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名氣的皇帝,卻讓明朝賺了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銀
談及明朝皇帝,朱元璋、朱棣、嘉靖、萬曆、崇禎等皇帝廣為人知,但明穆宗卻沒什麼名氣,可謂鮮為人知。然而,就是這麼一個沒名氣的皇帝,卻讓明朝賺了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銀,比後世的「網紅皇帝」乾隆讓中國得惠更多。
古代中國是一個銀產量很少的國度,為何從明朝晚期開始,卻使用白銀作為基本貨幣?其實,這就得益於明穆宗。
1566年,嘉靖皇帝駕崩,裕王朱載垕(hou)即位,改元隆慶,史稱明穆宗。在位六年,除了這兩件,朱載垕沒有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就是這兩件事,在當時看起來微不足道,卻真真切切的改變了明朝,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
其實,朱載垕開始並非太子,而是「裕王」,是嘉靖皇帝的第三子,但由於兩位兄長先後早死,就讓他成了儲君,最終即位為帝。正因朱載垕在裕王邸生活了13年,接觸到社會各個方面,了解民間疾苦,所以上台之後,就開始了「隆慶新政」。
所謂隆慶新政,除了「親賢臣遠小人」、「減稅減賦」、「厲行節儉」等傳統明君行為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隆慶議和」與「隆慶開關」。
明朝建立之後,雖然朱棣等對蒙元殘餘勢力有過多次打擊,但卻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所以蒙古一直是明朝最大的威脅,一直到明穆宗時,明朝和蒙古經常爆發一些規模較大的戰爭,最典型的是土木堡之變。
明穆宗上台之後,採納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的建議,與蒙古俺答議和,史稱隆慶議和。最終,明朝與蒙古達成了對俺答汗的封王、通貢和互市的協議,其中互市是開放11個邊境貿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過貿易獲得中國資源。
隆慶議和有什麼意義呢?其實,這一次議和直接結束了明朝與蒙古近二百年的敵對狀態,從此到明朝滅亡,明蒙之間絕少爆發大規模戰爭,且還有「自是邊境休息.......數千里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這些都是傳統評價,而清朝魏源的評價,就更有深度了。
魏源《武聖記》:高拱、張居正、王崇古(明穆宗時期的大臣),張弛駕馭,因勢推移,不獨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賜。
魏源看來,隆慶議和不僅讓明朝50年見不到北疆烽火,而且還為清朝帶來了200年的太平。客觀的說,這一評價並未誇張,沒有隆慶議和帶來的和平氛圍,清朝北方也難享200年太平。
1567年,朱載垕上台的第二年,又出台了一個重要政策:宣布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換言之,私人海貿得到了合法地位。
從宋朝開始,因為中國造船技術的飛躍發展,加上中國製造的豐富性和先進性,所以海外貿易非常發達。元明儘管部分時期有海禁政策,但依然擋不住商人對利潤的追逐。明穆宗之前,私跑海貿的船隻都有很多,所以一旦正式宣布放開之後,明朝外貿業立即爆發,出現一個全面開放的局面。
由於中國商品一直是搶手貨,所以就如同清朝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海貿一直呈現「順差」現象,於是大量白銀流入中國。
《明代白銀國內開採與國外流入數額試考》中記載:從1567年到1644年這段時間,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
也就是說,西班牙人辛苦的在美洲榨取白銀,但最終這些白銀的很大一部分,卻落到了中國人口袋裡。而讓明朝賺了世界當時白銀生產量三分之一的皇帝,卻是鮮有人知的明穆宗。
隆慶開關的意義重大,除了讓中國擁有大量白銀,奠定了白銀貨幣的基礎,和促進了中國海外貿易等之外,因為積累了巨大的財富,所以為張居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經濟基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開始流傳「明朝無明君」的說法,但持這一觀點之人,或許根本不知道明穆宗。就明穆宗所做的這兩件大事而言,古今又有幾個皇帝能與之相比?
即便被電視劇塑造成風流倜儻形象的乾隆,也不得不稱他為「令主」(賢德的君主)。當然,乾隆心理不平衡,給明朝皇帝都會加上一些負面評價,明穆宗也不例外。《明史》中留下這麼一句,「而帝未能振肅乾綱,矯除積習,蓋亦寬恕有餘,而剛明不足者歟」。於是,因為這一句話,明穆宗變成了平庸之君,甚至是軟弱之君,自然就不會有太大的名氣了。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