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藝術的個性與風格

藝術的個性與風格

個性與風格

————

文/於明詮

————

何為個性

如果泯滅個性,那就根本談不上藝術創作。沒有個性的藝術家,稱不上是真正的藝術家。藝術家的創作能否得到承認,應該說,個性風格是否明顯是一個基本的標誌。

問題在於什麼是個性?個性怎樣才能成為一種風格?如何來養護和完善自己的個性風格?歷史發展到今天,的確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弘揚個性的最好的時代,然而,個性的弘揚,並不是由著作者的心性信馬由韁,倘若是這樣,藝術創作無疑會成為耍潑撒野。這種個性即使有一種「刺激性」,令人一時間耳目一新,但僅僅靠這種「刺激性」,又豈能長久?而另一方面,個性也不是指作者以聰明和機智「修飾」、「製作」出來的,那樣的結果必然會造成「情緒上沒內容」。

在今天的書法展覽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兩類作品:要麼精心製作出一件「偽古典」之作,儘管筆墨技巧無可挑剔,卻不能以作品的情緒感動人;要麼就是扭曲變形,撒野耍潑,表現出十足的粗野和沒教養。每每展覽過後,種種議論,或恨鐵不成鋼地扼腕惋惜,或不堪忍受粗俗與失望而痛心疾首,其情其理不難令人理解。問題在於,這一切都能用「浮躁」二字說明么?大家絞盡腦汁,使盡渾身解數去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的個性,難道錯了嗎?

如果把個性風格比作一棵出類拔萃的大樹,它必須經過由小到大的成長過程,澆水施肥是必須的,精心修剪呵護也是必需的。也就是說,個性需要養護、提升,需要用書法藝術傳統這把剪刀不斷地修剪,才能成為有風格的大樹,個性特點,僅僅是形成藝術風格的胚胎而已。從另一個方面說,在所有的藝術門類中,書法創作過程的表面簡單化,造成書法家隊伍最為龐雜混亂,其中不少人始終所做的努力僅僅是寫字,而從未摸到書法藝術的邊兒,眼下許許多多的進修班、培訓班、函授班,似乎是在批量地「生產」書法藝術人才,實際結果如何只有天知道。我無意詆毀這些講經佈道者的良好願望,只是想說破一句常理,在藝術創作中,技巧技法是可以講授的,而藝術的品性風格則只能由其作者憑藉自己的心性去參悟、頓化。好比大學中文系,可以教學生寫信、寫調查報告、寫各種公文,但無法教會大家寫詩、寫小說。

個性、風格的形成與構建,應是書法家的有意追求,但不能僅靠作者的精心製作或刻意求變去完成。有位老先生說:「世上的事情可分為三類,一是靠一雙巧手來做的,這是工匠;二是由手腦(智慧)共同去做的,那是技術和學問;只有用手、腦、心三者共同去做的才是藝術。」腦可以理解為智慧,心則是指心性、心志、情性、血性、修養等,即藝術家的本心。倘若這點「靈犀」不夠,光靠手、腦,光靠勤奮和聰明是不行的。靠這兩點,搞出一幅說得過去的「作品」,甚至「獲獎作品」也許是能夠做到的。但是擁有一件或數件這樣的「作品」,並不就是一位合格的書法藝術家,這之間還有一個本質的區別。文學創作可以憑一部代表作品流傳後世,但書法家必須靠長期的藝術錘鍊,形成體現自己風格追求的一系列作品、一個作品系列,還能算得上成功者。正因為如此,不少讀者對中國書協關於入選一兩次大展就成為會員的規定深感憂慮。

如何確定和完善風格?

為什麼必須靠畢生的藝術實踐才能最後確定和完善自己的藝術風格呢?根本一點就是書法創作不是簡單地「製作」一兩件作品,而是要求作者不斷的在實踐中把情感、修養、品性逐漸物化到自己筆下,在點畫、筆法、結體、章法的各個方面,形成一種完全屬於自己的,異於他人的藝術符號、藝術語言。這種風格雛形的確立是書法家潛心學習古人和大量借鑒今人的結果,是書法家的勤奮智慧,並熔鑄了自己心性的結晶,表明作者的藝術觀念的基本成熟。藝術個性風格基本形成之後,書法家可以有意無意地將創作納入到屬於自己的風格體系中,從此開始個人風格的提升與完善的過程。顯然,這將是一個十分漫長的乃至畢生的過程。

如果說由個性的萌發到提升為一種藝術風格雛形,是書法創作的第一步的話,那麼,由風格的初步確立到最後的完善成熟,則是第二步。作為一位書法作者,完成第一步已很不容易,誰做到了,已經差不多就算得上是一位書法家了。而要走完第二步就顯得太難了,真正走到最後,使自己的藝術風格臻於完善之境者,是稀少如鳳毛麟角的。

若對近幾年來各類全國展覽的作者進行以下量的分析的話,大致是這樣:一多半的作者尚未達到第一步,這些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有的作品表現得沒有起碼的個性,或依傍古人,或比附今人,尚處在臨摹創作階段。其二,有的作品雖有較為明顯的個性特點,但較為淺白,一眼便讓人看穿,是硬裝、硬做出來的,而且是言不由衷,若連續參加展覽,他們的作品風貌往往變化較大,今日像張三,明日像李四,缺乏基本的統一性。細究他們的創作心態,或如賭博押寶,或期盼盲目地「撞大運」。總之,表現出一種不清醒、不自信。

一少半作者已經完成了第一步,正在第二步上努力著。然而這一部分作者中,已有相當多的人表現出了力不從心,其表現是:

大喜過望,盲目自信。

由於基本功不紮實又不主動地「補課」,雖具有了有別於他人的外形,卻缺乏必要的內涵,線條點畫空空蕩蕩、一覽無遺,甚至個別者只能靠耍潑撒野嚇唬人、愚弄人,其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重複自我,一勞永逸。

這部分作者應分為三部分:

1. 對藝術創作缺乏足夠的虔誠和應有的熱情,自我滿足導致藝術實踐的過早「結殼」,他們的作品儘管頻頻亮相,作品風格完全保持著高度的統一性,但其藝術生命已經終結,容易讓人想起臧克家的一句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2. 雖然基本功紮實,創作的態度也十分認真,但由於缺乏足夠的藝術才情,學養又不足,不敢輕易否定自己的現有樣式,只得小心翼翼地不斷重複下去。正如一位理論家所言「熱情消失之後,只剩下機械的揮寫」,等待他們的只能是江郎才盡,每況愈下。

3. 這是一個特殊的情況,就是學者型書家的存在,他們專心於學問修養,在書法創作中從來不喜張揚變形,而是真正做到了「無意於佳乃佳」,由於他們特殊的學術地位和社會地位,即使重複自我,人們仍然認可,只有他們才有資格「一勞永逸」,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氣息典雅、中和雍容、書卷氣十足,正所謂「不激不厲,風規自遠」。古代如蘇東坡、董其昌,現當代如沈尹默,啟功等。但「學者型」書家只是表明他們與其他書家相比,有不同的知識結構和修為特點,首先他們是書法家,否則學問再大也無濟於事。

毀我塑我,功過參半。

這部分書法家在個性風格初步形成之後,不是滿足於現狀而是大膽前行,他們多是一些「才子型」書家,既有藝術家的才情,又肯做紮實的臨摹功課,加上較好的運氣,使他們在找到和構建自己的創作風格時顯得比一般書法家容易得多。如果他們不被過早到來的鮮花和掌聲沖昏頭腦,如果他們從此腳踏實地地從學養上、心性上陶鑄、完善自己,應該是大有希望的。但走向最後的成功之路卻充滿著悲壯和艱辛,不得不指出,他們當中的書家,或由於有膽無識,缺乏學養上的滋養;或由於性情輕狂、過度自信,甚至由於天不假年,也許會倒在探索途中。除去以上所列舉的種種類型,諸多方面都具備,且一直保持清醒冷靜的探索者,不是沒有,而是實在不多,也不可能太多。像林散之、趙冷月等先生衰年變法,孜孜以求,最終使自己的書法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化境,實在應該令後輩景仰。

由此可見,風格的確立,是書法家創作道路上的一個十字路口,許多書法家往往認為,找到並確立自己的作品風格,就已經大功告成,這實在是導致書法家自我膨脹,自我毀滅的一個認識誤區。

於明詮| 1963年生,本名於明泉,別署於是乎等。中國書協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山東書協副主席,滄浪書社社員。現為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書法工作室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高校重點學科首席專家,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聲明:傳播收藏知識為宗旨,本文轉自尚藝書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王羲之集聯十幅,清雅虛懷
中國畫是有標準的,而且標準極高!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