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回顧雙管炮坦克的興衰歷程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回顧雙管炮坦克的興衰歷程

在眾多遊戲和動漫作品當中,雙管炮坦克是一種相當奪人眼球的武器。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實中的坦克卻很少採用雙炮設計,這顯然與藝術家們的異想天開大相徑庭。今天回顧雙管炮坦克的興衰成敗,便不難理解這種設計在虛擬與現實中不同境遇的根源。

圖註:「天啟坦克」是最受玩家歡迎的裝備之一

其實,雙管炮坦克在歷史上出現並不算晚。二戰初期,雙管炮坦克曾經著實火過一陣子。雖然在上世紀30年代時單炮塔 單主炮的設計已經成為各國坦克設計的主流,但仍有一些坦克採用了單炮塔 兩門主武器的設計。在這一方面,德國的二號坦克算得上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二號坦克採用了一門20毫米機關炮和一挺7. 92毫米機槍,雖然兩門武器口徑並不一致、在現在看來也過於「寒酸」,但相比於該車7.2噸的全重來說火力不弱,在外觀上也符合雙管炮坦克的特徵。

圖註:輕巧但火力充沛的二號坦克是德國裝甲兵在二戰初期的主力

而與德國的設計相比,同一時期美國人的坦克更符合雙管炮坦克的定義。1940年,荷蘭殖民地政府向美國瑪蒙·赫靈頓公司訂購了兩款火炮坦克,其中一種為採用兩門37毫米機關炮的MTLS-1GI4坦克。MTLS-1GI4在當時算是一種性能不錯的輕型坦克,由於具有兩門主炮,該車最主要的優點就是火力強勁,射速達到10發/秒,能對同級別戰車形成顯著的瞬時火力優勢。MTLS-1GI4本來有機會在東南亞的叢林島嶼中一展身手,但由於瑪蒙·赫靈頓公司的工程進度過於拖沓,直至荷屬東印度向日軍投降時仍然沒有交付,因此只能在其後配備給荷屬西印度的裝甲部隊,最終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不得不說,對於雙管炮坦克的發展歷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圖註:性能比二號坦克更優異的MTLS-1GI4卻最終沒能起到該有的作用

到二戰中後期時,德國在雙管炮坦克上已經「走火入魔」了。1942年,德國武器設計局開展P-1000型千噸級超重型坦克的研發,希特勒本人批准設計工作由克虜伯公司進行。1942年年底,P-1000完成了設計書,隨後按照希特勒的建議將該車的主要武器改為2門280毫米主炮,該炮源於「沙恩霍斯特」級配用的的艦炮。毫無疑問,P-1000雖然看起來威武非凡,但這種指標上要求戰鬥全重超過1000噸、長達35米、同時還要求具有40千米/時的最高速度的設計根本不可能完成。1943年,P-1000與其他超重型坦克研製計劃一同遭到取消,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雙管炮坦克計劃就此告終。

圖註:今天,我們也只能在藝術作品中領略P-1000的雄姿了

作為德國在二戰期間的主要對手,蘇聯也曾對雙管炮坦克產生過興趣。鑒於蘇軍在與德軍交戰時往往難以摧毀德國重型坦克的情況,1944年,蘇聯開始進行代號「K工程」的新型重型坦克項目,該計劃隨後演變為「701工程」,而該工程日後又最終發展成了IS-4重型坦克。在「701工程」計劃中,除了日後演變為IS-4的「ST-1」方案外,還有一個採用兩門主炮的「ST-2」方案,不過與1945年投產的IS-4不同,「ST-2」最終只停留在了圖紙階段。此後,蘇聯再也沒有動過研製雙管炮坦克的念頭。

圖註:蘇聯唯一的雙管炮坦克計劃,如今只剩下一張圖紙能夠證明它曾經存在過

二戰結束後,雙管炮坦克就基本銷聲匿跡了。隨著坦克主炮口徑的增大,在坦克炮塔上並列安裝兩門主炮越來越困難,因此這種設計不再受到設計師們的青睞。同時,二戰的經驗表明坦克這種注重規模效應的武器需要較強的可生產性,毫無疑問是設計上越簡單越好。同時,坦克主炮和火控系統的進步,也讓雙管炮火力強的優勢失去了意義,因此冷戰時代至今的坦克幾乎再無雙主炮的設計。除了曇花一現的德國VT1-A試驗車外,雙管炮坦克在主戰坦克上已經完全難覓蹤影(事實上,VT1-A採用無炮塔設計,兩門主炮直接置於車體兩側,在雙管炮坦克中也不夠典型)。

圖註:冷戰時代最接近雙管炮坦克定義的戰鬥車輛是蘇聯的ZSU-57-2自行高炮,該炮的雙聯57毫米主炮不但口徑上接近傳統坦克炮的水平,而且也確實能擊毀輕裝甲目標,但它的主要任務仍然是「打飛機」

當然,這一時期雙管炮坦克也並非完全偃旗息鼓。1976年,中國開始研製第一種國產空降戰車WZ141。為滿足當時應對蘇聯裝甲部隊的要求,這種體積和重量都十分有限的戰車竟然配用了兩門105毫米無後坐力炮。並在每門主炮上都設置了一個「紅箭」-73反坦克導彈的發射架,可以說是火力十分強大了。WZ141曾製造出兩輛原型車進行試驗,但1979年時該車因資金短缺而未被納入新的裝備研究項目當中,雙管炮坦克在當代最後的努力就此偃旗息鼓。

圖註:平心而論,WZ141性能不錯,而兩門無後坐力炮的火力配置也很符合當時的技術條件,該車項目下馬著實有些可惜

其實,如果對現代坦克的結構有所了解,就不難理解雙管炮坦克為什麼會沒落。從外表上看,坦克只不過是一個底盤、一個炮塔、一根炮管和若干設備的組合,但實際上坦克內部的構造不但複雜而且相當擁擠。坦克的主炮絕非僅僅一根炮管,而是還包括復進、裝填、擊發機構在內的「一坨」機械結構,而這些結構完全都被塞進了炮塔里。除此之外,坦克的各類感測器、火控系統、觀瞄系統和部分彈藥也在炮塔之內,更要命的是現代坦克還沒有普及無人炮塔設計、車內通常有兩到三人位於炮塔之內,如此擁擠不堪的地方再多塞進一門主炮,先不說工程設計上是何等的災難,想必車組成員們都已經要罵街了。

圖註:現代坦克炮塔的擁擠程度,從「艾布拉姆斯」的結構上可見一斑。如果再在炮塔中塞進一門主炮,「酸爽」程度可想而知

時至今日,雙管炮坦克的概念也並非完全銷聲匿跡,只不過其形式從「車」變成了「炮」。2010年,俄羅斯烏拉爾車輛製造廠推出了新一代自行榴彈炮「聯盟-SV」,從外觀上來看「聯盟-SV」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兩根縱列排列的炮管。很顯然,滿足在一個炮塔內同時裝配兩門主炮並不容易,「聯盟-SV」為此採用了無人炮塔設計。「聯盟-SV」曾一度引起過俄羅斯陸軍的興趣,甚至俄羅斯海軍也曾計劃採購該炮的炮塔和主炮並用於「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的改裝,但最終與其他雙管炮坦克一樣,「聯盟-SV」因技術上可行性較低而不了了之。不過,「聯盟-SV」倒是為雙管炮坦克指出了一條明路,即通過採用無炮塔設計來為第二門主炮騰出空間,因此該炮的探索意義不容忽視。

圖註:「聯盟-SV」是雙管炮坦克在21世紀初僅存的「血脈」,而該車的無炮塔設計為雙管炮坦克探索出了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

應該說,雙管炮坦克在今天看來只能算是早期坦克設計師們的一種「腦洞」,這種設計在早期坦克主炮口徑不大、車內設備不多的情況下尚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隨著技術的發展雙管炮坦克射速快、火力強的意義已經不再突出,反而其複雜、臃腫的毛病凸顯無疑。兵器裝備設計是一個取捨的過程,因此雙管炮坦克在當代遭到淘汰也是必然的。不過,技術的發展往往呈螺旋式上升,如果未來兵器技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雙管炮坦克能否「重出江湖」也尚未可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機圖 的精彩文章:

海軍曾只有一個人會游泳的蒙古軍隊買了12架蘇30SM?

TAG:軍機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