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之初一道詔令 揭露了康熙晚年一項重大失誤
康熙皇帝,是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政治水平最高、治國能力最強的皇帝之一。康熙小時候,只是一個不受寵的庶子,歷史進程讓他機緣巧合入宮當了皇帝。康熙登基以後,先後剷除權臣,平定三藩,收復台灣,鞏固邊疆,與民生息,在位61年文治武功,為清朝走向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康熙去世以後,後人根據其在位時的功績,為他制定廟號和謚號,其中廟號為「聖祖」,謚號為「仁」。關於聖祖這個廟號,一直存在一些爭議,認為對康熙有些過譽。但謚號用仁這個字,卻普遍得到認可。
縱覽康熙的一生,其為政始終以寬仁為本,這是在經歷了明末戰亂以後,經濟社會能重新獲得喘息發展機會的關鍵。然而因這一仁字,在康熙晚年時,也埋下了一些隱患。
康熙在世時,為清朝立儲一事費盡心力,經歷了太子的兩立兩廢、九子奪嫡,康熙去世後,最終由四皇子胤禛脫穎而出,繼承了皇位,即清朝的雍正皇帝。
由於雍正繼位的過程存在種種謎團,許多人認為雍正的皇位得來不正,靠耍陰謀手段奪取了本不屬於他的皇位。但不管雍正皇位得來是否正當,但他能夠逆取順守,以鐵腕改革康熙末年的積弊,讓國家重回正軌,亦不失為一位好皇帝。
雍正於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在位不到一個月,便頒布諭旨:
「除陝西省外,限以三年,各省督撫、將所屬錢糧,嚴行稽查。凡有虧空,無論己經參出及未經參出者,三年之內,務期如數補足,毋得苛派民間,毋得借端遮飾。如限滿不完,定行從重治罪。三年補完之後,若再有虧空者,決不寬貸。」
在康熙晚年時,全國各省的財政都出現了虧空。這種虧空並不是賬上沒錢,而是這些錢被人挪用侵吞了,而雍正要整飭財政積弊,故限令各省官員在三年之內將侵吞的公款補齊。當時陝西靠近青海,是戰事的前線,因此對其例外處理。
為什麼會出現官員侵吞公款的現象呢?這與康熙的縱容離不開關係。
康熙年輕時,雖待臣下百姓以寬仁,但並非放縱,因此康熙在位前中期挪用公款現象並不嚴重。但隨著康熙年紀漸長,一方面因政治思路的慣性,對官員的管理越來越放鬆,另一方面因九子奪嫡事件而過於悲痛,出現了怠政的心理,導致底下官員愈加肆無忌憚。
雍正還在潛邸為雍親王時,便已經意識到地方財政虧空的嚴峻性。雖然暫時表面上風平浪靜,可一旦出現風險事件,全國的財政危機將出現連鎖性爆發,甚至會動搖清朝立國的根基。因此雍正甫一登基,在安撫各方勢力,鞏固自己皇位後,第一件事便是著手整頓康熙晚年遺留下的財政問題。
雍正整飭這一財政問題,其實非常考驗君主的政治手腕,需要非常注意處理的力度。若力度太小,起不到改革整頓的作用;若力度太大,可能馬上會引發系統性風險。因此雍正作為一位以嚴苛手段治國之君,在對待這一問題時仍然小心翼翼,一方面給予各地三年期限,另一方面只要補足虧空,那便既往不究,表現得非常克制。
根據雍正對這一事件的態度,可見康熙晚年各級官員侵吞公款的程度,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故不得不小心處理。而通過這件事,亦可看出雍正或許並非康熙心目中理想的繼承人,但卻是對清朝而言最適合的君主。若無其承上啟下之功,或許清朝從康熙末年便開始衰落,不會再出現後來乾隆朝的極盛之世。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