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李可如何給太陽病開方
從2006 年開始,我就在跟李可老中醫,我花了很多精力搜集、琢磨他的一些病案資料,有一些體驗,想跟大家分享。
首先看這個太陽的方子:麻黃5g,制附片24g,遼細辛23g(5分),生薑10 片,蔥白4寸。加減:咳嗽痰多,加生半夏30g,乾薑20g,五味子10g;鼻流清涕,嚏,加辛夷45g,蒼耳子10g,白芷10g(後5分);精神不振,厭食便溏,加紅參10g(另燉),焦三仙各10g,炒谷芽10g;怠惰思卧,加炙甘草48g,腎四味各10g。
我為什麼把這個方子放在第一呢?是因為李老用了很多加減,像張仲景一樣,這些加減就基本上讓你掌握這一經的情況。我們臨床上的病是千變萬化的,像桂枝湯、麻黃湯這樣原方不動的病證是比較少見的,所以這些加減對我們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這是一個麻附細的方子,蔥白和生薑是內和胃氣、發散風寒、兼溫陽的佐使之劑。
為什麼李老要用半量,因為這是給小孩擬的一個方子,一般在12 歲以下李老就擬半量的方。遼細辛後面寫著後5分,就是在最後5 分鐘再把它下進去。劉沛然先生的《細辛與臨床》中專門談細辛,他用細辛最大量用到120g,23g 差不多就是45g 的半量。細辛在《傷寒論》裡面,像小青龍湯,常規都是用三兩。加減方面,咳嗽痰多加生半夏30g,乾薑20g,五味子10g,也是半量的用法。在陳修園的《醫學三字經》裡面就提到咳嗽痰多的時候用姜辛味或姜辛味夏,實際上是小青龍的用法,可以看出來是痰飲。鼻流清涕,嚏,加辛夷45g,蒼耳子10g,白芷10g(後5分),就是蒼耳散。辛夷用到那麼大量就相當於細辛,因為它的毒性比較小,所以用相當於三兩的量。蒼耳子因為有毒性,所以用10g。白芷因為怕它的香氣走散,就在最後5分鐘下進去。
在太陽表證中一般是三大病機,最輕的叫傷風,大多數傷風都是上竅不利,有風寒,也有風熱。風寒表現為感到一些鼻塞,喉嚨發緊,身上發皺不舒服,這些蔥豉湯就可以搞定;風熱用桑菊飲就可以了。溫病的方,像桑菊飲也可以調和營衛,用於上竅不利、營衛不和。一般寒傷風用蔥豉湯,熱傷風用桑菊飲就可以解決。到了營衛不和,就有寒熱身痛,營衛不通則痛。營衛不和、衛陽被郁就發熱,衛陽受到影響則惡寒。凡是有表證、寒熱身痛的情況,都已經到營衛不和這個程度了,再進一個層面就有肺氣不暢。表證實際上就是上竅不利、營衛不和、肺氣不暢這三大病機,都是有寒有熱有燥有濕。在濕熱病的芳散表濕湯裡面,就論述得比較好。在燥氣裡面,像桑杏湯、桑菊飲都可以用於燥熱初期,涼燥用杏蘇散。像一般風寒的蔥豉湯就可以了,到營衛不和的層面採用桂枝湯,到偏熱的營衛不和階段,銀翹散也是可以用的。李老的觀點是,所有的外感必含內傷,感冒必然因為正氣不足,正氣不足就是少陰陽氣不足。這個觀念導致對所有的外感都用麻附細來治。
對體表虛之人就加烏梅、党參或人蔘,一方面不傷正氣,另一方面不要讓麻黃疏散太過。精神不振,厭食便溏,加紅參10g(另燉),焦三仙各10g,炒谷芽10g。精神不振說明病人正氣有問題,焦三仙、炒谷芽說明他有傷食的問題。小孩子比較容易傷食,李老用了焦三仙、炒谷芽。倦怠思卧,有腎氣不足的情況,李老就加炙甘草48g、腎四味各10g。炙甘草48g 正好是附片的一倍來預防它的毒性,讓附子助陽但不要讓發熱加重。按語方面,李老認為陽虛證佔得多,多到90% 以上。還有一個觀點就是一切外感必夾內傷,所以李老多用麻附細治外感,麻黃湯、桂枝湯就用得少一些。
在虛人外感方面,李老就用麻附細梅參,細看有點像生脈散。烏梅、山萸肉、五味子在厥陰病是收斂陽氣的葯,使陽氣不要太耗散,用在太陽證就可以抵消麻附細疏散太過的情況。麻附細基礎用法就是托透法,對所有正氣損傷而又外感的都可以用麻附細托透。麻黃是開太陽最好的葯,不但是表證,所有的通行陽氣最猛的葯就是麻黃。像陽和湯裡面為什麼要用麻黃,因為它通陽氣最厲害。有一些葯是六經都可以用的,比如說甘草、參;有些葯是典型代表一個經的,用石膏、大黃就基本是陽明經證、陽明腑證,大黃和石膏是陽明葯;麻桂是太陽之葯,尤其是麻黃;附子就是少陰之葯;麻杏石甘湯說明已經不僅是太陽,還跨入陽明;葛根看上去是太陽之葯,其實它是陽明經葯;白朮、乾薑、茯苓都是太陰之葯;真武湯已經是橫跨太陰、少陰;柴胡是少陽之葯。
我們有六經的葯、有六經的方、有六經的證,黃煌老師甚至研究六經體質,這都是為了一體化,為了用藥更方便。腎四味是李老常用的方,在成人一般用30g,分別是菟絲子、枸杞子、補骨脂、淫羊藿。到發熱38℃以上加生石膏250g,有白虎之意。石膏250g 是白虎湯的量,無論是大白虎、小白虎、竹葉石膏湯。
總 結:無論是跟李老學,還是跟張仲景學,首先看一個病不是辨方證,而是分六經。不管是雜病、眼科、內外婦兒,首先要定六經,定了六經以後再定治法、定方葯。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中醫出版」,作者/雒曉東,編輯/山柰。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青年中醫 好文選讀
-商務聯繫-
-轉載原創聯繫-
TAG:中醫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