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禪道始於自然,十首禪詩各有境界,細細品讀與領悟其中妙處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萬物皆空,卻充滿著無限可能。佛家禪道自古被無數人追尋,問天問地,問萬物,問出心性自然之道。十首禪詩帶您領悟禪道自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一、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神秀大師《修行偈頌》
北宗禪的始祖神秀大師,將芸芸眾生的身心喻為菩提樹和明鏡台。不要苦苦追問佛在何處,其實就是人的本身。心性原本清凈,但緣起執著,便為俗世凡塵所累,以致經常沾染塵垢,通過堅韌不撥的修習,才有可能領悟到真正的佛理而成為佛。追求心境潔凈,需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終南別業》
「詩佛」王維的詩極富禪意與禪機。「水窮處」是什麼?詩人溯流而上,追尋到最後,不見了溪流,索性坐下來,看見山嶺上雲朵湧起。原來水上了天了,變成了雲,雲又可以變成雨,到時山澗又會有水了,何必絕望? 人生當有此境界:人在修行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障礙,有身體的,有心理的,還有環境的,等等諸如此類,當想要放棄的時候,回想初心,對比當前,不是已經走了相當長的路了嗎?
三、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慧開禪師《頌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夏有涼風;秋有皎月,冬有白雪。風、花、雪、月,四時之景不同,但都象徵著心境豁達,淡定從容,笑對生活。高山流水的姿態,若心境豁達,淡定從容,不為瑣事所擾,那每一天每一季都是好時節。
四、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
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
生世多畏懼,命危於晨露。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
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妙色王求法偈》
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講的是佛道修行,講的是人的七情六慾,貪嗔痴念。佛教修行,講究反省自身,通過禪達到悟的境界。什麼是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禪道,佛家雖講究「脫離凡塵」,但始終離不開「生活」二字。禪在梵文中的本意是「靜慮」,通過打坐的方式澄心靜慮,返觀自身,去除愛恨糾葛,截斷貪嗔痴念,從而消除外界諸多的影響,用本心去領悟真理,去掌握佛性。
五、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別都門三改火,
天涯踏盡紅塵。
依然一笑作春溫。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
送行淡月微雲。
樽前不用翠眉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追求積極入世的蘇軾,一方面,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和鮮明的政治主張;另一方面,追求老莊及佛家的出世思想。每當官場失意、處境艱難時,他總能「游於物之外」,「無所往而不樂」,找尋一種恬淡自安、閑雅自適的態度,應對外界的紛紛擾擾,表現出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曠達、洒脫情懷。
六、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其五》
許多時候,我們只羨慕陶公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樂,卻忽視了「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崇高追求。有時候,我們應該讓收攏身心,遠離名利、物質、世俗的追求,讓心境寧靜起來,漸漸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將會更加真率,更為自然!
七、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花酒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唐伯虎《桃花庵歌》節選
「車塵馬足」是富者的趣味,「賞花飲酒」是貧者的常態。從物質金錢來說,這兩種人的生活肯定天壤之別;但從生活狀態講,富者必須時刻繃緊神經,如履薄冰地生活,而貧者,總能多幾分閑情,多幾分逸趣,反而活得更加自然、真實,更加輕鬆和快樂。富貴與否,都需要保持一份真心,一份淡然之心。
八、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座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吳承恩《西遊記》烏巢禪師偈子
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裡面說: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心外無佛,自己純真的本性就是佛。把心治好,有清凈正直的思惟,有善良的言行,有知足常樂的心態,我們的生活自然就能安穩祥和、幸福快樂。
九、心底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底清靜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布袋和尚《退步》
世界多有不公平之事,也有許多無法學到的東西。人,任何事都容易學,而最難學會的就是寬容。人與人相互間碰撞的時機很多,有很多事都是在有意或無意間發生的。所以,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但也要知道,寬容絕不是聽之任之,也不是怯懦、放縱的代名詞。忍讓並不是不要尊嚴,而是成熟、冷靜、理智、心胸豁達的表現。
十、菩提何來有證果,今日方知我是我。
平生不修善果,
只愛殺人放火。
忽地頓開金繩,
這裡扯斷玉鎖。
咦!錢塘江上潮信來,
今日方知我是我!
——施耐庵《水滸傳》魯智深偈子
人就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而要學做善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此為做人與處世。菩提何來有證果,今日方知我是我。即一旦放下種種執著,包括「放下」這一念也不生起,這時我們本有的清凈自性或說佛心、如來藏,就得以顯發。
佛家有人生三重境界之說,即: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誰是誰?認得出,看的懂,不言語是需要靜心學習的三種境界。
TAG:雨巷詩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