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辛棄疾別具一格的送別詞,被後世評價:沉鬱蒼涼,古今無此筆力

辛棄疾別具一格的送別詞,被後世評價:沉鬱蒼涼,古今無此筆力

辛棄疾寫詞,總是能夠別具一格,突破前人的格式和束縛,帶有明顯的辛式魅力。比如寫作於他在鉛山閑居期間的一首送別詞便是如此,詞人送別他的堂弟茂嘉,但是卻在內容上和形式上都與一般的送別詞不同。

辛棄疾別具一格的送別詞,被後世評價:沉鬱蒼涼,古今無此筆力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在內容,全篇幾乎全沒有描寫對十二弟的送行,而是羅列出古代各種離別的事例;在形式上,打破了上下片分層的常規操作,而是一口氣連貫下來。辛棄疾之所以能夠做到如此隨心所欲,第一是因為才氣使然,第二是因為他平生積鬱心中之事極多,一觸而發之後,猶如滔滔江河直流而下,同類事件紛至沓來,並不是特定題目和詩文格式所能夠束縛住的。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千古名作《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辛棄疾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上片開頭幾句,從「綠樹聽鵜鴂」到「苦恨芳菲都歇」,採用了興與賦相結合的手法,實中有虛,虛中帶實。所謂「賦」,是因為送別茂嘉時,是在春去夏來之季節,可以同時聽到三種鳥叫(鵜鴂,有說是杜娟,有說是伯勞,辛棄疾此處取的是後者),是寫實的;所謂「興」,是作者此處藉助鳥叫引起了美人遲暮之感,形成了強烈的悲戚氛圍,同時也能表現出自己的沉痛心情。

辛棄疾別具一格的送別詞,被後世評價:沉鬱蒼涼,古今無此筆力

接著一句承接句「算未抵、人間離別」,把離別與鳥鳴之悲來比較,更顯出離別之苦。然後連用典故,寫昭君出嫁匈奴、漢武時陳皇后失寵、春秋時衛庄公之妻庄姜的故事。一直延伸到「將軍百戰身名裂……」、「易水蕭蕭西風冷……」,寫李陵抗擊匈奴、蘇武牧羊十九年而守節不屈;寫燕太子丹在易水之濱送別荊軻。以上這些送別事例的主人公,都經歷了遠離故國、遭遇悲慘的結局,作者將這些故事寫在給堂弟的送別詞中,可見當時的心情是多麼沉重和悲痛至極的。

辛棄疾別具一格的送別詞,被後世評價:沉鬱蒼涼,古今無此筆力

接下來,再以兩句承上啟下句,「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說啼鳥只知道春歸之恨,不了解人間離別之恨,不然它一定隨著啼叫之聲流下血淚了!而詞到最後一句,才將主題迅速的一點,「誰共我,醉明月」,也在這一點中,結束了全詞,給讀者留下無盡的想像空間。

辛棄疾別具一格的送別詞,被後世評價:沉鬱蒼涼,古今無此筆力

辛棄疾的這首詞,雖然為送別詞卻幾乎全不提送別,而是將筆墨落在大把的描寫之上,到了最後六字,卻又一下子收攏下來,對題目進行點睛一筆,因此顯得別具一格。即便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辛棄疾不愧是一代文豪!陳廷焯曾經在《白雨齋詞話》中評價這首詞說「沉鬱蒼涼,跳躍動蕩,古今無此筆力」,這首詞確實能夠當得起這樣的評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