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天舜日:古典的烏托邦
孔子讚頌堯舜
南朝;沈約在《四時白紵歌》中吟詠道:
「佩服瑤草駐容色,舜日堯年歡無極。」
(佩帶和服用仙草使容顏永不衰老,在堯舜的年代裡人們有無窮的歡樂。)
清;錢彩《說岳全傳》有詩曰:
「堯天舜日慶三多,鼓腹含哺遍地歌」(在堯舜的年代裡,人們都慶幸有三多:多福、多壽、多男子;鼓著吃飽的肚皮,嘴裡含著飯,遍地響起歡歌笑語。)
堯舜時代是古人所憧憬的黃金時代,有關堯舜的理念,是一種古典的烏托邦。
從我們所能看到的文獻資料來看,最早稱頌堯舜的,當屬春秋末期的孔子(前551—479)。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論語?泰伯》)
(孔子說:堯作為君王,該有多麼偉大呀!太崇高了,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堯能夠取法於天。他的恩德浩蕩啊,百姓們不知道該怎樣稱頌他。他的功績太卓著了,他的典章制度煥發著光彩。)
這裡說堯可以「則天」(取法於天),武則天的尊號就是這麼來的。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能夠做到無為而治的,不就是舜嗎?他幹什麼了?不過是恭恭敬敬地面南而坐罷了。)
噲炙人口的三首古詩
孔子以後,讚頌堯舜的人就更多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幾乎人人都談堯舜,但他們都是按照自己學派的理念來談堯舜,取捨各有不同。不過堯舜故事的主流,還是和儒家的理念分不開的。有三首噲灸人口的古詩,可以把我們的思緒帶到古人所幻想的堯舜時代。
1、《擊壤歌》
據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帝堯之世,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有一位八九十歲的老壽星擊壤而歌。就是在田地里勞動時,一面用原始的農具擊碎土塊,一面唱著歌。用今天的話來說,唱的是「原生態」的民歌。歌詞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太陽出來便開始幹活,太陽落山便休息。鑿井就能喝上水,耕種田地就能吃上飯。帝王對我有什麼作用呢?)
這首純樸的歌謠,反映的是帝堯時代的太平盛世,人們過著自食其力的閑適安逸的生活。儘管生活水平不那麼高,但只要沒有戰亂、天災、沒有政府對人民的干預與盤剝,能夠取得溫飽與平安,他們便滿足了。雖然這只是一種低標準的滿足,卻是幾千年來勞苦大眾的一種理想。直到近現代,不是仍然以「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為滿足嗎?直到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以後,商品經濟的大潮才衝破了這種自給自足的烏托邦。
2.《卿雲歌》
據《尚書大傳?虞夏傳》記載:帝舜登位的第十五年,大宴群臣,在席間與群臣唱和,唱出了一首《卿雲歌》:
「卿雲爛兮,糾縵縵兮。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燦爛的彩色祥雲啊,縈繞漂浮綿延不絕啊。
日月的光輝,日復一日,永照人間。)
帝舜唱罷,嘆息道:「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是時候了!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啊!)
據說這時帝舜打算像當年帝堯把帝位禪讓給自己一樣,正打算把帝位禪讓給禹。所以歌中表現了一個帝王的「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同時也是堯舜時代社會安定,天下太平的一個寫照。
1913年4月8日,中華民國第一屆正式國會開會時,就把這首《卿雲歌》作為臨時國歌,袁世凱執政後被廢止。1921年7月,北洋軍閥段祺瑞政府把《卿雲歌》定為正式國歌。1927年,國民政府蔣介石上台後,《卿雲歌》被廢止。
這裡捎帶著提示一下:上海復旦大學的校名,就是來源於《卿雲歌》的「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3.《南風歌》
這也是一首古代的歌謠,見於《屍子》和《孔子家語》的著錄,大約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說是帝舜彈著五弦琴,唱出這首歌: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和暖的南風啊,可以化解我的人民的愁怨。
南風來的正是時候啊,可以為我的人民增加財源。)
這首歌和前面的兩首歌立意有所不同,前者只是歌功頌德,讚揚盛世,內容顯得空洞和膚淺;這首歌卻提出了兩個實際問題:「解民之慍」與「阜民之財」。
「解民之慍」,就是解決社會上存在的不公正、不公平、平息百姓的怨氣,化解社會矛盾。
「阜民之財」,就是發展生產,振興經濟,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這就是以人為本的理念。
這就是促進社會和諧的良方。
光是歌功頌德,對社會存在的各種不公正、不公平的現象熟視無睹,當然也就不可能加以解決;又不能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解決人民的實際困難,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那麼所謂建設和諧社會,只是一句空話而已。
TAG:天空因海而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