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三個和尚》《豬八戒吃西瓜》……這些滿是「童年殺」的作品都出自他的筆下

《三個和尚》《豬八戒吃西瓜》……這些滿是「童年殺」的作品都出自他的筆下

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吊水吃。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三個和尚》曾獲丹麥第四屆歐登塞國際童話影展銀質獎和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至今讓70後、80後們津津樂道。同樣由美影廠拍攝的《豬八戒吃西瓜》是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還有美術片《金色的海螺》《天書奇譚》等,無不是一代人的童年「回憶殺」。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些作品都與一個人有關。他就是包蕾,《三個和尚》《豬八戒吃西瓜》是他的童話代表作,他還撰寫了大量動畫片劇本,《金色的海螺》《天書奇譚》等都在其列。為紀念包蕾先生誕辰100周年,上海作家協會、上海市兒童文學研究推廣學會共同組織編寫了《對包蕾先生的念想與敬意》紀念文集,今天(10日)在上海作協大廳首發並舉辦座談會。

包蕾出生於1918年,1989年去世,原名倪慶秩,浙江鎮海(今寧波)人,1941年肄業於復旦大學,中學時代時就曾自編自演過獨幕劇、話劇,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上海救亡演劇隊第十三隊演員、上海青年救國服務團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國泰影片公司編劇。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編輯部主任、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編劇。1953年,包蕾領命策劃創辦《少年文藝》,帶領更年輕的李楚城、錢景文、任大星等,把新中國「兒童文學第一刊」辦得風生水起,從此引領我國少兒文學幾十載,《少年文藝》被譽為中國兒童文學的「搖籃」。

《小金魚拔牙》《理髮的故事》《小熊請客》《豬八戒吃西瓜》……包蕾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孩子們的生活,故事明快活潑,語言充滿童趣。紀念文集主編、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張錦江為此次編選定下一個原則,那就是以包蕾先生本人的著述為主,儘可能展現其創作和理論的真實風貌,讓先生自己的文字說話。紀念文集第一部分就是包蕾的童話作品,以《豬八戒吃西瓜》為代表的「八戒新傳」等故事,至今讀來仍然生動可親。張錦江說,包蕾創作《豬八戒吃西瓜》,並非僅僅借鑒了古典小說《西遊記》的人物原型,更重要的生活啟示來自一個孩子吃了他留著夜晚寫作時吃的餅乾,孩子一次次控制不住自己把餅乾「貪吃」光了,還來自於偶然看見一張「不要亂拋瓜皮」的圖畫的觸發,才寫出了這個純樸天真,卻又好吃懶做的豬八戒童話故事。

談及自己的創作經驗,包蕾曾說,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童話要力求避免太實,從兒童生活中吸取養料,了解他們的思想、生活是完全必要的,但寫成作品時不必就某件具體的事件或人物來做藍圖。他還曾表示,童話作者要向安徒生等世界大師學習,也要向我國古典文學和民間文學學習,比如《西遊記》所寫的不一定是童話,但裡頭的人物深受兒童喜愛的原因就值得探究學習。可以說,包蕾筆下的「八戒新傳」等故事就是他將古典文學精髓與兒童生活結合的產物。而《三個和尚》來自民諺「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啟發,體現了他對民間文藝的重視和熟悉。

兒童文學作家、文集副主編任哥舒說,包蕾的作品中洋溢著孩子們自己的氣息,他就像是孩子們和藹可親的「忘年交」玩伴。包蕾先生小時候家境富裕,但他有許多孤獨感,他希望孩子們不再有他那樣的孤獨感,而有更多的快樂。因此,他熱情地為孩子們寫作兒童文學,他的寫作從童話、兒童活報劇、木偶劇到美術電影,形式多樣。相比不少兒童文學作家的深刻、嚴謹,包蕾先生有更多輕鬆隨意,和與孩子親切為友的熱情,把生命的本真歸還給了孩子們。在《我的創作歷程》中,包蕾曾談及自己開始為低幼兒童寫童話的原因,「我沒有忘記幼年時代看到一本兒童讀物時的喜悅心情。我常和現在的幼年兒童接近以了解他們的心理、愛好、幻想和愛憎。我發覺為低幼年級的兒童寫作品,難度較之為高年級兒童寫作更高,而寫童話比起寫戲劇來,並不容易。但,我決心學習寫這類形式的作品。」

包蕾與陳伯吹、賀宜、嚴文井、葉聖陶、張天翼、洪汛濤、葛翠琳、金近等被譽為中國童話十家。文集中也有任溶溶、洪汛濤、賀宜等老作家對包蕾的回憶文字。96歲兒童文學老作家孫毅在座談會上動情地說:「包蕾先生的一生用作品說話,他愛祖國、愛兒童、愛兒童文學,他是我的榜樣,我懷念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新紀錄!清明小長假長三角鐵路發客1110.4萬人次
30.5℃!上海創下歷史紀錄,但滿30減15又來了……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