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是某種類型的「黑洞」嗎?
星系的行為顯示,宇宙的質量遠遠大於我們能夠看到的部分。宇宙質量的85%不知所終。這些神秘「失蹤」的質量來源,被科學家稱為「暗物質」。
針對「暗物質」,著名學者霍金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暗物質」實際上是「太初黑洞」,亦即在宇宙的暴漲過程中自然產生的微型黑洞。
霍金認為,早期宇宙中存在著密度高於平均水平的團塊,這些團塊能夠變成黑洞,並扮演起「暗物質」的角色。
霍金理論的特色是它無需人為地去假設某種我們聞所未聞的新粒子。而且天體物理學家也已經發現,早期宇宙在暴漲過程中確能因量子波動而產生過密區,並最終形成黑洞。
為了驗證這一理論,最近一些天文學家使用昴星團望遠鏡,觀測了鄰近的仙女座星系。
假如霍金的理論是正確的,那麼仙女座星系和我們之間應該充滿著「太初黑洞」。當這些黑洞從恆星前方掠過時,其帶來的微引力透鏡效應,會使仙女座星系中恆星的星光發生特殊的閃爍。
假如我們發現仙女座星系中的星光發生了這種閃爍,那麼就表明正有「太初黑洞」從恆星和我們之間的太空中掠過。而星光變化的時間尺度,應當與「太初黑洞」的質量和運動速度有關。根據銀河系或仙女座星系的自轉曲線可以推知,假如「太初黑洞」就是「暗物質」,那麼它在星際空間中的運動速度大約在每秒200公里左右。
天文學家在總共7小時內,為仙女座星系拍攝了190張連續的照片,發現了至少1000起疑似事件。然而,最終只發現一起事件可能與「太初黑洞」有關。這唯一的一起事件表明,如果「太初黑洞」就是「暗物質」,那麼「暗物質」在宇宙中所佔的質量比重,可能只有原來的0.1%。
這一結果表明,霍金的「太初黑洞」「暗物質」理論並不正確。雖說這唯一的一起事件可能會是一個大發現,是宇宙暴漲製造「太初黑洞」的間接證據。但它本身也有待進一步的證實,有可能只是恆星本身的閃爍而已。
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日的《自然:天文學》雜誌上。
參考:
Microlensing constraints on primordial black holes with Subaru/HSC Andromeda observation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19-0723-1
TAG:星空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