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董明珠一個槓桿,她就能撬走整個格力電器
頭圖丨視覺中國
格力這場曠日持久的「父子戰爭」終於要結束了。
4月8日晚間,格力電器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格力集團擬通過公開徵集受讓方的方式協議轉讓格力集團持有的格力電器總股本15%的股票。本次轉讓完成後,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可能將發生變更。
4月9日格力電器復牌後漲停,封單超130萬手,收於51.93元,市值在一天內增長284億元。
在外界一片「究竟誰來接盤格力」的猜測聲中,鮮有人注意到,一場持續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戰爭,終於要結束了。
但不管戰爭終局如何,格力都將迎來不可避免的劇烈震蕩。
格力與格力:「父子恩怨」三十年
格力集團的前身是成立於1985年的珠海經濟特區工業發展總公司。1991年,兼任冠雄塑膠廠與海利空調廠(均為特區工業發展總公司旗下子公司)總經理的朱江洪將兩個廠子合併,正式更名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特區工業發展總公司更名為格力集團,將格力品牌收歸集團所有,並授權集團旗下所有企業使用——由此,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間的恩怨拉扯正式開啟。
1990年,董明珠進入格力擔任業務員,1994年升任經營部部長。2001年,被朱江洪一手提攜起來的董明珠出任格力電器總經理,朱江洪則轉任董事長,「朱董配」共同執掌格力一直到2012年。在「朱董配」的這些年裡,兩人除了經營層面的協作外,還攜手與母公司格力集團做「鬥爭」。
第一場「戰役」是發生在2003年的商標權之爭。
在格力電器成為市場上產銷量第一的空調品牌後,格力集團將格力品牌授權給包括格力小電器在內的其他下屬公司,引發朱江洪的強烈不滿。
2003年10月,格力電器發表聲明,不點名地批評部分公司借用」格力電器「」格力空調「等品牌形象進行宣傳,嚴重誤導了投資者與消費者,對格力電器構成侵權。格力集團方面則立即「反擊」稱,格力品牌歸集團所有,包括格力小電器在內的下屬企業均有權使用。
這場爭執延宕五年——2005年,雙方簽署無償轉讓商標合同,而由於當時該商標被質押,轉讓手續直到2008年3月才完成。
因商標生了隔閡後,有消息稱格力集團計劃將持有的格力電器股份賣給外資美國開利或日本大金。最終是2006年的股權分置改革救了格力電器,在股改中,上市公司管理層得以保持穩定,國資持股比例也終於開始下降。
2010年7月15日,朱江洪與董明珠在北京出席格力電器新技術全國發布活動
在董明珠於2012年正式兼任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的董事長後,她和珠海國資委間的拉鋸與衝突變得更為尖銳。
2012年,原珠海國資委副主任周少強空降格力集團擔任黨委書記、副總裁,這個國資委嘗試製衡董明珠的舉措卻未擄獲中小股東的心——在股東會上,周少強得票率僅為36.6%,落選格力電器董事會。次年,周少強因被曝出在豪華會所內公款消費而遭調查,最終被免去在格力集團的一切職務。
2016年10月,董明珠卸任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董事、法定代表人職務,一度被視作是她與珠海國資委間矛盾進一步激化後的結果,她也正式與格力集團劃開界限。
今年1月,在格力電器的股東會上,董明珠成功連任格力電器董事長,董事會剩餘八人里多為在格力電器任職多年的老將或與董明珠私交甚篤的閨蜜,僅一人來自格力集團,但也是曾在格力電器工作近20年、經董明珠一手提拔的老將。
這也顯示出,經過多年鬥爭,董明珠已將自己在格力電器內部的話語權擴展至足夠大,把格力電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據財新報道,接近格力電器的知情人士透露,早在2018年年初,珠海市國資和格力集團就已有轉讓股份的初步計劃,並與董明珠進行過商議。格力集團一直未能在格力電器保持足夠的影響力,早已心生退意。
股權角力後,格力電器更需要「觸及靈魂」的變革
對於格力集團擬轉讓的15%總股本的「接盤方」,目前主要存在三種猜測:
格力電器管理層、董明珠及其一致行動人河北京海擔保投資有限公司
廣東省國資委或其他國有資本
第三方外部資本(據《中國證券報》報道,有珠海國資人士透露,富士康科技集團近期在珠海進行了大規模投資,有可能成為潛在的接盤方)
不管是誰來接盤,都很難一口吞下這15%的股份。
按照公告中所規定的轉讓價格不低於4月9日前30個交易日每日加權平均價格的算術平均值來計算,格力電器15%的股份需要超過400億元資金。
2018年三季財報顯示,截止2018年9月30日,第一大股東格力集團持有格力電器18.22%股份,格力集團由珠海市國資委100%控股;由格力電器核心經銷商組建的河北京海擔保投資有限公司為公司第二大股東,持有8.91%的股份。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直接持有0.74%的股份,為第十大股東。
人們最想知道的,無疑是董明珠對格力電器的控制權是否會再上一個台階。
河北京海掌握著格力的經銷商資源,與做銷售出身的董明珠關係密切,二者合計持股9.65%。如果二者確系一致行動人,那麼,董明珠方面只需再掏約74億元資金拿下2.68%的股份,合計持股比例就將達到12.33%,成為格力電器的第一大股東。
不管最後誰來接盤,董明珠與珠海國資委間曠日持久的戰役都將迎來終局——在股份轉讓完成後,格力集團所持格力電器股份將下降至3.22%。
但這個結局並非毫無代價,對格力電器來說,一場「地震」避無可避。
家電行業觀察員劉步塵表示,只要格力電器的第一大股東發生變更,公司的不確定性就會大大增加,而此處的「不確定性」究竟是利好還是利空,則取決於接盤人是誰。
若董明珠與管理層最終成為格力電器的實控人,則必將背負「國企私有化」這一榮譽的十字架。不過,如此一來,董明珠也無需受到國企65歲退休年限的限制,可以毫無束縛地實施造手機、造晶元等種種構想。
但在董明珠極為強勢的個人風格帶領下,格力電器的未來就真是一條康庄大道嗎?
在執掌格力電器的六年多時間裡,董明珠先後為格力規划了造車、買手機、造晶元等等新業務,渴望在空調市場天花板見頂的情況下為格力打造出多元化布局。但她寄予厚望的每個新業務的發展,均未給市場留下深刻印象——以格力手機為例,極光大數據顯示,格力手機在2017年到2018之間的市場保有率尚不足0.1%。在董明珠本人針對新產業趨勢發表的高調言論對比之下,格力在新業務發展上陷入的困局顯得尤為刺眼。
就在此次股份轉讓宣布幾天前的博鰲亞洲論壇上,董明珠表示,不是所有的國企混改都可以成功,國企改革應該是市場化推動,企業做不好是架構和內部治理不好,而非與國企或民企的背景有關,制度建設最重要。
格力電器真正需要的是治理結構上的變革,而不僅是帶有鮮明個人特色的KOL代言。
他山之石:耐下性子,徐徐圖之
要是想在完成管理層控股的同時,實現平穩過渡、不經歷動蕩,格力電器與董明珠或許應該參考柳傳志治下的聯想。
1993年,柳傳志向聯想第一大股東中科院提出股份制改革的想法,儘管獲得了時任中科院院長周光召的同意,卻未能獲得財政部及其下屬國有資產管理局的批准。柳傳志的變通之法是將聯想的部分利潤作為獎勵發給員工。當年,聯想員工獲得了公司35%的分紅權。
柳傳志
但謹慎的柳傳志怕自己被扣上「國有資產流失」的帽子,選擇將這筆分紅登記卻不實際發放——於是,這筆35%的利潤分紅一直登記到了2001年。
2001年,聯想成為國家股份制改造試點企業之一,財政部下文件由科技部牽頭處理聯想改制事宜,這筆「不敢動」的分紅款最終順理成章地轉換成了35%的股權,聯想從此實現員工持股計劃。但這和中科院持有的65%股份相比,仍舊不夠。
聯想又等了八年。在中科院開啟社會化改革後,希望引入社會資本來購買旗下院所創辦的各創新企業的股權,柳傳志為聯想找來了中國泛海控股集團公司。2009年9月,中國泛海以27.55億元正式入股聯想控股,持股比例達到29%。儘管中科院仍舊是第一大股東,但持股比例降至36%,與聯想員工持有的35%、泛海控股持有的29%形成平衡。自此,國企聯想的混改終於完成最關鍵一步。
在聯想平穩股改的過程中,柳傳志的手段與耐心很重要,同樣重要的還有其最大股東中科院的支持。
類似的例子還有TCL,時任TCL總經理的李東生也在與惠州市政府談判過後採用「先分紅權、再股權」的方法推進股改。
而對格力來說,故事是另一副樣子。這些年來董明珠與珠海國資委之間的較勁宛如東風與西風——不管最終誰壓倒了誰,都會給格力電器本身帶來程度不小的衝擊。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