卒物故亦數萬,漢馬死者十餘萬;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漢軍在擊敗大宛之後,帶回了好馬數十匹,中馬以下3000多匹,但是軍隊"生入玉門者萬餘,馬千餘匹"。因為前幾次遠征損耗軍馬太多,所以李陵的軍隊在出征前,漢武帝就警告過李陵,這次沒有多餘的戰馬可以分給你,但是李陵還是很自信地表示自己的隊伍堪當大任。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萬里長徵人未還

不過,在一番激戰之後,李陵發現漢軍士氣大不如前,心生疑惑。李陵說:"我軍士氣不如前,又鼓不起來,是何原因?莫非是軍中有女人么?"原來,軍隊出發時,有些被流放到邊塞的關東盜賊的妻女隨軍作了士兵們的妻子,大多藏匿在車中。看著這些蜷縮在一起,因為廝殺嚇得瑟瑟發抖,面無血色的女子,漢軍戰士們忍不住向李陵求情,但是無奈軍法如山。而且李陵認為在大敵當前之時,這些沒有戰鬥力的人員不僅會消耗額外的軍糧,而且會因為自己的慌亂而動搖軍心,一旦女子在軍前落淚,全軍的士氣必然大受影響。

於是李陵趁著士兵們上陣殺敵之際,下令掌管軍法的校尉將這些可憐的女子殺死。這些人本來就是刑徒和犯人的妻女,因為父親和丈夫的過失而被發配到邊塞,向斷梗浮萍一般流落到邊關大地,和那些常年無依無靠,遠離家鄉的士兵結為配偶。在戰爭的洪流中,所有的人都是這麼的身不由己。而現在,她們又要因為自己誇下的海口,而為男人們的雄心壯志殉葬,何其可憐。但是現在沒有時間兒女情長,更不能因為她們而動搖軍心,讓所有人都活不成。

在戰士們奮戰了一天之後,當他們回到營地中時,發現自己最親近,最私密的人已經沒有了氣息,從自己懷裡的軟香溫玉變成了沒有生氣的驅殼。一時間,憤怒,屈辱,無奈,悲愴的情緒湧上心頭。是李將軍害了自己最親的人嗎?算是吧,但是就算一時氣血上頭,殺死軍法官和李將軍,自己就成了漢匈雙方都無法收留的孤魂野鬼;臨陣兵變,即使安全退回漢塞也會以叛變論處;更何況,李將軍是唯一能號令全軍的實力人物。

所以是李將軍害了她們嗎?但又不完全是;雖然是他要帶我們深入大漠,尋找匈奴王庭,但是我們當時也是豪情萬丈,根本就沒想到自己會和匈奴主力顫抖;更何況,如果將她們好好留在後方,不冒險將她們藏在車裡,她們也不會因為我們的輕敵大意而葬送性命。所以這到底是誰之過失?剪不斷,理還亂。可能唯一要怪的,就是戰爭本身了。漢匈之間積累了數代的血債,根本就不是他們這些常人所能理清的。唯一的泄憤出口,就是匈奴敵人了,既然如此,那就把所有的憤怒傾瀉到匈奴人身上吧。


6.蘆葦盪的伏擊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北方的大沼澤

漢軍沿著龍城道向東南方退向漢塞。吃了苦頭的匈奴,繼續追擊漢軍四五天之後,被漢軍帶到一片蘆葦盪里,這裡有水源,還有漂亮的蘆花,不禁讓人想起"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古代民謠。

但是這對於匈奴人而言,這裡沒有伊人,更沒有任何浪漫可言,僅僅是一大片燃料而已。於是匈奴人想順風點燃蘆葦,放火燒死漢軍,即使燒不死,火災產生的煙霧和有毒氣體也會影響漢軍的戰鬥力。在戰場上無論是順風防火還是放毒,都是十分危險的操作。因為風向的變化是不受人力控制的。於是李陵當機立斷,下令軍隊在陣前燒出一片火,讓這片火和匈奴人放的火相連,防止火勢蔓延到漢軍的陣地上。結果漢軍提前放的火與匈奴人的火匯合,而漢軍已經提前將打濕的粗褐分給了前線的士卒,防止煙霧造成的傷害和干擾,所以這陣火被漢軍反向的縱火成功破解了。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步行的漢軍斬殺匈奴騎兵

由於在平原地區缺乏掩體保護,很容易被匈奴人發現行蹤,讓自己陷入被動狀態。李陵帶領軍隊撤入林地,依託樹林繼續頑強反擊匈奴的進攻。在山林地帶,楚國勇士們想起了自己故鄉的地形,想起了家鄉楚地的山川林木,於是越戰越勇,充分地發揮了楚國人善於步戰和伏擊作戰的優勢。而在狹小的林間和湖沼地形里,匈奴騎兵一人一馬的大體積,反倒成為了阻礙行動,降低了機動性。由於當時的騎兵還沒有馬鐙,所以很多時候匈奴人需要用腿夾馬腹。要想穩穩地坐在馬背上,需要經年累月的騎行游牧生活或者專業訓練。但是因為缺乏馬鐙,所以騎手一旦受到外力襲擊,很容易被受驚的戰馬摔下馬背,或者自己從馬背跌落。在叢林激戰中,匈奴騎兵成了楚人弓弩,投槍的活靶子,經常連人帶馬的摔倒在地或者落入楚人事先挖好的距馬坑與壕塹里,被串死在坑裡的尖木樁上,木樁被削減的白色槍頭,被淋漓的鮮血染紅,有的敵人的內臟甚至被槍尖捅出,但是人卻沒有完全斷氣,只能無力地看著戰友們徒勞的騎馬跨越壕溝,但是最後重重地跌落在尖樁坑裡。


7.體力的優勢

連續遭遇挫敗的匈奴單于徹底憤怒了。匈奴王庭的直屬部隊,依然打不過李陵的5000漢軍,這簡直是對匈奴單于的極大羞辱。於是他命令匈奴太子親率騎兵,不顧傷亡,發動猛攻,一定要拿下李陵的軍隊。可是不管多麼不計損失,匈奴仍無法吃掉擁有還擊之力,而且組織嚴密的漢軍。李陵又用幾千名匈奴騎兵的性命,甚至連匈奴單于都差點被漢軍的巨弩狙擊。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漢代廚房

漢軍能連續多日交戰而體力依舊充沛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精銳漢軍的體魄和充足的營養,是對面的大部分匈奴人所無法保證的。李陵的軍隊屬於漢軍中的精銳,按照居延漢簡,金關漢簡的記載,當時李陵的邊塞部隊,可以食用的食物有居延海的枯魚乾,雞寒,狗肉,牛肉,雞肉等肉食,以及餌,麥飯,醬菜等主食,只是新鮮蔬果非常少見,按照軍士的爵位和等級分配。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畫像磚里的烤肉

根據居延簡記述,在漢宣帝劉詢的時代,糧食一度低到了一石五錢,肉價最便宜時到了三錢一斤。敦煌簡則記述,豬肉是一斤九錢,當時的人們經常用糧食直接換肉吃,平均1—1.5斗米換一斤肉。至於軍人,享受的飲食待遇則更為優厚。根據居延漢簡記載,漢帝國的邊防軍人駐防時一天四升米,一個月21公斤,執行任務時,一天的主食標準提高到六升米,一個月30公斤。

比如《居延漢簡甲乙編》就記載了這樣一個事情:"燧長"是五人隊長級別的小吏,待遇也與普通士兵相差無幾。每月俸錢為六百錢到九百錢。而就是這樣一個算不上官吏的崗位,一個月副食費就有二百八十六錢。此人用其中七十錢來買肉,二百一十六錢來買菜。聯繫當時的肉價,燧長一個月就消耗了十五到二十斤的肉。由此可見當時漢代軍人享受的豐厚待遇。

而李陵這種長期在邊塞作戰的軍隊,除了車輛攜帶的糧食,也會學習匈奴人尋找水源,捕獲獵物的方法補充軍糧,鳥類,嚙齒類動物,漿果等食物都可以在野外獲取。他的爺爺李廣就十分善於用胡人的方式尋找水源和糧草,"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居延漢簡

相比之下,匈奴人的主食其實不是肉類,而是各種奶製品,穀物或者獵物。因為牛羊是把草料轉化為牛皮和牛羊肉的轉化器,所以牛羊對於牧人而言是本金,牛乳和皮毛是利率,所以其實多數匈奴牧民的吃肉量不如漢人,所以匈奴人的體格不一定有對面的漢人精銳部隊強健。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1983年從伊犁州新源縣鞏乃斯河南岸出土的青銅武士像

儘管如此,上萬匈奴戰士的戰死,以及那來自五百多米外的漢軍弩矢,讓且鞮侯匈奴單于開始膽怯了。李陵捕得一個匈奴俘虜,這個人不是身披普通的毛皮氈衣,而是身披月氏式的大甲片護甲,戰馬也有簡單的護具,頭戴著西域烏孫人的尖頂帶冠銅頭盔,看樣子是有一定地位的俘虜。在嚴刑拷打下,李陵得知,單于認為漢兵如此頑強和強悍,毫不畏懼地一日接一日向南行進,也許是想將匈奴的主力軍隊引向陰山一線的漢塞。畢竟在漠南之戰後,匈奴對漢的策略就是退到大漠以北,讓大漠消耗漢軍的兵力和體力,糧食,然後自己趁勢出擊,以逸待勞。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匈奴人和單于

但是單于底下的大貴族們都不肯答應。他們覺得,匈奴單于親率精騎,若不能消滅漢軍這支孤兵,草原的天之驕子今後就在漢人面前徹底抬不起頭來了!因此匈奴人最後決定,向南還有四五十里山谷綿延,在這段路程里繼續全力猛攻,要是到了平原還不能取勝的話,便收兵北返!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匈奴騎射手

於是,最激烈的追擊戰展開了。匈奴憑藉著兵力和機動性的絕對優勢,瘋狂地發動追擊。李陵在一日之內,打退了匈奴的數十次衝鋒,讓匈奴人繼續付出了兩千多人的傷亡。漢軍在擊殺了遠遠多於己方傷亡數的敵軍之後,也損失了約1200-1300人。雖然一部分軍士對於李陵殺死妻女心懷怨憤,但是漢軍軍官大體保持了對部下的號令能力,各種軍令依舊在被有效執行,軍隊依舊如同一個完整的機器,在有條不紊地運作著。就在匈奴打算認栽的時候,一個犯錯被責罰的漢軍軍官管敢投降了匈奴。這個叫做管敢的叛徒泄露了漢軍弩矢將近,並無援軍的真實情況。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退回長城後漢軍優勢會很大

匈奴單于據此發動了最後的猛攻。當時李陵和成安侯韓延年正分別打著黃白色的旗幟,各自帶領800名精銳戰士開道,處在山谷底,匈奴軍在山上從四面射箭,矢如雨下,還推大石頭往下砸死漢軍,但漢軍依然堅持南行。在距離漢朝的居延塞只有一百多里的地方,李陵軍隊所帶五十萬箭矢終於全部射光。李陵孤軍的最後時刻到來了。

沒有強弩的打擊,匈奴騎兵可以衝到離漢軍二十多米的地方任意射箭,而漢軍卻毫無還手之力。素手無策的李陵只能仰天長嘯:"如果再給我每人幾十支箭,我就能殺回漢朝!"

當天夜裡,李陵本來想獨自出戰,孤身一人尋找單于單挑。但是塞北夜間的寒氣很快撲滅了李陵的一時衝動和豪情,在冷靜下來之後,李陵想到遠在長安的天子年事已高,喜怒無常。本來這幾年漢朝對匈奴作戰已經顯現出了頹勢,自己的,冒險一搏,不僅是為了重振國威,也有為了給李家贏得封侯的榮譽,完成祖父的心愿的用意。但是因為自己的冒險,低估了敵人的實力,也低估了戰爭中不確定因素的作用,比如管敢叛變這種事情是所有人都預料不到的。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封侯是李廣夢想但是沒有達成的夙願

有的部下建議他先向匈奴投降,憑藉李陵的戰功和軍事能力獲得匈奴人的敬重和愛戴不是問題,到時候一旦時機成熟,再回國也可以獲得禮遇。但是李陵拒絕向曾經自己鄙視的敵人投降,他想的是如何戴罪立功,給將士們的家眷,還有長安的天子,以及祖父的在天之靈以交代。但是現在的情況,是怎麼都不能取勝的。所以唯一的可能是帶領親衛突圍,見機行事,剩下的人馬帶著糧食和冰塊分散突圍。尚存三千多人的漢軍開始分散突圍。可失去還手之力的勇士們,只有四百人分批逃回了邊塞。而李陵的幾十人衛隊遭到了匈奴千餘騎兵的追擊,最後被迫向匈奴人投降。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被俘虜的漢軍


8.總結

這一戰中,漢軍運用了多種辦法對抗匈奴人,而且漢軍是在以步兵為主力的情況下,擊敗了以騎兵為主力的隊伍;體現了地形在戰爭中的妙用。而李陵的兩個好朋友-----蘇武在前一年的出使中已經被匈奴人扣押了;他們將在天寒地凍的北海再次相見;但是最終,二人中只有一人才能回到漢朝故土;

而在長安,一個和李家沒什麼交集的太史,在李家被滿朝文武拋棄的情況下,出面為李陵的戰敗辯護,結果被處以宮刑。而這一巨大的變故,在給他個人造成極大的不幸的同時,從側面催生了一部偉大史書的誕生-------"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血戰浚稽山:漢朝步兵與匈奴騎兵的殊死較量

寶貴的史料——史記

參考文獻

1.龍與狼的死斗——從李陵直搗王庭解析漢匈戰爭背後的軍政體系

2.《漢書-李陵傳》

3.《漢書-蘇武傳》

4.《史記-項羽本紀》

5.《史記-大宛列傳》

6.《史記-李將軍列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