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根性是什麼——不分別

根性是什麼——不分別

根性是什麼——不分別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我們華嚴告訴各位,你要先走入法界性,這是用根性,根性是什麼——不分別。什麼叫不分別?這個就是這個,這個就是不分別,我在廁所,廁所就是廁所,廁所沒有好壞,你不要說廁所是不好的,所以念珠不能帶到廁所來,我身上帶有佛像我要請出來,不能帶進廁所,那你就分別心。那個時候我告訴你,你的佛像也是齷齪的,你的念珠也是糟蹋的,你要知道,一沙一塵都是普賢境界,它的本體,本然它是普賢境界,這裡是不是廁所,那是你給它的名號,那不是它本來的,對不對?它本來沒有說我是廁所,誰叫它是廁所,那是你加給它的。

你妄加分別說,這是廁所,那是佛堂。我們跟各位講過那小沙彌的故事,一個小孩子進到大雄寶殿拜拜以後,他就背對佛在一個大殿的旁邊就尿尿了,香燈跑過來,你怎麼在這裡尿尿,到別的地方去,他就問說為什麼不能在這裡尿尿?這裡是佛堂。好,那你告訴我哪裡沒有佛?我到沒有佛的地方去尿尿。那香燈開悟了,對啊,何處無佛身,到處都是佛,釋迦牟尼佛還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有我藏身之地,你尿尿看,你尿就尿到釋迦牟尼佛頭上去了,那就不要尿了。那都是我們的妄想分別,本來沒有這回事。

釋迦牟尼佛一樣的好,我們凡夫也一樣的好,佛殿一樣的好,廁所也一樣的好,這「一樣」不是我們腦筋不清楚,這是指它本來、本體一樣的,它不分別,分別是我們妄起分別,它本身不分別的,你拿一塊金子跟一塊石頭放在一起,金子會不會走開?說我不要跟石頭在一起,金子會不會這樣講?金子不會啦,金子跟石頭兩個是什麼——無二無別。什麼無二無別呢?它們本身的存在,那個存在的本身無二無別,石頭存在,金子也存在,這個存在是都一樣的。那我們會給分別,你會把黃金收起來,鎖起來,石頭會把它丟掉,那是你自己分別心,你怎麼不把石頭收起來,鎖起來,把金塊給丟掉。因為你妄想分別,要是我的話兩個都不要,要不然兩個都鎖起來,可是你幹嗎要把它們鎖起來,這都是我們自己妄起分別的,它本來的存在,本來的存在就是存在,就存在的本身來講,它無二無別的。你能不能體會這一點?

要學華嚴,這個信心要有,不要妄想分別,頭髮,普賢境界,我知道,頭皮屑不算,頭皮屑要洗掉的。頭皮屑它也存在,你那烏溜溜的秀髮它也存在,就存在對存在來講,無二無別,你為什麼討厭頭皮屑?那是你討厭的,是你妄想心起作用,對不對?你為什麼要喜歡烏溜溜的頭髮,也是你妄想心的作用,當你的頭髮要是長得像刺蝟一樣的話,我看你去喜歡,你一定不喜歡的。當你掉下來的頭皮屑是黃金、金片的話,我看你,你的定義就倒過來了。你相信不相信。那你一定很希望說,天天頭皮屑長得越多越好。這些都是妄想嘛,是你的喜好在起作用的,不是它本然存在的部分。佛法教我們是要你去認知這個本來存在的,天真佛、自然佛,這就是啊,能不能看得到?

同樣的,我們這麼精進,一舉一動,起心動念,都是普賢大境。那跟《地藏經》不一樣,《地藏經》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對不對?那些眾生都是業,都是罪,為什麼都是業、都是罪?用識性就都是業、都是罪,我們用根性都不業、也不是罪,都是普賢大境。你看,你用根性所接觸到的境界都是普賢境界,你用根性所展現出來的一切起心動念,思想運惟,都是普賢大境。那你用識性的,那就不對。

這個根性、識性在行為上的表達,這個差別很微細,不太容易了解。那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跟各位看看。當一個人是純粹的,他的發心是純真的話,他做什麼事情都對,這是世間法的講法,我們用世間法講法來比喻,你去體會,這普賢大行,這普賢行願的這一部分。當你發心不正的時候,那麼你再怎麼講,那都不對,怎麼做都不對。我們常講過,一個人修養很好,假如修養很好,是說一個人本該如此,那麼我這個修養好,不管人家知道不知道,我都要這樣檢討,那這個就對了。假如我這個修養很好,是因為年底了,要出來競選縣長,我必須表現給人家看,說我這修養很好,那你這樣子的很好的表現,就是五濁惡世的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因為你為名利而來的。

假如我這個修養很好,人本來就應該如此,我是一個踐行的人,我的修養是應該要這麼好,不貪、不嗔、不痴,寧可吃虧,也不佔人家的便宜,這是人的本色,我應該如此。有沒有這樣的人?那在我們古代很多這種的人,他行的正,不願意為人所知,乃至於他面壁三年去,這些我們從居士傳裡面都可以看得到。居家的士大夫,叫居士,現在我們都拿來用,都叫居士,你也不居家,以前居士都居在家裡,不出來社會的,叫做居士,現在走在社會上,活跳跳,活跳跳怎麼叫居士啊?居士是修養很好,與世無爭,有人經過這個地方說有緣,他會隨緣幫助人家,給人家方便,自己很自在的生活,他不貪求名利,也不求利養,也不特別奢求種種享受,他就是這樣過日子的,這個才叫居士。這居士傳裡面告訴我們,好多這種人,他行持,修養,都是一等的,這個是真正的功德。假如你是這樣的話,那就對了。可是你出了社會,在外面你生活的修養,因為要做這樣的修養,來給人家看,給人家看有好形象,好形象以後這財源廣、就多,將來就怎麼樣,那沒有用。那就是講的那就是業、就是罪,那不是普賢大境,不是普賢行願。你留意這一點。

所以我們的立場跟我們的行為,它告訴我們,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清凈的,這當中不夾雜著名利心,不夾雜著穢污心,不夾雜著貪嗔痴慢疑,這樣的行我們就叫做普賢大行,這樣的行我們是在根性中,不在識性中。修行我們要先有這種認知。那你假如認為說,我還沒有達到,是沒有錯,我們還沒達到,因為你達到你就已經成佛了,對不對?我們還沒達到,所以我們要以這樣為目標,是不是普賢境界,我現在所做的一切,是不是普賢行願,或者還夾雜著貪嗔痴?你先這樣去設想。

擷自《八十華嚴》玄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雲和上法語 的精彩文章:

不退心的發心是緣於佛法僧三個部分

TAG:海雲和上法語 |