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4G時代的內容解析度不夠" 余承東又大嘴了

"4G時代的內容解析度不夠" 余承東又大嘴了

此前,媒體報道:


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執行官余承東出席2019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他隨身攜帶一款華為的5G摺疊屏手機,並在現場向馬化騰推銷。不過他的摺疊屏手機如今還面臨一些問題,"屏幕展開以後,發現4G時代的內容解析度是不夠的",余承東說,AR、VR的時代來臨都需要更大的帶寬能力,需要解析度更高。

......

余承東的發言,其實是在5G目前沒有殺手級應用的情況下,人為製造5G需求,但實際上,由於人類感官的限制,如果只是針對人而言,那麼,超高網速是沒有太多意義的。

因為"計算機所涉及的所有零部件,CPU,內存,硬碟,都有一個共同的源泉就是半導體工藝。 半導體集成度在近十年提高了1000倍,大家共同水漲船高。但是通信不一樣。 通信需要一個受體,以目前最廣泛的eMBB為例,這個受體就是人。 人是肉長的而不是沙子做的,它能夠處理的最大信息速率,也就是帶寬,是固定的,超過了人的帶寬是沒有意義的"。

"人感受信息的通道就是眼睛和耳朵,鼻子舌頭皮膚還都用不上,人類進化出新的感覺器官最少也得是100萬年以後的事情。人眼的帶寬就確定了通信的最大速率,這是一個物理瓶頸,不管什麼應用出現都是無法突破的。"

上段話引用自軟頻率復用發明人楊學志的文章,在楊學志的文章中,已經把這方面的問題分析的很透徹了。

以下內容也節選於楊學志的文章《5G將是一個徹底的失敗》

5G最抓眼球的就是它的速率。 看新聞經常是比光纖還快,一秒下一個大片,快到把人臉吹成骷髏,等等。

但是有什麼樣的業務需要這樣的速率呢?

雖然暫時想不出,但是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觀點是,先修好路,自然會有車。3G、4G都是這樣,微博、微信、抖音什麼的,以前根本就想不到。等4G來了之後,這些應用也就有了。

很顯然,這個觀點首先在邏輯上就有很大的問題。 修好了路沒有車也很正常啊,你就沒見過沒人走的路嗎? 按照3G、4G的情況去推斷5G,這個也不靠譜。就像你已經活了80歲,不能按此推斷你還能再活80歲。2G和3G都處於帶寬短缺的時代,所以形成了修好路必有車的錯覺。然而到了4G之後,帶寬已經不再短缺了。

還有一個流行的觀點是,科技發展往往超出人的想像力,所以保守的預測往往是錯誤的。 比如比爾蓋茨當年說,計算機640k內存應該是夠了。 而現在已經是640G了,6個數量級的增長。

必須認識到,通信和計算機有很大的不同。

計算機所涉及的所有零部件,CPU,內存,硬碟,都有一個共同的源泉就是半導體工藝。 半導體集成度在近十年提高了1000倍,大家共同水漲船高。但是通信不一樣。 通信需要一個受體,以目前最廣泛的eMBB為例,這個受體就是人。 人是肉長的而不是沙子做的,它能夠處理的最大信息速率,也就是帶寬,是固定的,超過了人的帶寬是沒有意義的。

通俗一點說,我在PAD上看片,我一般看預設的高清格式,儘管有超清格式,我一般不會主動選擇。為啥? 因為我的老花眼看不出二者的區別。當然眼睛好的人還是應該能分出來的。 高清視頻也就是1~2Mbps的速率,目前的WiFi,4G都遠遠地超出了我的需求。

當然,有人會反對。比如目前4K/8K視頻很火熱,有朋友跟我說,看了4K視頻之後,其他的都沒法看了。 我天天看高清格式視頻,倒是沒這種感覺了。 當然對於60"的大電視,提高解析度還是有必要的。但是電影院的屏幕,目前還只是2K, 我認為4K/8K更多的是心理上的。 用戶挑電視的時候會靠在跟前看屏幕上的一小塊區域,一個像素一個像素地檢查,4K/8K當然要好。如果在正常觀看距離上,比如2米,4K和2K會有明顯區別嗎? 我沒試驗過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做一下雙盲實驗。

即使是4K視頻,速率也只有30Mbps,4G支持也不費力啊,怎麼會有1Gbps的需求呢? 這就要說到虛擬現實VR了。 VR要求有沉浸式的體驗。啥叫沉浸式? 在真實的場景當中,如果我們慢慢地轉頭,看到的景物也就連續地變化,這就是沉浸的意思。VR要實現這種效果,不光要傳給你正在看的東西,沒看的東西也要傳給你,轉頭的時候要現傳新視角上的數據來不及,會出現卡頓,就不是沉浸式體驗了。這樣一來,數據量再增加30倍,差不多就到1G了。5G的1G速率的需求就是這麼來的。

VR作為一種創新的視頻形式,相信能夠獲得一定的應用。VR的麻煩在於需要一個專門的頭盔,哪怕是手機盒做的簡易型的,都是不方便攜帶的。這麼一來VR一般發生在室內,而且一般是專門用途的場景,比如房地產或者旅遊景點的體驗店什麼的。 這些業務一般不會走移動通信,更多的是WiFi或者專線。

總是有很多朋友寄希望於未來可能出現的未知業務。 雖然具體的業務會層出不窮,我們確實無法預測,但是只要最終的受體是人,人感受信息的通道就是眼睛和耳朵,鼻子舌頭皮膚還都用不上,人類進化出新的感覺器官最少也得是100萬年以後的事情。人眼的帶寬就確定了通信的最大速率,這是一個物理瓶頸,不管什麼應用出現都是無法突破的。

從現實的情況看,WiFi的速率總是領先移動網的,即使WiFi已經提供給我們100M的帶寬了,但是我門最多應用的速率還是1~2M,超出10M以上的應用非常少,也只有下載軟體的時候有時會達到。所以其實4G的速率已經超出需求了,5G的高速率完全是沒必要的。

人的感官能力對時延同樣是一個決定因素。

時延當然越短越好,沒有人會不喜歡短時延,但是資訊理論的基本原理決定了短時延會造成高成本。信道編碼依靠的是大數定律實現可靠通信,要達到信道容量,理論上需要無窮的時延。因此這個固有原理因素就決定了時延不能非常短。這裡就不說其他的處理時延、排隊時延和反饋時延了。非要實現低時延也有方法,就是把效率降低,用很高的信噪比去實現很低的速率。這個成本就太高了。 任總一直在說,大速率、低時延的通信技術還沒有實現。其實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技術。

要知道人的感官時延大概是100毫秒左右,所以4G 幾十毫秒的時延是比較合適的,1ms的時延對人沒有意義。所以,只要有人參與的應用,就不需要低時延。比如常用的微博微信,甚至是很多人認為需要低時延的手機遊戲,在WiFi上不都玩得挺好嗎。

自動駕駛是被廣泛誤解為需要低時延的應用。你可以經常看到有文章說,低時延使得剎車距離更短,從而更安全。 但是這要基於一個假設,就是剎車指令是通過5G網路從遠程控制中心傳送給汽車的。 顯然實際的解決方案不是這樣。 象剎車這種對時延和可靠性要求都非常高的指令,只能由車在本地產生,採用盡量短的迴路。依靠網路傳輸的,是路線規劃和路況信息這樣的對可靠性和時延沒有特殊要求的信息。Google汽車已經跑了幾百萬公里了,並不需要一個低時延的網路。甚至沒有網路的時候,汽車也應該能跑,這是起碼的要求。、

基於同樣的原因,象無人工廠這些工業應用也無法通過5G網路實現。5G是一個公共網路,對經濟性的要求決定了它無法達到工業級的可靠性。不是說技術上做不到工業級的可靠性,而是能做到也不做,太貴了公眾用不起。所有的工業應用必須用專線。 遠程手術也是同樣的道理。

對於這個話題,你經常會看到一個很高大上的技術叫"網路切片",意思是在5G網路上切出一個高可靠性的通道出來,用來滿足工業應用。 但是這實際是不可能做到的。 一個系統的可靠性取決於最薄弱的一環。如果5G網路採用統一的硬體設施,如果不想多花錢,就已經決定了這是一個民用級別的可靠性,是不可能在軟體上做點工作使之達到工業級的可靠性。 就像特朗普車隊,要清道、設崗,要有探路車、開道車、救護車、通信車、陸軍一號這些硬東西,要花大把的銀子。單靠在大街上掛幾個標誌是無法保證總統安全的。

......

可以說,現階段5G沒有殺手級應用是事實,對於新事物應當實事求是,而不能為了商業利益睜眼說瞎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鐵流 的精彩文章:

商業概念的通信標準應關起門來搞 坑死愛立信諾基亞

TAG:鐵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