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西方給中國挖了個坑,咱們千萬不能跳
文 | 蔣校長
非知名軍網鐵血網創始人,五道口男子技校輟學,軍品材料磚家。
上迴文章《霉國,真夠壞的》咱跟大夥聊了聊西方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在第三產業中的不同,有鐵友說,這也就是劃分產業不同,西方經濟學其實也有「生產性服務業」,劃入第三產業,你這就是叫個「第二產業 」罷了,不見新意。既然如此,那咱就再聊一下。
其實第三產業的劃分法歷史也並不久遠,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被英國人提出,二戰後被應用於經濟統計。
那麼服務業的概念是什麼?解釋起來林林總總,概括為一句話:服務業提供的不是物資財富,是滿足人們除物質之外的精神要求。比如產業資本提供實物商品,而倉庫、物流不產生實物商品,只為實物商品提供運輸和倉儲的「服務」;而姚明提供體育產品、王菲提供音樂產品等等,他們都是財富創造者。
不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提出:商業利潤是產業資本家讓渡給商業資本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它的來源是產業部門的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其實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我們可以把它擴大為:其他產業的利潤都是工業產業資本利潤的讓渡。由於工業產業資本效率的極大提高,可以支撐更多的人進入精神產品的生產,比如上面提到的姚明王菲。
可是這裡不嚴謹的地方是,同是服務業,一部分產業是工業離不開的,也就是參與物質財富生產的,我們稱作生產性服務業,或者產業服務業;另一部分只創造精神財富甚至只是為民眾生活得更好的,比如姚明,他也創造了不少GDP。正是物質財富創造的效率越來越高,才能使更多的人脫離物質財富的創造,進入精神財富的創造和人們生活更舒適的服務,這是社會服務業。
政治上這種劃分不過是減少了「工人」的數量,勞動者並未減少。資本家喜歡把他們稱作「服務人員」而已,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稱謂總有點過敏。下面說說為什麼我把它稱作第二產業 。
2006年一件事給了我深刻印象。世界銀行指出,中國的GDP不準確。按照我當年的想法,是要指責我們「注水」。但是世界銀行指出,中國第二產業數據詳實,畢竟第二產業產品半數出口,還有13億人消費,很好核實。但是與龐大的第二產業規模對比,第三產業顯然縮水很大!也就是說,不但沒有注水,反而是被「烘乾」了,而且烘乾的很厲害。
被人抓到「短處」,後來中國政府年年「上修」初始數據。
我被驚到了。當年也被西方經濟學洗過腦,第三產業不就是些本地服務么?世界銀行還能了解到具體數據?後來明白了,其實第三產業的主體,恰恰是生產性服務業。發達國家都是走過這條道路的,他們明白,當生產規模達到某一水平時,產業的服務業必然跟著達到這一水平。而中國本著「韜光養晦」 的原則,壓低了這一數據,被別人「稽核」出來了。
既然如此,都是創造物質性財富的,為什麼不歸入第二產業?有哪個製造業企業這麼彪,敢說不用金融支持的;有哪個企業這麼二,當企業做大時,拒不採用IT信息服務的?有哪個企業管理者這麼憨,說不依賴物流可以實現產品價值的?現代企業還有認為酒好不怕巷子深,不依賴廣告業的嗎?……
這種產業劃分其實包含著發達國家不願說明的密碼,讓我們來看一些實例。
巴西,50年前算是一個「發達國家」,他有不俗的工業體系,而人均GDP也是力壓韓國。巴西航空工業公司曾是波音、空客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商用飛機製造商,世界第一大支線飛機製造商。最高年出口200架飛機。比如E190系列,相當於中國的ARJ21支線客機。成龍的私人飛機就是巴西的巴航萊格賽650。
巴西甚至還成立了巴西航天研究中心,從國外高薪聘請了核心工程師。但是巴西航天之路磕磕碰碰,只完成了探空火箭的研製發射,一直未能實現衛星發射。2003年的一次發射,正應了金政委一句話,說中國人馬馬虎虎,其實印度和巴西那才真是馬馬虎虎。火箭發射時,11名頂級工程師居然就留在發射架旁的指揮塔里。隨著一聲爆炸,21名在指揮塔中的人員殉難!
巴西為了實現他的航天夢,只能用俄羅斯的飛船送上巴西第一個宇航員,用中國的火箭送上巴西第一顆衛星。
巴西當年比中國發達多了,他有一艘航母「聖保羅號」。當年中國為了學習航母經驗,也是派出工程師和飛行員前往考察的。
但是巴西還是落入著名的「中等收入陷阱」,又名「拉美陷阱」。那又是為什麼?真的有這個陷阱么?
這是美國的宣傳而已。巴西的工業化是美國支持的,大量美國資本進入巴西,幫助了巴西的工業化,美國資本也掙到大錢。在巴西工業化中期,自然發生了貧富分化等現象,造成社會動蕩不穩。資本最在意社會穩定,否則怎麼掙錢?同時不排除美國資本不希望發達國家之外的國家掌握高新技術,於是資本紛紛撤離,給巴西留下一個爛攤子。
用我的理論分析,那就是巴西沒有注意建立一個支撐第二產業的第二產業 ,把這部分交給了外國資本。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總是「教導」 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工業之後,要努力發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才能吸收最多的勞動力。當你形成三產一個比一個創造的財富多的時候,你就發達了。那麼看看下面這張圖。
第一圖是農業國家結構,這裡是尼泊爾。農業佔GDP主要比例;第二圖是巴西,第三圖是德國。光看第三產業佔比,巴西比德國還要「發達」。這只是表明,巴西被忽悠了。要知道,第三產業的生產性服務業必然要求第二產業大發展才能跟隨發展,否則它為誰服務?而產業服務業只需要不多的高素質勞動力。巴西第二產業佔比低於德國,他的工業發展主要靠外資,高端工程師也是聘請國外人員,因此第二產業 肯定發展不足,主要發展的就是社會服務業。
有人以為,能創造GDP不就結了?那是不一樣的,同是GDP,那含金量差的大了去了。美國的「第三產業」看起來發達,但是中國留學生在那裡覺得很不方便:看病是要預約的(醫療人員不足),一般的小毛病到了預約時間早就自愈了。理個髮有時要開車跑幾十公里,小飯館也不多。美國人多數是自己洗車的,車子有了小毛病也是自己動手修理的。有人解釋說,那是因為美國人工貴,像理髮修車這類小事情就自己干吧。
難道美國政府不應該支持這類服務企業的發展么?
反過來問一下,那美國的「第三產業」幹些什麼?這就問到點子上了。發達國家鼓勵發展中國家搞「第三產業」,都是社會服務業。社會服務業基本是本國人賺本國人的工時費,嚴格說不創造財富。美國人主要搞金融業,IT服務業,換一個說法,利用知識差異、能力差異、資本差異賺世界的錢,那可是創造大財富的。至於社會服務業那點小錢,美國資本還真沒看得上。
巴西的遭遇不是孤例。想想1996年亞洲金融危機,發展中國家忽略金融漏洞,一心搞實體,借了大量外債求發展。金融大鱷索羅斯把許多亞洲國家創造的財富席捲而空,末了還「優雅」的說,我是幫助他們發現問題。可是他們那麼多諮詢企業收了發展中國家的錢,指出過這個毛病了么?
發展中國家這才明白,原來他們叫我們發展的第三產業和他們自己發展的第三產業就根本不是一回事!他們搞的是滿世界賺大錢的「第三產業」,叫我們搞的是自己人賺自己人錢的第三產業!美國自己的社會服務業並不發達,倒是鼓勵其他國家發展社會服務業,就是想把生產服務業給自己保留下來。他們好去賺全世界的錢,而那些僅僅發展了社會服務業的國家是自己人賺了自己人的錢,這就是區別。
所以把它們混叫第三產業有很大的迷惑性,而把和第二產業相關的部分剔出來稱之為「第二產業 」應該更合理。換句話,按照政治經濟學的處理,那就是分為參與創造物質財富的產業叫第二產業 ;而只是參與精神財富的創造和服務人們的日常需要的產業才應被稱作第三產業。
這種稱呼同時顯示出產業服務在技術要求上確實高於一般製造業,需要更高的能力,所以要這個「 」號。
同時提示發展中國家,當第二產業發展到一定地步時,必須毫不動搖的繼續提升,發展高技術的第二產業 ,為第二產業的更好發展保駕護航。
那麼中國掉坑裡了嗎?沒有。中共的作為正符合那句新民諺「土鱉不土,戰鬥力五」。作為一個正牌信奉工業黨的領導核心,中共一直把做大工業作為執政黨的首要任務。當然也常常在韜光養晦方針的指導下,做出一些「悲情陳述」,比如「製作8000萬件襯衫才能換一架波音飛機」之類。
有著5000年文化底蘊的中國領導人,不但識破西方的忽悠,而且將計就計,在前些年的宣傳中,沒有說自己在大國重器方面的發展,而是突出宣傳自己的三來一補產業,重點強調與西方的產業差距。只是在成長為大象,無法再躲在老鼠背後時,才開始宣傳中國在大國重器上的崛起,才使人民有了「厲害了,我的國」的感受和興奮。
在評估國家實力時,三大產業的劃分方式不如對物質財富創造產業的劃分方式,也就是評價國家實力時,不應看三大產業各自的比例,是否第三產業佔GDP的大頭,因為靠社會服務業發展起來的第三產業並不值得自豪。只有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二產業 的加總超過GDP的半數才是健康的經濟構成。
看看美國,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40%在金融產業,僅僅國際金融的收入就佔了國民經濟的一大半。有人說按照美國的統計金融業只貢獻了8%,可是美國金融業其實是世界金融業,美國的投行參與了中國三大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僅農行未參與),賺得盆滿缽滿,計入美國的GDP了嗎?去年的中石化期貨爆倉,對賭方就是高盛。
當工業發展的強大時,第三產業也會發展的「強大」。由於第二產業 的發展要求,那麼屬於第三產業的教育和科研必定強大,看看美國的高端教育和科研就知道了。甚至旅遊業和文化產業也要靠現代工業的強大。到美國旅遊的人們除了自然風光,另一個印象就是工業。你到科羅拉多大峽谷旅遊,當地提供幾十架直升機帶你在空中俯瞰;你到洛杉磯國際影城,裡面的各項特技項目背後都是高科技的支撐,其他國家還真難學來。而好萊塢的大片離開了現代科技的支撐也就不那麼炫目。
最後再次重申,中國的發展用西方經濟學是解釋不了的,我們要有自己的經濟學理論,才能對得起這個時代——中國的時代!
跟老鐵們說一下,本文原創自鐵血網創始人老蔣(人送外號蔣校長)新開的一個公眾號,大國較量背後那些心裡的小九九都給你講得明明白白,大家有想看的也都可以給老蔣留言,老蔣會挑有看頭的專門給你寫作,關注老蔣一起解剖時事!
TAG:鐵血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