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心機:為什麼要學與怎樣學《傷寒論》?

李心機:為什麼要學與怎樣學《傷寒論》?

李心機:為什麼要學與怎樣學《傷寒論》?

人生是一種漸悟,讀《傷寒論》也是漸悟。

在中國醫學史上,學習醫學的人多是師徒相授,先學習《內經》、《難經》、《本草經》或欽定的本草讀物,再學習《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繼而學習一些有關方書;南宋以後歌訣體本草、湯頭類讀物日漸增多,至明代則更為多見,所以,明清及其以後,也有先學習《藥性賦》、《湯頭歌》等通俗讀物啟蒙後,再回過頭來學習《內經》、《難經》、《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上述兩種學習途徑是並行的,共同之處是都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一邊讀書,一邊跟老師隨診學習,觀摩老師診病,之後在老師的指導下獨立診病。《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擔當的是指導初學者診病、用藥、處方的任務。用現在的話說,《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屬於那個時代的臨床學科。

在當今中醫臨床學科已經逐漸分化的情況下,《傷寒論》已經不再是臨床學科了。近20年來,把《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學》放在一起稱之為「臨床基礎學科」,這只是某些人一廂情願地仿照西醫"三段式"的學科課程模式,是閉門造車的產物。《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是二本書,《溫病學》是上世紀50年代在若干溫病經典、原著的基礎上構建的一門學科,二本書加上一個學科就成為另一個學科,這是許多業內人士感得困惑和荒謬的一件事情。

學科,是按照一定的學術標準,將知識劃分成不同的類別;經典是歷史文化寶藏。把經典指稱為學科,既混淆了學科的含義,又貶低了經典的永恆。

《傷寒論》具有典範性、權威性,是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最能表現中醫學術精髓的一部典藉,它是歷史文化寶藏。古今中外,每一個領域,不論是哲學、科學還是文化、藝術、宗教,都以擁有自己的經典而驕傲。

後人要當張仲景的徒弟,已經不可能耳提面命了,只能從仲景書中求索。由於中醫臨床學科日漸分化和傳統文化知識的斷層,所以今人學習《傷寒論》已經不再局限在具體的一病一證一方了,而是更突顯在醫學思想的熏陶、思維方法的培育、診療思路的訓練,形象地說就是跨越時空做張仲景的徒弟。

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云:「嘗怪天地之間,有一種文字即有一種文字之法脈準繩載之於書者,不異耳提面命。」李漁雖然講的是「填詞制曲」理論,但他所說的「載之於書」的具有「耳提面命」功能的「法脈準繩」,卻與《傷寒論》對中醫學術的影響,頗有些相通之處。《傷寒論》是「載之於書」的醫學理論與診療實踐相結合的「法脈準繩」,它執行著仲景「耳提面命」使命,肩負著仲景跨越時空的無形指導。《傷寒論》本身也代表了中醫學的思維方法,與以西醫為代表的近現代科學技術的思維方法之間,有著有巨大的差異。

思維方法是對思維方式的運用或體現。如果說思維方式是比較一般、抽象的東西,那麼思維方法則是比較特殊、具體的東西。所以,後世人慾做張仲景先生的徒弟,企望得到先生耳提面命,從而在思維方式與思維方法上得到教益,那麼,惟有學習仲景書,從中了解和學習張仲景是怎樣看病、怎樣思考、怎樣辨證和用藥。今人做張仲景的徒弟,尤重中醫思維方法的訓練,從較淺層面上可以摹仿仲景的方法和用藥,在摹仿中學習、提高;從較深層面上,就是學習仲景是怎樣實踐《內經》理論的,是怎樣凝練、升華自己提出的「觀其脈症,知犯何逆,隨症治之」的醫學思想和在整體觀指導下的辨證思路。

經典是示範的,經典是永恆的。但是,經典難讀。

儘管業內的人士都在說著《傷寒論》,但是未必都認真地讀過和讀懂《傷寒論》。

《傷寒論》是經典,《傷寒論》難讀。因為《傷寒論》難讀,所以即使學習過《傷寒論》的人,未必能成為高明的中醫生,而不學習《傷寒論》的人,則肯定高明不了。

讀《傷寒論》是為了學習張仲景的學問,這就要首先掌握讀懂《傷寒論》的方法。只有真正讀懂了《傷寒論》,才能知道《傷寒論》裡面都講了些什麼道理。如果不掌握讀懂《傷寒論》的正確方法,那麼,只能是誤讀《傷寒論》、曲解《傷寒論》。《傷寒論》研究史上的「誤讀傳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我曾被一個問題困擾很久,即《傷寒論》研究領域中,怎麼會有那麼多根本不是《傷寒論》固有的內容,卻能堂而皇之地強加給張仲景?從而攪合得使《傷寒論》更加難讀?

曾文正公尚云:「讀書以通訓詁為本」,就是說,讀書必須正確讀懂它的原義,理解它的含義;既要區分古今,又要求實求真;語必溯源,事必數典。如果沒有把書讀懂,沒有求真溯源,出現不合文理、事理、醫理的解釋,則是常常可見到的。

「讓張仲景為自己作注釋」,「讓《傷寒論》自己詮解自己」,「還《傷寒論》的本來面目」,這是我40多年來一直在思考、琢磨的問題,也是一直在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

我們常常說的《傷寒論》疑難問題,其實多數問題卻並不是來自《傷寒論》本身,而是由於後世一代一代注家,其中也包括今人在內,往往不加證明地、「大膽地」把自己的臆測作為「獨到的見解」或「研究的新成果」而強加給張仲景。於是形成了一代一代人不是在研究《傷寒論》,而是在研究後世注家們「見解」的現象。他們在不知不覺之中,進行著對成無己、方有執、張志聰、柯韻伯等《傷寒論》研究的研究。

如,「張機基本上採取了六經傳變的總原則,但每一病人是否都是按此順序傳變,以及什麼時候傳,則都認為沒有一定,必須根據病人的具體表現來判定。所以有的傳,有的不傳,有的為循經傳,有的為越經傳,還有的為直中某經;有的一經病,有的還可二經或三經並病或合病」(引自賈得道《中醫學史略》)等等。不難看出,這一段作為張仲景的思想而引證的話,卻並不是張仲景《傷寒論》本意,而是成無己杜撰的「傳經」,《傷寒論》里根本就沒有所謂的什麼「循經傳」、「越經傳」、「直中」之類東西。這種拿著原本不是《傷寒論》的內容,卻強加給張仲景,而又再把它當作張仲景的東西去研究的現象,在《傷寒論》研究史上比比皆是,現今的《傷寒論》教材、講義之類也是在這樣樂此不疲地實踐著。

那些在「仲景認為」之後的內容,多是作者把自己的見解假冒成《傷寒論》的意蘊,硬硬地塞給初學者,魚目混珠,誤導後學。這是研究對象的錯位。

學習《傷寒論》沒有快捷方式,所謂的快捷方式有可能暗藏著引向歧路的木馬病毒。學習《傷寒論》有的只是笨方法,這就是原原本本地「用心讀」。所謂「原原本本」,是強調學習的對象是《傷寒論》而不是所謂的「《傷寒論》研究」,不是後世人的註解;所謂「用心讀」不只是勤奮、刻苦、認真,更重要的是「用心」二字,要用心琢磨,這就必須打破"誤讀傳統」,走出"誤讀怪圈」,一邊思考一邊讀,一邊琢磨一邊讀。這種深入紮實的校讀方法,是帶研究性質的讀書方法,這是學習《傷寒論》的真正方法,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方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可以說,對《傷寒論》的學習、研究,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文獻學方法,這是研究經典的最基本方法。《傷寒論疑難解讀》所遵循的就是這個方法。

我們可以把《傷寒論》看作是仲景先生的講稿,把不同的傳本看成是仲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方的不同的「講稿」,要了解先生的思想,必須從不同「講稿」字裡行間的對照中,求索本證本訓,從而領略仲景思想的真諦。這種讀書方法就是校讀,通過校讀才能真正讀懂《傷寒論》,才能判斷前人的解釋是否符合文理、事理、情理、常理、醫理。學習中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任何理解都應當有根有據,有本證有本訓,不能違背《傷寒論》原文原意而妄加臆測,要「讓張仲景為自己作注釋」,「讓《傷寒論》自己詮解自己」。我們通過跨越時空,做張仲景的徒弟,受教於仲景先生的無形指導,在學術上、臨床上才會更上一層樓。、

(版權說明:本文轉載自李心機新浪博客,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搜索「私家健康先生"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被蜂蜇出來的中藥天竺黃
氣血不足吃中藥多久能好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