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博物館藏高古玉真品賞析

上海博物館藏高古玉真品賞析

龍紋璜。西周中期。長8.7厘米 寬3.8厘米。以從兩面向中間斜刻的陰刻粗線條來表現龍紋,保留商代典型的「臣」字眼。

重環谷紋玉璧。戰國。外徑21.2厘米 內徑7.3厘米 重0.434千克。內外兩圈重環形,布滿谷紋,谷紋是戰國最流行的紋樣,邊沿小孔可穿系懸掛。

龍首紋玉玦。春秋早期。直徑3.1厘米 厚0.33厘米 。玉色呈雞骨白,扁平環形,有一缺口。兩面有線刻的變形龍首紋,與同一時期的青銅器上的獸面紋相類似,龍首紋是春秋早晚期玉器上較為流行的紋飾之一。春秋早期的這類紋飾主要採用平面雙線陰刻技法。春秋時期《荀子·大略》中提到:絕人以玦,反絕以環。 在春秋時期,玉玦除作耳飾外,還可能是一種信物。

雙龍首璜。東周 戰國晚期 。長11.8厘米 寬4.3厘米。羊脂白玉,間有褐色浸痕。器兩面紋飾相同,兩端鏤雕龍首,龍口微啟,唇微卷,露牙環眼,長耳後伏於頸,飾陰刻細線紋。龍身浮雕勾連雲紋,下緣透雕龍爪。上部有一個圓孔,可供穿線為佩。此類玉璜為戰國時期成組佩玉之一。

玉鳥。西周早期 。青玉質地,表面受沁呈灰白色,有硃砂遺痕。右側:長7.3厘米 高3.8厘米。左側:長7.4厘米高3.7厘米。扁平體,兩面紋飾相同。胸部鑚一孔,可供穿系,屬西周典型樣式。在張家坡等西周墓地有大致相同的數對玉鳥出土。

玉魚。西周 長約9.5厘米。線條刻制簡單、粗放。魚身披鱗,尚有硃砂痕迹。魚尾形狀比例表現得有些誇張。西周早期的風格較為簡略、質樸。

鳥紋柄形飾。商代。青玉質地。扁平長方形。兩面紋飾相同,以斜切線與一較細的陰線相配合,琢出展翅獨立的鳳鳥圖案。上端中部有一小圓孔,用以穿系懸掛。

玉鹿。西周。青玉色澤有淡褐沁,有硃砂殘痕。鹿呈卧伏狀,俯首、引頸、翹尾。橢圓眼,單線陰刻出嘴、鼻。小字形角,耳上豎,耳根穿一孔,可穿系佩掛。

玉鳥。商代後期。高6.9厘米 。寬4.7厘米 重0.0165千克。灰褐色澤。器呈扁平體。鳥站立狀。勾喙、圓眼、夔冠。胸外突,尾上翹,體豐滿。兩面紋飾相同。勾喙上刻人字紋,胸腹飾雲紋,尾刻內彎弧線。

弦紋環。商 代。高2.6厘米 徑11厘米。體圓似箍,兩端外侈,埠沿外飾陽線刻弦紋,中腰稍內收,並有向外凸出的寬而薄的圓環形邊一周。整器表面烏黑光亮,琢磨潤滑。

獸面紋戈。商代後期。長25.3厘米 最寬5.8厘米 厚0.6厘米。青灰色料局部有褐色浸蝕。扁平體,援前端呈三角形,雙刃鋒利,中部起脊,上飾三條平行凸弦紋。長方形內,中央一圓穿。內及援的正反面各飾一浮雕陽線獸面紋。此戈應為儀仗用器。

獸面紋戚。商代後期。長8.3厘米 寬5.4厘米 厚1厘米。青黝色澤間雜黃褐色,有灰白土浸。正背面紋飾相同,均浮雕一獸面紋為主題,輔之以旋渦紋、三角形垂葉紋,琢制較精。戚源於斧,是一種禮儀用器。

嵌綠獸面紋戈。商代後期。全長22.9厘米 援長16.5厘米。 內長5.9厘米。銅內,玉援。銅內上鑲嵌有綠松石組成的獸面,因時代久遠而有剝落。製作精緻,為貴族舉行典禮時用的禮器。

玉豚。漢 代 。長11.2厘米 高2.4厘米。豚為象生玉器。漢代的玉豚一般用作葬器,又稱「握」,象徵握有財富。雕刻技法為典型的「漢八刀」風格。

螭鳳紋劍珌。漢代。長5厘米 寬4厘米 重0.045千克。青白玉質,局部有赭紅沁。略呈梯形,浮雕、透雕技法並用。一面高浮雕一螭龍,另面透雕一鳳鳥首。地紋為陰線刻成的變形雲紋。底部有一凹形圓洞,用以納入劍鞘末端。 珌為古代玉具劍中的劍鞘裝飾,流行於漢代。螭鳳紋是漢代劍飾上多見的紋樣,但此件雕工精湛,較一般為勝。

玉神人首。新石器 石家河文化。高6.2厘米 寬3.6厘米 厚3厘米 重0.073千克。玉呈黃綠色,間有赭紅沁。 圓雕人面像。頭戴華冠,方臉大耳,雙耳系戴耳環,巨口獠牙,犬齒交叉,蒜頭鼻,臣字形眼睛,面部猙獰且威嚴。長頸。頸背琢有鳥形圖案,作展翅飛翔狀,用陽紋凸線技法琢成。頭頂至頸下鑚一通心孔。圓雕人首和浮雕鳥紋合雕一器者,罕見。可能是氏族崇拜的神人偶像與圖騰神結合的產物。

五孔玉刀。新石器晚期 齊家文化。長39.6厘米 寬8.4厘米 厚0.6厘米。玉色淡綠,間有米黃色的斑紋。呈長條形,刀背部平整,刃部磨製後較薄。刀身共有五孔,又稱多孔。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中較多發現多孔刀,該玉刀是玉制禮器。

玉鐲。新石器 良渚文化。徑6.6厘米 孔徑5.4厘米 高1.2厘米玉色青灰,紫褐相間。鐲環一側寬闊,另一側窄細,內璧平直,外璧弧凸。孔壁有兩面對鑽的製作痕迹。素麵。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

玉鐲。新石器 良渚文化。徑10.6厘米 厚1.2厘米 。玉色綠褐。原為一個圓環,因折斷成為兩個半環。半環兩端各有一個穿孔聯結,並可根據手臂粗細作調整,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

玉多節形器。新石器 良渚文化。長10.3厘米 寬0.8厘米 。玉色青灰。一端圓錐形,穿一孔;另一端圓柄形。

玉璋。新石器時期 龍山文化。長24.6厘米 寬5.8厘米 厚0.5厘米 孔徑0.8厘米。玉色青黑,內布滿雜亂的灰綠色枝條狀紋,邊緣薄處顯露茶綠色。器身扁平長方形。上部略大,通體打磨光滑平整,製作較為精細,玉材開料的技術已基本掌握。 屬玉制禮器。

玉梳背。新石器時期 良渚文化 。透閃石質地 長6.8厘米 高3.6厘米 厚0.6厘米。黃白色,扁平倒梯形,上端有二耳一角,角下有一小圓孔,下端凸出一扁榫,榫上鑽二小孔,嵌插梳齒時可插銷固定。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玉璧。新石器 良渚文化 外徑23厘米 內徑5.6厘米 厚1.4厘米。透閃石琢制。綠褐色澤間有青白斑紋。扁平圓形,表面拋光,素麵無紋,邊沿內凹,形如滑輪,中間圓孔,以管鑽從兩面對鑽而成,孔璧有清晰的對鑽旋痕。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玉琮。新石器 良渚文化。高5.6厘米。為陽起石琢制,乳白色隱現淡綠斑紋。琮面雕出四個角尺形凸塊,中部有一條橫槽,將凸塊分為上下兩節。以四角為中線,各刻一神像。上節在兩條平行的橫棱下雕刻一神臉。眼為線刻園圈,下邊橫凸塊作鼻,上刻細密的雲紋和橫直線圖案。下節雕刻一獸面。蛋圓形凸面作眼廓,線刻重圈為眼,中間以橋形凸面連接,和一條橫凸塊作鼻,凸塊上也滿刻橫直線和雲紋圖案。器表高度拋光,光潔如鏡。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玉鉞。新石器 良渚文化。長17厘米。透閃石琢制,米黃色。器表細緻拋光。弧形刃,刃的兩端略為外翹,鈍口,無使用痕迹。上部中間有一圓孔,以管鑽從兩面對鑽,孔壁留有旋痕。在鉞的一面圓孔上留有半個圓孔疊痕,當是鑽孔錯位所致。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玉鉞組件。新石器 良渚文化冠飾:長7.7厘米 寬3.7厘米。鉞: 長17厘米 寬9.6厘米。端飾:長6厘米 2.9厘米寬。為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的遺存。由冠飾,端飾和鉞組成。玉權杖為氏首領和巫師所有,為權力象徵物。

玉璜。新石器 崧澤文化。長7.2厘米 。淡綠色澤,似魚形,用火山碧玉製成。器表磨製光滑,上端兩旁各有一穿孔。系單面鑽,然後再稍加修整。1976年上海青浦崧澤遺址出土。

神面紋琮。新石器 良渚文化。高39.3厘米 上寬8.1厘米 下寬7.1厘米。孔徑5厘米 重4.74千克。全器十五節,每節以四角為中線,刻有對應的兩個圓圈和長短相間的陽線。為象徵性的獸面紋圖案。此琮在射處一面陰線刻有一抽象的鳥紋,作展翅狀。類似紋樣也出現在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的良渚文化陶壺和浙江餘杭北湖徐家頭出土的良渚文化陶豆。

玉璧。新石器時期 良渚文化。淡綠色澤,透閃石琢制而成,間有深綠色和薑黃斑紋。素麵無紋,表面拋光。中間圓孔是雙面對鑽而成,器表留有弧形琢痕。

玉鳥。新石器時期 良渚文化。長1.8厘米 寬2.7厘米。乳白色澤。鳥尖喙上揚作鳴叫狀,鳥尾上翹。鳥目以一透雕小孔代替,又可系掛,淺刻細線象徵羽毛

獸面紋錐形器。新石器時期 良渚文化。長5.4厘米。白色澤,玉質浸蝕較重。圓錐體。近一端處有一對淺浮雕圓圈,似簡化的神像紋飾。通體精磨拋光。

神像飛鳥紋琮。新石器時期 良渚文化。高5.1厘米 寬7.1厘米 徑5.9厘米 。湖綠色澤,玉質晶瑩,有透光性。琮體四面分別琢出一組神人獸面紋,即良渚先民崇拜的神像。其四角有四隻飛鳥,為神像的使者。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

豬形墜。新石器時期。乳白色陽起石琢制而成,間雜黃褐,青灰色斑紋。扁平橢圓形。一側雕長嘴,中間有一大圓孔。上端有凸脊,橫穿一孔,可穿系佩掛。造型宛如一頭肥胖小豬。

項飾。新石器 良渚文化。長22.8厘米 寬21.8厘米。寬項飾由大小、形狀不同的穿孔管、珠、墜共71粒串成環形。最下一粒墜呈鈴形。墜的兩側為管,管上浮雕雙目和嘴組成的簡化獸面紋,較為少見。

玉鉞。新石器 良渚文化。長17.2厘米 寬10.9厘米。玉色青綠,滋潤透光。長方扁薄體。刃部弧凸外翹,鈍口,無使用痕迹。上端圓孔為兩面管鑽而成。選料和製作都十分精緻。

玉璜。新石器 崧澤文化。長6.6厘米 寬2.4厘米。呈湖綠色,間有灰白斑紋。造型別緻,似魚鳥組合形。器表磨製光滑,兩端有單面鑽穿孔,有明顯的懸掛磨損痕迹。

玉璧。新石器時期 呈湖綠色,系用火山碧玉製成。扁平圓形體。器表磨製光滑。單面鑽穿孔。

琀。新石器時期長4.2厘米 寬2.6厘米。玉琀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崧澤文化遺址中。此琀造型簡潔,呈雞心形。中穿一大孔,是以管鑽從單面鑽成。通體琢磨精緻。

玉鳥。新石器時期 紅山文化。由黃玉琢成,光素無紋,僅以簡單的輪廓線來表現鳥的形象,作展翅飛翔狀。

玉玦。新石器時期。外徑3.1厘米玦為乳白色,以玉髓製成。乳白色間有虎黃斑紋。環形,厚薄不勻;中鑽一孔;一側開有一缺口。表面有磨製痕迹。

鳥紋璧。新石器 良渚文化。表面光素,拋光細膩。璧的一麵線刻鳥紋圖符,為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珍品。

神像鳥紋玉琮。新石器 良渚文化。高5.1厘米 寬7.1厘米 口徑5.9厘米。湖綠色澤有透光性。琮體四面分別琢出一組神人獸面紋,即良渚先民崇拜的神像。其四角有四隻飛鳥,為神像的使者。玉琮是史前時期祭典和斂葬的重要禮器。 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

鳳攫人首玉佩。新石器 龍山文化。高10.2厘米 寬4.9厘米 重0.07千克。採用透雕、浮雕技法琢成.大鳳冠作龍形,口啄一獸,足攫一人頭,昂首挺立,十分威武。

白玉龍紋鮮卑頭。南北朝 南朝。羊脂白玉 長9.5厘米 寬6.5厘米 重0.087千克。為袞服上的玉帶頭,即帶扣。此鮮卑頭長方形,透雕蟠曲的龍,細線陰刻鱗紋、網紋,龍體上的小孔原為鑲嵌寶石之用,器背兩側刻有銘文,右為:庚午,御府造白玉袞帶鮮卑頭,其年十二月丙辰就,用功七百;左為:將臣范許、奉車都尉臣程涇、令奉車都尉關內侯臣張餘。共計46字。 為南朝玉器傳世品中僅見。

四靈紋勝。漢 東漢 。白玉質地 長5.5厘米 寬2.1厘米 高3.2厘米 重0.032千克。此玉勝為避邪物,上下左右透雕青龍、朱雀、白虎、玄武等代表了東南西北四方天象的神靈。東漢時期並不可見。

青玉三螭紋璧。南宋 外徑11.1厘米.璧內外施壓邊線,器物肉部陰刻三螭環璧。螭首呈三角形。額陰刻兩條 額紋,脊柱線順螭身作S形曲線,璧反面光素無紋。玉雕螭紋大致始於元代,南宋三螭紋璧尚屬罕見。該玉璧出土於上海松江區西林塔。

春水玉飾。宋 金.長8.8厘米 寬3.6厘米.一鷹隼雙爪鉤住天鵝後腦,啄其頭顱,天鵝展翅作掙扎狀,以水草襯托。 鶻攫天鵝的題材出自遼代「春水」習俗。器背面凹入,左右兩端有孔,可供帶鞓穿入。工藝上採用「巧色」手法,匠心獨運.

秋山玉爐頂。宋 金.長3.9厘米 寬2.3厘米 高4.2厘米. 由柞樹、山石、雙鹿組成秋山題材,略帶俏色。秋山題材玉雕盛行於金、元。

樂伎玉帶板。唐代,青白玉質地。 由12塊玉板組成,其中鉈尾1塊,正方形玉板11塊。玉板皆長 3.6厘米,寬3.4厘米;鉈尾長5.4厘米,寬3.4厘米。正面以淺浮雕加飾陰線紋琢刻成西域胡人伎樂的形象,肩身披飄帶,身著短衣, 足穿尖靴,或跪或坐,神態逼真。背面平素,四面各有一牛鼻孔以供穿綴。

雲龍紋葵口玉盤。唐代,口徑10.3厘米 高2厘米.白玉質地。器呈十二葵瓣狀,淺平底。盤外壁浮雕二龍戲珠圖案,龍體呈飛動狀。龍身外滿飾如意形雲紋。此盤所飾的二龍戲珠為所見年代最早的同類圖案之一。為唐代玉雕器皿極珍貴的標準器。

龍紋玉環。唐代 ,外徑9.6厘米 內徑3.7厘米 厚0.25厘米.白玉質地。用淺浮雕和陰刻技法琢制紋飾。正面的團龍紋樣為唐代的典型造型,在同代的金銀器、銅鏡上亦十分流行。另一面浮雕四朵如意形雲紋。此玉環很可能為皇帝的御用之物。

文圖來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襄收藏 的精彩文章:

TAG:共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