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受熱捧的芬蘭教育,才是中國最值得學習的
在全球教育界,芬蘭人儼然是令世人矚目的一顆新星。自2000年開始,經濟合作組織每3年舉辦一次15歲學生能力評估測驗「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芬蘭青少年連續兩屆在閱讀與科學兩項評比中稱霸。梁文道在他的《開卷八分鐘》節目中,也對芬蘭的教育體系讚不絕口。
事實上,在教育投入最多經費的北歐國家瑞典、丹麥和挪威,以及美國、韓國、日本、英國、南非等各國教育機構與領導,也跨海特聘芬蘭教育專家,為他們的教育體系把脈、開藥方。美國雜誌《經濟學家》更在2007年發文建議,歐洲領導人應暫時放下所有活動,「回芬蘭的學校上課。」
芬蘭的實際對手只有採取大量訓練的教育模式的韓國和新加波,而芬蘭的教育方法卻與他們截然不同。
芬蘭另類的教育制度
芬蘭的成功吸引了美國和世界各地的考察團蜂擁而至,發現了一系列芬蘭另類獨特的教學制度。比如:
* 芬蘭的孩子7歲以前在日托或家裡學習,7歲才開始正式上學, 為OECD國家中入學年齡最大;* 在十幾歲之前,家庭作業和考試在孩子幾乎沒有。在受教育的前6年,沒有人會對孩子做任何衡量和評估。孩子們只有在16歲時,有一次強制性標準測試;* 沒有快慢班,所有的孩子,不論聰明與否,都在一起上課。在芬蘭,「好學生」和「差生」的差距世界最小;* 30%的孩子在他們開始學習的頭9年里受到老師和學校額外的教學幫助。並且一個老師會一直(一至六年級)跟隨一個班級,這樣,老師就有幾年的時間來觀察學生,從而做到因材施教;* 芬蘭的小學生每天有75分鐘課間休息,而美國平均只有27分鐘。
芬蘭教育的最大原則是平等
芬蘭教委會資深顧問Reijo Laukkanen 說:「芬蘭是一個公平社會,而日本和韓國則是高度競爭的社會——如果你不能比鄰居做得更好,父母會花錢讓你上補習班。在芬蘭,比你的鄰居表現出色顯得不是很重要,每個人都達到平均水平,當然這個平均水平相當高。」
這一原則導致芬蘭在教育方面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從近年PISA科學素養方面的測試結果看,在最優組別,他們的學生50%得分高於平均水平;在最差組別,80%的芬蘭學生得分高於OECD的平均分;MacIsaac說:「從整體上看,提高底線水平獲得了深遠的效果。」
另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芬蘭秘密武器是:師資力量的高水準
OECD的Schleicher說:「是教學的質量引導芬蘭教育的成功。在美國,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工業模式,教師只是一種用來傳輸預製品的工具。而在芬蘭,教師本身就是標準。」
芬蘭的學校系統100%公立,教師是從前10%的畢業生中選拔出來的,必須有碩士學位,學制是六年,政府會全資資助。教師和醫生、律師享有相同的社會地位。2008年,芬蘭老師的平均起薪為29000美元(同時間美國為36000美元)。然而,芬蘭擁有15年教學經歷的高中教師的薪水約為其它擁有大學學歷的人的102%(在美國,這個值僅有62%)。
國家的教學大綱只是一些寬泛的指導方針,訓練有素的教師有很大的自由度來決定教什麼和怎麼教。老師一天只在教室里花4小時,同時每周要花2小時提高個人的職業水平。紐約州立大學一位物理教育專家Dan MacIsaac,在芬蘭考察了2個月,他說:「他們的老師在教授物理方面比我們準備得更好,芬蘭人讓他們自由發揮,而不是派只看門狗整天看著他們。而在美國,人們對待教師就跟對待必勝客的送餐員一樣,只想著怎樣才能更快地把比薩餅送出去。」
學生,可以自由地專註於自己的學習
芬蘭的小學規模小、設備全,每個學校只有幾百名學生,15~20人的典型小班,每班最多不會超過30人。學生7歲之前會在公立的、課程遊戲化的學前班就讀,之後進入小學,這一階段,他們經常在班級中或校園裡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合作研究數學課題,或者去圖書館查找資料,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水平閱讀相關圖書。
在這裡,你基本看不到全班式的集體統一教學,老師一般只指導那些需要更多幫助的學生,那些獨立忙於自己課題的學生如果有問題,也可以隨時向老師尋求幫助。他們鼓勵學生從小就勇於創新、敢於冒險,並努力解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他們還會配備特殊支持教師對需要幫助的學生給予額外的幫助。
芬蘭的教育環境相對平穩,學生可以專註於各自的功課。他們每天可以在學校領取一份免費熱餐,醫療衛生則由芬蘭全國衛生體系提供。學生只在十二年級時進行一次高中畢業考試,此外再無額外測試。所以對學生和老師來說,他們可以更加自由地專註於自己的工作和學習,而不必花費時間去準備考試。
老師通過自己制定的多種評判方法和作業測試對學生進行評估,且會在第一時間將學生的表現通過描述性材料而不是排名或其他數字型衡量標準的方式向家長進行反饋。學生每天的上課時間相對較短,每學年也同樣如此。這種教學安排使老師有更多時間去設計課程並與其他學校的老師合作,以推動創新及問題的解決。
構成芬蘭孩子良好童年的十大支柱
不難看出,美國等世界各地的考察團學習的焦點在於芬蘭的學校教育制度,然而整個童年經驗對學生成功的影響,卻較少受到人們的關注。
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心理學教授LEA Pulkkinen教授通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事實上,芬蘭的孩子在7歲上學前得到的早期教育對他們後來在學校教育中的成長與成功至關重要。儘管芬蘭的教育制度在中國恐怕很難複製,然而芬蘭的早期教育理念卻能給父母們一些重要提示-關於如何在學前早期教育的寶貴人生階段,為孩子的未來奠定真正有意義的基礎。
以下就是Pulkkinen教授總結出來的構成芬蘭孩子良好童年的十大支柱。
第1個支柱:Safe ,生活與學習的安全和充分的營養保證
在芬蘭,免費產婦保健機構的發展已經超過60年,各種孕期和分娩的社會保障措施使嬰兒死亡率僅美國的三分之一。
有專門的兒童福利診所,在這裡有醫生和護士為學齡前兒童和其家庭提供免費的服務,孩子們得到健康檢查、預防接種、以及對健康問題的一般性建議。
另外,芬蘭還是世界上第一個提供免費校餐的國家。
第2個支柱:Family,穩固的家庭和一致的、慈愛的父母
在芬蘭,父親的角色在過去的50年已經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父親曾經是有距離感的家庭權威。如今,男人們已經習慣積極地參與孩子的養育工作,與媽媽一起照顧孩子、教導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等等。調查顯示,一個家庭每周有多少次一起就餐,會顯著影響到孩子的情商發展、辭彙量發展和學習表現。
第3個支柱:Friendship,社交和友誼
芬蘭人認為,3歲到4歲時,孩子們已經開始渴望脫離父母的影響,接觸更大的社交領域,這個時候的成長將很大地獲益於與同齡人之間的交流。所以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拓展社交的機會,發展社交技能,學習建立自己的關係圈,並獲得歸屬感。
第4個支柱:Play,創造力遊戲和體育鍛煉
孩子們通過玩來拓展自己對現實世界的認識,來發展與同齡人溝通的能力,來理解自己和他人,來滋養無窮無盡的想像力。在芬蘭的早期教育中,創造力遊戲和體育鍛煉佔據了孩子們大部分的時間。家長們的任務就是提供各種室內外的場所和玩具,供孩子盡情玩耍。
第5個支柱:Nature,潔凈美好的自然環境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豐富的色彩、韻律、光與生命,能給予孩子對這個世界極致豐富的感受和知識,使孩子感受到對大自然的歸屬感。芬蘭人一直秉承與自然界一體的傳統生活方式,森林是芬蘭最重要的自然資源,擁有許多國家森林公園,給孩子們提供了最天然的樂園。
第6個支柱:Expression,通過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形式進行創作和表達
文化傳承往往只理解為學術知識的傳輸,而其實藝術亦屬於文化。Pulkkinen教授通過對芬蘭7所學校進行3年的跟蹤調研後發現,參加藝術俱樂部對培養孩子專註力、協同合作能力等方面幫助很大,對在學校乃至未來工作上的成功都有非常積極的影響。
第7個支柱:Full development,認知、身體、社會、情感、道德的全面發展
芬蘭教育的核心目標不是追求更高的測試分數,而是讓每個孩子成長為一個思維活躍、有創造力的人,支持和培養每個孩子的特長,給予孩子最大的機會來發揮他們獨一無二的個體潛力。在芬蘭學校,每個孩子都有權要求得到正常教學之外的個性化輔導,學校里不會有排名,老師也不允許給孩子打上「失敗」的標籤。重要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標準化的教學和測試。
第8個支柱:Child-friendly Community,扶持和發展兒童公共資源
芬蘭幼兒中心和學校都經過精心設計,以滿足孩子們的學業、社交、情感和生理需要。很多國家,需要向芬蘭學習如何將兒童教育連接到公共政策,以促進扶持和發展兒童公共資源。
第9個支柱:Independence,發展獨立思考和決策能力
Pulkkinen教授研究發現,孩子的獨立思考和決策能力的發展走向,在不同環境下會產生不同結果,以8歲時的性格特徵為起點,會出現4種不同的發展路徑,導致成年後的4種不同的狀況。
路徑1:如果在8歲時已經建立了具有建設性的、合理性的思考能力(constructive),孩子會傾向於很好的承擔起學校的任務,並且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能有彈性地調整自己的狀態。性格會比較樂觀,善於對未來合理計劃。這也是芬蘭在早期教育中著重培養的方向。
路徑2:8歲時如果為典型攻擊性兒童(aggressive),往往到了青春期就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安定不下來、喜歡在街頭遊逛、早發性吸煙、飲酒等。
路徑3和路徑4:都是從被動的起點出發- 焦慮兒童(anxious)、乖順兒童(compliant)—— 則會導致成年以後選擇過度因循守舊和安於現狀的生活方式,以至於對人生不敢去盡情追尋、總是有所保留。
高的自我控制,這是以孩子為中心的養育方法,父母對孩子的活動表現出持續的關心和信任,給孩子建議的同時也鼓勵孩子表達意見。這鼓勵了孩子發展獨立思考能力和負責任的決策能力。
低的自我控制,這是源於以家長為中心的養育方式——是指父母在應對孩子時,在意自己的情緒勝過孩子的需要,用不太體諒和專制的方法進行處理。不僅會給孩子留下感情上的陰影,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決策能力和責任感,可能也無法充分發展。
第10個支柱:Community,孩子參與社區生活和公眾意見
當談到童年質量時,我們往往是從成人的「鏡頭」去看而不是傾聽孩子們的聲音,而其實孩子也可以提供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見解。
在芬蘭,人們尊重孩子的意見和觀點,並且鼓勵孩子去思考社會現狀以及表達自己的觀點。
美國與芬蘭教育設施對比
中國教育能得到哪些啟示?
深入人心的教育共識。芬蘭全社會對於教育有一個共識,即芬蘭要為每一個孩子提供優質公平的教育,而教育的目的是促進每一個孩子全面、豐富、個性的發展。
芬蘭與中國一樣有著尊師重教的傳統,但與我國地大物博不同的是,芬蘭是一個領土較小,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的社會。除了森林,芬蘭幾乎沒有其他更為豐富的重要自然資源,所以芬蘭要發展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人。換而言之,人,特別是人的創意,對於芬蘭經濟而言舉足輕重。因此,只有實現人的內在價值,芬蘭的經濟、社會才有可能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然而,人的內在價值必須通過良好的教育才能得以實現,人的潛力也才能挖掘,因此芬蘭1966年就立法通過了九年制綜合學校法案。該法案不僅改變了芬蘭以往分軌的學制結構,更為重要是,它顛覆了傳統教育理念,在全社會形成了一個新的教育共識,即無論家庭背景,無論智力水平,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同樣的環境下接受教育。
高度協調的合作系統。芬蘭教育是一個高度協調合作的系統。課內與課外協調、校內與校外協調、學校與家庭協調、教師與學生協調,這種協調合作關係將各方教育利益相關者扭成了一股力量,共同為促進孩子的發展而努力,並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教得少,學得多。芬蘭教師投入了大量的時間開發自己的課程,全面評估學生的成長。芬蘭教師相信學習並不僅僅發生在教師的正式課堂中,孩子在課外,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甚至可以學到更多。因此,芬蘭的小學生一般只上半天課,下午半天參加課外活動或各種學習或娛樂俱樂部。
據調查,大約2/3的10至14歲學生至少參加了一個青年運動協會。此外,芬蘭學生家庭作業的壓力並不大。芬蘭大部分中小學生都能在校內完成作業,回家的家庭作業一般不超過半小時。即便是高中生也很少參加課外補習。芬蘭教育者認為,重複的、智力上沒有挑戰的作業並不能帶來學業上的進步。
第二,考試少,成績好。芬蘭學生從小到大只有一次最重要的標準化考試,那就是大學入學考試。即便如此,大學入學考試的成績也並不佔100%的比重。對於學生的評價,芬蘭還採用以下3類方式:課堂評估;學期結束時的綜合評估;每3至4年舉行的全國閱讀、數學和科學評估,但並非所有的學生都參加,僅抽取其中10%的樣本參與全國評估。
事實上,芬蘭人並不反對考試。他們只是認為,這種高利益關係的考試只會逼迫教師和學生將教學的重心放在「應試」上,而不是「教」與「學」本身。
能吸引最優秀的人當老師。芬蘭社會能夠吸引全國最優秀的人才從事教育,特別是當小學老師,而且申請教育專業的幾乎都是大學入學考試前20%的學生。是什麼吸引這些優秀的人才來從事教育行業呢?
擁有高度的職業幸福感。芬蘭教師的薪水並不算高,一個有15年工作經歷的初中老師年收入大約在41000美金左右。但芬蘭教師有高度的幸福感,因為他們受到社會的信任和尊重,有高度的專業自主權。事實上,選擇教師職業的人,內心深處都有某種道德使命的驅使,他們希望通過教育幫助人們,促進社會發展。
不熱愛教育不可能成為教師。芬蘭在選拔教師時非常重視申請人對教師專業的認識,不熱愛教育是不可能成為教師的。教師在芬蘭是一個要求很高,而且有高度競爭力的行業。2011年赫爾辛基大學小學教育專業共有2400人申請入學,但僅錄取120人。特別考察其選擇教育專業的動機。
讓教師都成為研究型教師。芬蘭在教師培養的過程中非常注重研究素養,讓每一位教師都成為研究型教師。芬蘭教師通常需要擁有碩士以上的學位,他們不僅要掌握教育科學知識和教育研究技能,還要在日常工作中熟練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並不斷積極地探索教育教學方法。芬蘭教師教育強烈的研究型色彩還提升了芬蘭教師的專業地位,進而能吸引更多更優秀的年輕人從教。
制度後勤保障到位。學生從小到大只需參加一次大學入學考試,因此教師可以集中精力開發課程和研究教學。此外,芬蘭教師薪水的漲幅遠遠高於其他國家,且漲幅與教齡和教學水平掛鉤。通常來說,芬蘭教師從入職到15年教齡,薪水漲幅約為1/3,中小學教師最多能漲58%,高中教師最多能漲77%。相比之下,美國的漲幅僅在21%到26%之間。
—END—
嗡嗡蜂,專註兒童卡通玩具
紐西蘭國寶級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