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郭振武從熱論治小兒肺炎喘嗽

郭振武從熱論治小兒肺炎喘嗽

郭振武從熱論治小兒肺炎喘嗽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郭振武,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中醫內科和兒科臨床、教學等工作40餘年,善攻小兒肺系疾病,治癒疾患數萬,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想。

肺炎喘嗽是小兒常見的肺系疾病,臨床以熱、咳、喘、煽(發熱、咳嗽、喘促、鼻翼扇動)為特徵。清代醫家謝玉瓊首先在《麻科活人全書》中記載了「肺炎喘嗽」的病名。《素問·至真要大論》中云:「諸氣膹郁,皆屬於肺」;《素問·咳論》指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明確指出不論咳喘的病因如何,其病位都在於肺,都是因為肺氣受傷或者因為他臟之病累及於肺,致使肺失宣肅而發咳喘。郭振武認為小兒肺炎喘嗽的病因主要有三個,即外感六淫,乳食內傷和積熱內生,而其發病多從熱化。《顱囟經》有云:「凡孩子三步以下,呼為純陽。」宋代醫家錢乙亦曰:「小兒純陽,無煩益火。」金元四大家之一、寒涼學說的倡導者劉完素也在《宣明論方·小兒科論》中說:「大概小兒病者純陽,熱多冷少也。」朱丹溪認為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凡一歲以下有病者,多是胎毒,並宜解毒為急」。同時,清代溫病大家葉天士亦在《幼科要略》中指出:「襁褓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這些都強調了熱病之所以在小兒多見與其純陽之體關係密切。

郭振武臨證數十年,發現小兒肺炎,尤其是重症肺炎,大多以發熱為主症,咳嗽、咯痰、喘促出現較發熱晚,亦有很多病例始終無明顯的喘憋癥狀,而且咳嗽的輕重程度與患兒的熱度、熱程相關,一般持續高熱後才出現喘咳,他認為這與痰液的生成有關。小兒肺炎的痰與喘,往往也是由於急性發熱,熱傷津液,煉液為痰,痰熱搏結,阻於氣道,肺氣鬱閉,失於宣肅降所致,其病機為熱傷津液在前,痰液內生在後。郭振武臨床從熱論治小兒肺炎喘嗽每每獲得良效。

驗案

吳某,女,4歲。現症見發熱,體溫39.2℃,咳嗽劇烈,伴有微喘及喉間痰鳴,煩躁不安,納差,卧不寧,小便黃赤,大便乾結。查體:面紅唇赤,鼻翼扇動,聽診雙肺呼吸音粗糙,可聞及較密集的細小水泡音,心率一分鐘120次,律齊,舌紅,苔黃膩,脈滑數。中醫診斷為肺炎喘嗽,證屬痰熱閉肺、熱邪熾盛。治以清熱化痰,宣肺開閉。

處方:麻黃5克,生石膏20克,杏仁5克,川貝5克,桑葉10克,野菊花15克,金銀花15克,魚腥草15克,天麻10克,白屈菜15克,葶藶子10克,焦三仙各20克,生甘草10克。3劑,每日1劑,囑少量頻服。

複診時患兒熱退,咳嗽及喘促減輕,略微煩躁,大便不幹,小便不黃。原方繼服3劑,二次複診時,咳嗽已好轉大半,喉間有痰,飲食較差,舌質淡紅,苔薄黃,脈滑,予前方去石膏再服3劑而愈。

方中麻黃、石膏合用清熱解毒、除煩解肌、宣肺平喘,故共為君葯。川貝配杏仁以宣肺平喘,潤肺化痰,合桑葉、野菊花、金銀花、魚腥草、葶藶子等清熱解毒之品共為臣葯,取其「輕可去實」之義。天麻主入肝經,可清肝瀉火以佐金平木;白屈菜止咳,平喘;焦三仙可健脾和胃,防方中寒涼之品傷於小兒中焦,以上五葯共為佐葯。生甘草既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又可緩急止痛、補脾益氣、調和諸葯,為方中佐使葯。綜合全方15味葯,共收清熱、解毒、宣肺、化痰之效。中醫自古就有「凡病溫者,始於上焦,在手少陰」「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等論述,小兒生機蓬勃,體稟純陽,不論外感時邪還是內傷積滯,都易從熱化而發病。郭振武認為,小兒風熱、濕熱證最多,單純的寒證極為少見,所以臨證遣方,清熱之葯必不可少,而且用量宜重。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以降為和,且肺氣賴六腑以通之,腑氣通則肺氣降,故臨證時應注意保持患兒大便通暢。小兒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調,如過食肥甘、生冷,則令脾胃易傷,運化失常,痰濁內生,積久化熱,熏蒸於肺,致肺氣閉郁,咳嗽加劇,臨床上常表現為食少納呆,噁心嘔吐,甚至腹痛腹脹等癥狀,故常於本方中加焦三仙,雞內金、山藥、白朮等以運脾滌痰,增強療效。(張楚石 孫雨婷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搜索「私家健康先生"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老忘事別怪大腦,可能是腎臟撐不住了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