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為什麼突然輝煌突然沒落?專家:地理決定論的絕佳樣本
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公元710年,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
兩位公主,特別是文成公主,對漢藏民族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是毋庸置疑的。
這也是歷史上不多的關於中原王朝與雪域高原和親的記載。
除此之外,好像吐蕃從來沒有存在過;唐之後,吐蕃的歷史存在感也不強,直到清朝,能在派駐大臣時看到一些消息。
比起匈奴帝國,吐蕃更像咻的一聲出現的,然後咻的一聲不見,接著又咻的一聲變成別的樣子出現在人們面前。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
可以說,吐蕃的發展,是最能讓人們看清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歷史的。
雪域高原號稱第三級,高原上有好幾條近於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
北邊是崑崙、阿爾金、祁連山脈,構成青藏高原與塔里木盆地的界限;
中間是唐古拉山脈,構成西藏與青海的界限;
中間靠南的是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構成西藏內部的農耕與游牧的界限;
南面的是喜馬拉雅山脈,構成青藏高原與印度平原的界限;
此外,西北還有喀拉崑崙山脈與前述大山匯聚而成帕米爾高原;
高原在東北與西域天山山脈相連,西南與阿富汗新都庫什山脈相連。
這一系列龐大的山脈對海洋水汽輸送形成天然的屏障。
這些海洋水汽,實際上就是植物、作物生長的條件,是生產力的基礎條件和文化傳播的方向。
山脈縱橫,地理破碎,交通困難,自然不能聚集大規模人口,社會組織、經濟發展便會長期處於一種低成熟度狀態,而且依賴那幾條僅有的文化傳播通道,這又為各種衝突埋下了伏筆。
這些因素,決定了雪域的特殊社會生態。
特殊在何處呢?
歷朝歷代,從漢唐到明清,整體上的中國都是一個世俗的國家,間或出現的地方政權,南唐、後漢、西夏,也是世俗政權。
只有在雪域高原,宗教對世俗的經濟社會影響非常大,甚至可以與贊普分庭抗禮。
在高度成熟的秩序發展起來以前,部落制是典型的社會組織形式。
而整合這些小規模跨血緣共同體的最佳手段就是宗教,所以部落首領一定或多或少帶點宗教屬性,比如流行一時的薩滿苯教。
那麼,佛教又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六世紀中後期,氣候出現了一個重要的小暖期,中原分裂局面結束,建起了大一統的隋唐帝國;同時,高原也統一了,從松贊干布開始有了明確紀年。
所有的統治,都不是鐵板一塊。松贊干布要維護自己的統治,就需要有利的工具。
我們都知道,貴族社會比平民社會難統治多了,看看歐洲稀碎的版圖就能知道,何況地廣人稀的高原。
松贊干布通過來自大唐的文成公主,引入漢地佛教;
通過來自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引入印度佛教。
佛教是一種普世性宗教,更適合一個統一王朝的統治需求。
當然,只有宗教是不夠的。松贊干布引入的,是來自非高原地區的統治資源和技術。
如果不與非高原地區交流,高原就會退回到破碎的秩序狀態。
歷史也是這麼發展的。吐蕃崩潰之後,又出現了很多個以宗教為組織和資源中心的小共同體,一直到元明清外部力量的介入。
這就是地理環境和地緣的奇妙之處,他們塑造了歷史,也塑造著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